當下,美方對中國的無端猜忌已經到了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地步,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雙方應該登高望遠,加強合作,堅持合作,避免對抗,既造福兩國,又兼濟天下。前不久,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發表的致辭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發表的署名文章,在歐美同學會留美學長中引起廣泛關注。作為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留學人員及留學人員企業該如何發揮作用?正視問題,面向未來,中美之間重回健康發展軌道的突破口在哪?記者採訪了幾位留美人士,希望他們以往的經歷能夠為當前的中美關係增添一些暖色,希望他們的建言能夠對重啟兩國關係有所裨益。
脫鉤沒有受益者 理性客觀才是正途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國際旅遊安全研究中心特聘專家袁鐵成接受採訪時說,外交部長王毅、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發表的講話,強調要尊重歷史,面向未來,中美不能強行脫鉤,反映出中國高層外交決策者對中美關係的重視、憂慮,同時也傳遞出理性、客觀的大國風度和責任感。
袁鐵成說,中美關係急速回落、直線下跌,既有短期因素,如新冠肺炎疫情、美國大選,又有長期因素,如中國崛起及其崛起方式引發美方的焦慮與不安。袁鐵成進一步解釋說,雖然中國主張和平崛起,但美方卻將中國視為威脅。當然必須看到,美國這種自己想像出來的不安全感,會像海水倒灌一樣,給中美關係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對中美關係的未來,短期不樂觀,中長期則謹慎樂觀。
對於目前的中美關係,中國新高教集團黨委書記劉麗彬認為有其「必然性」,並將原因歸納為三個維度。一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日益強大,對美國來說,有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需要。二是,世界經濟進入下滑期,美國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必然會採取逆全球化發展的措施。三是,美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帶來民粹主義的興起,對華政策不友好,導致抵制或壓制中國發展成為美國一部分政治家的選擇。
中國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長、全球化智庫副主任、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副會長高志凱表示,中美關係危機的複雜性可以被解釋為華盛頓一些高層人士對中國發動的冬妮婭哈丁綜合症的病毒性攻擊。
冬妮婭哈丁綜合症是指因擔心輸掉比賽、競爭失利,而採取棒擊對手膝蓋骨的不齒行為(冬妮婭哈丁事件是美國體育界的一個醜聞,花樣滑冰運動員冬妮婭和丈夫因棒擊同為花滑運動員南希克裡根膝蓋骨案件深陷其中,冬妮婭被終身禁賽)。不過,對美國來說,殘酷的現實是,任何人都不應該沉溺於美國可以把中國按倒在地而自己全身無損的幻想之中,無論是否發動戰爭。不管美方膽敢棒擊「中國膝蓋骨」多少次,中國都將繼續發展成長,這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大勢。
高志凱說,有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在毒害中美關係,並執意劫持中美兩國人民走上對立、仇恨、互相殘殺的道路。他們不擇手段愚弄、煽動美國人民。但是,尊嚴的、正直的美國人民不可能一直被愚弄下去,他們終將識破冬妮婭哈丁綜合症的愚蠢和危害。
經綸世紀醫療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靜靜,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留美學子,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國際政治經濟學暨美國政府與司法博士學位,還曾在美國矽谷創業。「我是中美兩國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受益者。」許靜靜說。
談及中美關係,許靜靜說她的第一個感受是兩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不會因為個別政治家的個人偏好而改變大趨勢,因為中美兩國的互補融合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全球分工的細化導致中美關係脫鉤沒有受益者。
留學生是橋梁紐帶 中美合作交流具有強大民意支撐
用劉麗彬的話說,自1992年從西南師大畢業後,他「一直做教育」。2001年到2003年,劉麗彬被公派到美國希望國際大學讀MBA。2017年底入職中國新高教集團擔任黨委書記、營運長。今年8月24日剛剛履新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兼任該校校長。
在美國洛杉磯一年半的學習經歷,讓劉麗彬真切感受到美國的普通民眾對中國了解不夠,但又非常渴望了解中國。期間他做了大量宣傳,交了很多朋友,也更加認識到教育在民間外交方面可以發揮更多的功能。
中美兩國交流交往的民意基礎如何?劉麗彬用在北京市朝陽區教工委工作的8年實踐給出答案。期間,劉麗彬一直在推動區域教育國際化,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芬蘭等教育發達國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友好關係,包括哈佛大學等在內的世界名校的專家、教授到朝陽區開展校長、教師培訓計劃,學校各中小學學生也到美國各地進行「小小留學生」的交流,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中美之間交流遇阻是短期的,合作共贏才是最好選項。對此,許靜靜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第一個例子是,美國的很多養老中心對經綸世紀公司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賦能基層醫療機構非常感興趣,美國最大的民營連鎖醫院也表達過合作意願,希望這一已在中國7個省應用,並得到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的醫療科技成果落地美國,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這項工作被迫停下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但首先是美國的損失。」
第二個例子是,美國政府提出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對於這樣的「被回流」政策,美國藥企、醫療器械500強企業的態度是「不可能撤回去」,原因是美國政府給予的那點補貼不過是杯水車薪,且這些美國企業深耕中國市場多年,撤回去意味著讓出巨大的市場空間。美國企業對本國的政策不買帳,也說明美方「強行脫鉤」是行不通的。
在共同利益點上發力 在競爭中合作發展
「中美關係的突破口在於找到中美中間的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點上發力。」劉麗彬表示,在政府層面,美方要清醒認識到對抗是沒有好處的,儘快回到談判桌前,保持兩國正式的外交渠道的溝通;在企業層面,要加強互動交流,建立更緊密的利益連結關係;在民間外交層面,發揮中美留學生之間的連結作用,同時要建立合理的、易於接受的、實現跨文化理解的宣傳溝通渠道。
留學人員是開展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發揮作用責無旁貸。劉麗彬說,一方面,可以和留學期間的母校、同學、老師、校友進行連結,向他們傳遞信息,樹立正確的中美關係的觀念。另一方面,在美工作和學習人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渠道,要重視發揮這個渠道的積極作用,讓美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中國聲音,為兩國合作的民意基礎添磚加瓦。
除了發揮留學人員的個體作用,海歸企業在融通中美兩國關係中扮演的角色也越發重要。作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中美關係發展中的波折讓中國新高教集團重新審視定位教育國際化的問題。劉麗彬說,以往說到留學,更多是指「走出國門」,但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經濟實力的提升,創業就業環境的優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好中國市場,看好中國教育的發展空間,這要求我們把來華留學工作做得更好,服務好來華留學的美國學生,從而擴大美國民眾理解、了解中國的途徑。
袁鐵成表示,化解中美關係困局的根本方式有兩點,一是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進改革開放,這是中方的「終極武器」;二是,跟美方做好充分溝通,在對美民間外交方面,歐美同學會作為知美派,必將大有作為。
高志凱說,中美兩國都必須找到一種相處之道。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無法從冬妮婭哈丁綜合症的愚蠢中獲利。中美合作與良性競爭將使中美兩國更加強大,使中美兩國人民和全人類多方受益。
總體來說,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中美關係。中美兩國一定是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回歸理性,共同致力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是不二選擇。劉麗彬說。
來源:歐美同學會《留學生》雜誌
作者:王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