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線拉到了21世紀時,我國的空軍建設成果相當可喜,對於戰機的製造也總是傳出不少好消息。就拿現如今我國的航空工業和配套體系來說,已經可以做到對國內空軍的自給自足。要是說還有哪些方面存在著不足,應該就是在發動機的研製上了,依然有待進步,但縱觀世界,我們現在擁有已經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的實力了。作為大翼之國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戰機出口上我們去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困難。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每年的出口量都名列前茅,並且產品質量也是相當過關,讓中國在世界上都收穫了很高的威望。但讓人不解的是,中國的坦克,飛彈等裝備出口情況都很好,但反觀戰機的外推銷,買家就沒有那麼痛快了。除了少數用以援助他國為目的進行出口的戰機外,中國也只有兩款機型,l-15高級教練機以及梟龍戰機,還可以同美俄的戰機出口一戰。就拿梟龍戰機來說,一開始的設計構想就是朝著主打小國空軍的戰機而製作的,雖然不少國家都曾來了解過這款飛機,但目前在使用這款飛機的卻只有巴基斯坦、緬甸等幾個國家。為何我國擁有大量的武器外貿訂單,但是戰機訂單卻少的可憐呢?
自1985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次減員,給軍工製造業的預算也相應削減。所有軍工單位都需要思考,如何才能維持發展不被淘汰?部分單位從只生產軍用產品轉為開始向民用發展。有些看著沒有中國訂單,就想開始接國外的訂單。在這之後,中國軍售向世界完全開放,受到了非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不過要的都是一些結構比較簡單技術不太難的輔助類產品。比如殲教-5,k-8等。
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為國防建設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國的軍工也有了更大的進步。而且,裝備研發部也是受到重點關注的對象,被製造出來的梟龍戰機,作戰能力優異,當我們自信滿滿,覺得一定能驚豔海外市場時,卻遭遇了滑鐵盧。渡過了研製戰機的難關,現在又遇到了怎麼宣傳的難題。
中國的戰機外銷處於下坡路,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發動機,發動機的研製對我國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例如歐美等國,在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上,它們很多開頭於1910年,但我國發展比較落後,是在1960年才開始的。經過多年的研製及技術發展,中國仍難以趕超美俄的航發技術。就算技術上的差距不是問題,航發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國航發的發展。我們不知道的是,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製造過程中,僅因試驗報損的航空發動機數量就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數據。而僅一臺航空發動機的造價就十分昂貴,更何況數臺發動機的報廢,僅這一點就發現,航發的研發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將會有怎樣的影響。
其次,不能體現戰鬥實力。研製出來的新式戰機,只能給予買家一些數據信息。還有就是沒有實戰進行反覆的測驗及磨鍊,能看到的缺點就少,且不能對其進行優化,採購國家考慮到這些問題的話,便會選擇更為熟悉的戰機。
也有很多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他們缺乏資金,太好的戰機沒錢買,但是也不能太差,起碼要能打仗,和同樣條件國家的戰機比不會差距太大,能夠保護自己的國土。能滿足他們所有條件的,大概也只有中國了。我國出口的絕大多數戰機,都是價格又不高,又有能打仗的能力,就連後續的維護維修成本也不高,就是他們眼中的理想戰機,一直很受歡迎。比如1967年就投入使用的殲-7戰機,有400架的殲-7來到了世界各地。其實在06年以後這種飛機就沒再生產了,但它還在世界各國的上空發光發熱,一些甚至是作為國家的主力戰機使用的。
蘇式戰機影響了中國戰機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一些中國戰機身上還能看到蘇式戰機的影子。這要追溯到50年代,在蘇聯的幫助和扶持下,中國航空工業才能起步。那時候蘇聯不但把自己的戰機賣給我們,還直接提供設備給我們使用。短短幾年,迅速準備好了研製戰機的團隊和物質基礎。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戰機數量和世界前列並肩,並開始研究用以銷售到國外的戰機了。但是中國的技術水平提高速度,對比而言,略微慢了一點。在戰機軍售方面,最受歡迎的是西方那些先進戰機。而中國戰機大多借鑑的蘇式戰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會給的畢竟低,剩下的全是劣勢,所以所佔市場份額一直很低。
中國一直無法在第四代戰機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也與我國第四代戰機正式步入成熟階段比較晚有關。中國的第一款四代戰機殲-10在1998年被研發出後才第一次起飛,其性能可以同美國的f-16比肩。 但美國的f-16要比殲-10更早的實現了首飛,時間是在1974年2月2日。兩者的問世時間差了二十多年,等到殲-10將其性能進行完善後,美國的f-16早就已經大賣特賣了。這不單單是兩款戰機存在不可跨越的時間差距,還是兩個國家彼此的航空工業發展的時間歷程有時間差。
所以在中國正在盡力自主研發外貿四代機時,此時的四代機市場,已經是獨屬於美俄的天地了。由於發展歷程上始終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成為我國戰機難以出口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在許多新開發的領域內,中國就是和其他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中國就能迅速進入該領域並佔領想對優勢的位置。就比如說中國的無人機,在世界範圍內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收益良好。
在購買戰機的買主這個圈子裡,大家都很喜歡那種參加過戰爭的,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戰機。比如美國的f15。就算是猴版(長相沒差別,但卻是一個簡化的版本,所有比較複雜的功能都被去除了,是出口專用品),還是有人趨之若鶩。不但出口量大,扣除成本後得到的利潤還很高,美國藉此賺了個滿盆滿缽,還在戰機銷售市場上有了個好名聲。一部分國家,如印度,幾乎是痴迷於美國戰機。中國錯失了良機,沒能在戰機銷售利潤最好的時候參與,拿來銷售的戰機,又不能暴露自身的機密,又沒參加過實戰,要想和那些製造戰機老牌國家競爭,我們明顯太弱了。
外國媒體在談到中國製造時常常會說,所有國家的製造業都可以被中國製造替代,因為中國生產任何產品都沒問題,因此說中國的工業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也不為過。雖然這些說辭聽起來極不真實,甚至還有些不懷好意的過分誇獎了。但是中國一直在大力提高工業水平,為此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快速發達的軍工技術就很好的證明了這點。就比方說的殲-20、遼寧號等國產航母,研發和製造所花費的時間都比較短。雖然沒能趕上三、四代機的銷售熱潮 。但五代戰鬥機的國際市場,也許就是我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能製造五代戰機的國家本就不多,如果中國開始研發第五代戰機的外貿戰機,以此找到外貿戰機的突破口,總有一天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