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共產黨宣言》 這些譯作也曾指引我們前進

2020-12-10 人民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他們繼續講好關於理想信念的故事,並對全國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提出殷切期望。

習近平在回信中表示,100年前,陳望道同志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興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首歷史,除了《共產黨宣言》,還有不少翻譯到中國的經典作品,也曾指引、激勵共產黨人前行。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砥礪前行。

《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 翻譯:金國寶

列寧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寫成的。這篇文章,最早被金國寶翻譯,以《建設中的蘇維埃》(原文的節譯)為題,發表在《解放與改造》第2卷第6期上。文章中提到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幫助和啟發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

在此之前,1919年9月1日,金國寶在《解放與改造》創刊號上,以金侶琴的名字發表了其翻譯的《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當時題為《鮑爾雪維克(即布爾什維克)之所要求與排斥》。近代史學者研究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譯列寧著作。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當時苦苦探索國家出路而屢屢受挫的知識分子帶來了希望,他們通過這些譯作得到更多經驗,為中國革命道路做了準備。

《哥達綱領批判》 翻譯:熊得山

1875年2月,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和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在哥達召開了合併預備會議,並擬定了合併綱領草案《德國工人黨綱領》。馬克思針對這個綱領草案寫了《德國工人黨綱領批註》,並把它和信一起寄給了白拉克,後來該著作被通稱為《哥達綱領批判》。

1925年5月,熊得山翻譯的《哥達綱領批判》中文全譯本在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今日》月刊第1卷第4號上刊發。1923年,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把這篇文章單獨成冊出版,這是距今可以考證到的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第一個中文譯本。

《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區分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並闡明了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國家的基本觀點,強調了國家的階級性。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翻譯:柯柏年

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運用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對人們認識和研究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

1924年,柯柏年在北京將《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全部譯出,並於1925年5月署名「麗英」,以《空想的及科學的社會主義》為題,連續發表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學燈》上。至此,恩格斯的這部光輝著作的中文全譯本終於在中國誕生。

它的出版發行,極大地提高了全黨關於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之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翻譯:梅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貧苦少年,逐漸成為一個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歷程。

從1938年到1942年,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梅益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文版的翻譯,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從此,「保爾精神」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動力。

《牛虻》 翻譯:李俍民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創作的長篇小說,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1953年7月,李俍民翻譯的《牛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首印20萬冊,暢銷全國。主人公牛虻以他的愛國精神和革命熱情,讓當時的很多青年受到教育和鼓勵。

《母親》 翻譯:夏衍

《母親》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鬥爭。

1929年10月,夏衍翻譯的《母親》由上海大江書鋪出版,當時小說還沒有譯完,故稱「第一部」。次年11月,「第二部」出版。1955年9月,經過更加細緻地校訂和文字修潤,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堪稱定本的新版《母親》,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國際歌》 翻譯:瞿秋白

《國際歌》是由歐仁·鮑狄埃1871年作詞,皮埃爾·狄蓋特1888年譜曲而成的歌曲。

1923年春秋之交,瞿秋白著手翻譯《國際歌》,於當年6月15日,發表在《新青年》第一期上。瞿秋白既懂俄語,又識五線譜,他把譯詞與樂譜反覆進行試配,終於使《國際歌》在中國廣大勞動者中傳唱開來。1935年,因被叛徒出賣,36歲的瞿秋白唱著《國際歌》英勇就義。

從中共三大開始,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結語:從馬列主義重要文獻到立意深刻的文學作品,再到廣泛傳唱的革命歌曲,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前輩在艱苦的環境中潛心編譯,他們的這些珍貴譯作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也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進程。即便今天,這些經典作品,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指引我們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奮發有為!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網絡電視臺等)

(責編:劉喆、丁濤)

相關焦點

  • 《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中國的早期翻譯與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進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翻譯傳播,它們就像火種,點燃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早期翻譯者,就和普羅米修斯一樣,以自己的先見之明,用真理的火光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讓我們再次回望這些義無反顧的「盜火者們」。
  • 《共產黨宣言》在美國的傳播
    [1 ]馬克思非常關注《宣言》在美國的傳播,曾寄望一位移民美國的名叫伊格納茲·科赫(Ignaz Koch)的前德國天主教神父幫助出版《宣言》。科赫曾擔任《紐約州報》編輯,1851年2月26日從紐約寫信給馬克思,要求寄送1冊德文版、50冊英文版《宣言》,50冊《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許諾收到後馬上匯款。
  • 鉤沉|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出版百年
    首先一本就是由陳望道所譯的《共產黨宣言》,毛澤東生前曾多次談到這本首版僅印了1000冊的馬列經典著作。1949年5月,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直搗南京「總統府」。在「總統府圖書室」,鄧小平與陳毅縱論各自青少年時發奮讀書的經歷,明確指出自己走上馬列主義道路,是讀了《共產黨宣言》等啟蒙書的緣故。
  •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出版100周年
    第二天,俞秀松則記:「九點到獨秀家,將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交給他,我們說些譯書的事,總該忠實精細。」此刻,陳獨秀等已在上海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開過會,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經徵詢李大釗意見,定名「中國共產黨」,並於8月正式成立,陳獨秀擔任書記)。
  • 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如何讀《共產黨宣言》
    除了讀中文版,毛澤東還讀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從1954年起,毛澤東重新學英語,很想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英文版,他選的第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這本書的英文版比較艱深,生字比較多,學習困難不小。但是毛澤東堅持讀,一直讀到晚年,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用蠅頭小字很仔細地作注,每次重讀就補註一次。
  • 黨建論壇丨沿著真理指引的方向前進、前進、前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他們向陳望道同志追求真理的故事學習,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錯把墨汁當紅糖,方遇真理始覺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地講述了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感人故事,向全黨生動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道理。正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中所蘊含的「信仰之甜、精神之甘、思想之飴」,才讓無數革命先輩縱使「吃百般苦、經千般難、遭萬般罪」,也要一生追隨、誓死捍衛。品味追求真理的「甘甜」,滋養「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仰。信則堅定、仰則追尋。
  • 「四史」關鍵詞|《共產黨宣言》是穿透時空的經典
    但恩格斯不喜歡用這種問答形式表達綱領的陳舊方式,他主張以宣言形式。11月24日,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我想,我們最好是拋棄那種教義問答形式,把這個東西叫做《共產主義宣言》。因為其中必須或多或少地敘述歷史,所以現有的形式是完全不合適的。」
  •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共產黨宣言》
    大會委託馬克思和恩格斯草擬宣言形式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綱領。這一工作是在以後幾個星期時間內完成的,科學共產主義兩位創始人寫成的《共產黨宣言》於1848年1月底寄到倫敦,並於2月出版。《共產黨宣言》科學共產主義的偉大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的文獻,也是國際共產主義組織的第一個綱領。
  • 閱讀史視角下的周恩來與《共產黨宣言》
    回憶這段閱讀經歷時,周恩來談到:「在國內曾看到《共產黨宣言》,在法國又開始讀到《階級鬥爭》(考茨基)與《共產主義宣言》,這些著作對我影響很大」,「所以很短時間內,即轉變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了」。(《周恩來同志談個人與革命的歷史——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記錄》,《中共黨史資料》第 1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 7頁。) 同時,周恩來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工作,成為馬克思主義的踐行者。
  •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一百周年座談會義烏舉行
    圖片來源 :林胤儒本次座談會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中共義烏市委承辦,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紀念《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翻譯出版10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陳望道(1891年~1977年)是教育家、語言學家,浙江義烏人,曾留學日本。
  • 澎湃評論|讀懂《共產黨宣言》刊行百年的世紀風採
    在真理的指引下,一個個奮鬥的身影執著前行,一顆顆熾熱的紅心在怦然跳動,我們追本溯源,不能不為百年前翻譯義舉、刊行勇氣而動容變色,進而心生崇敬。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我們發現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蹟,正是無數「陳望道」們的奮鬥推動著真理之光破空而行,而思想的覺醒、觀念的革新、實踐的發展又進一步孵化著無數追夢人的新願景。
  • 紀念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100周年座談會在義烏...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郭聞 通訊員 陳華棟座談會現場 陸樂 攝8月21日,由浙江省委宣傳部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紀念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100周年座談會在義烏召開與會代表表示,《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問世以來,成為指引中華民族前行的航標燈塔,要在重溫經典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在踏尋先行者的足跡中堅定理想信仰、傳承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自覺傳播者、忠誠實踐者。
  • ——寫在《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
    其中,9月再版本宣言的左上角蓋有一枚長方形印章,「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山穴二十餘年的書報」的字跡仍可辨認。這背後,是早期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忠誠與守護。  張人亞,字靜泉,1898年生人,15歲成為上海老鳳祥銀樓的一名金銀首飾製作工人。他曾領導上海金銀業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
  • 永恆的明燈——寫在《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
    他曾領導上海金銀業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因工作關係,張人亞有機會接觸《共產黨宣言》等一批馬列主義著作、文件和刊物,這些文獻成了他的精神指南。6月23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藏品保管部的工作人員展示張人亞和他的親屬保護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
  • 火種: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產黨宣言》的創作者。這一角色背景源自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性轉變,與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軌跡緊密關聯。在創作《共產黨宣言》後,馬克思、恩格斯依據其原則投入革命活動,並通過總結革命經驗豐富和發展了《共產黨宣言》所具有的超越時空的終極價值。此後,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個別論述進行的補充和修正使其具備了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 《共產黨宣言》告訴我們:「共產共妻」的污衊從何而來?
    《共產黨宣言》告訴我們,資產階級是怎樣污衊共產黨的「共產共妻資產階級對共產黨最駭人聽聞的指責是「共產共妻」,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前,歐洲資產階級就開始給共產主義潑髒水說,共產主義就是要實行公開的「共妻制」,是十分邪惡和反傳統(不正經)的主義。
  • 恩格斯誕辰200年,再讀《共產黨宣言》,對自由有了新的看法
    187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與馬克思合作擬定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在1848年2月問世,至今已發表172周年,對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直接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的發展。
  • 話劇《共產黨宣言》的魅力: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信仰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起草了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從此,一個共產主義幽靈就飄蕩在了歐洲的上空,引領無產階級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而不斷奮鬥。2018年,作為紀念建黨97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和《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西安話劇院重新編排的大型話劇《共產黨宣言》,緊密結合當今共產黨人在理想信念等方面所面臨的新形勢、新課題,詮釋了一部「現實版」的《共產黨宣言》。
  • 三個院長一臺戲 話劇《共產黨宣言》致敬信仰的力量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每一個共產黨人,還記得你入黨時的誓言嗎,還記得共產黨的革命宣言嗎?只有牢牢記住這些,並永遠為之奮鬥,我們必將贏得整個世界和天下人心!」7月17日、18日晚,由西安話劇院演出的話劇《共產黨宣言》,在成都市新聲劇場上演。
  • 真理之甘|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出版100周年
    在一組照片中,有這樣一張:習近平總書記彎腰仔細觀看一件重要展品——中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之一。得知這本珍貴的革命文物是如何從烽火之中保存至今的曲折經歷,習近平總書記連稱很珍貴,說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要保存好、利用好。保存這本《共產黨宣言》的共產黨員叫張人亞。他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的文件和書刊,如今很多都成為了國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