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他們繼續講好關於理想信念的故事,並對全國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提出殷切期望。
習近平在回信中表示,100年前,陳望道同志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興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首歷史,除了《共產黨宣言》,還有不少翻譯到中國的經典作品,也曾指引、激勵共產黨人前行。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砥礪前行。
《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 翻譯:金國寶
列寧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寫成的。這篇文章,最早被金國寶翻譯,以《建設中的蘇維埃》(原文的節譯)為題,發表在《解放與改造》第2卷第6期上。文章中提到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幫助和啟發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
在此之前,1919年9月1日,金國寶在《解放與改造》創刊號上,以金侶琴的名字發表了其翻譯的《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當時題為《鮑爾雪維克(即布爾什維克)之所要求與排斥》。近代史學者研究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譯列寧著作。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當時苦苦探索國家出路而屢屢受挫的知識分子帶來了希望,他們通過這些譯作得到更多經驗,為中國革命道路做了準備。
《哥達綱領批判》 翻譯:熊得山
1875年2月,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和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在哥達召開了合併預備會議,並擬定了合併綱領草案《德國工人黨綱領》。馬克思針對這個綱領草案寫了《德國工人黨綱領批註》,並把它和信一起寄給了白拉克,後來該著作被通稱為《哥達綱領批判》。
1925年5月,熊得山翻譯的《哥達綱領批判》中文全譯本在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今日》月刊第1卷第4號上刊發。1923年,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把這篇文章單獨成冊出版,這是距今可以考證到的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第一個中文譯本。
《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區分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並闡明了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國家的基本觀點,強調了國家的階級性。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翻譯:柯柏年
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運用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對人們認識和研究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
1924年,柯柏年在北京將《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全部譯出,並於1925年5月署名「麗英」,以《空想的及科學的社會主義》為題,連續發表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學燈》上。至此,恩格斯的這部光輝著作的中文全譯本終於在中國誕生。
它的出版發行,極大地提高了全黨關於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之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翻譯:梅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貧苦少年,逐漸成為一個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歷程。
從1938年到1942年,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梅益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文版的翻譯,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從此,「保爾精神」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動力。
《牛虻》 翻譯:李俍民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創作的長篇小說,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1953年7月,李俍民翻譯的《牛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首印20萬冊,暢銷全國。主人公牛虻以他的愛國精神和革命熱情,讓當時的很多青年受到教育和鼓勵。
《母親》 翻譯:夏衍
《母親》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鬥爭。
1929年10月,夏衍翻譯的《母親》由上海大江書鋪出版,當時小說還沒有譯完,故稱「第一部」。次年11月,「第二部」出版。1955年9月,經過更加細緻地校訂和文字修潤,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堪稱定本的新版《母親》,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國際歌》 翻譯:瞿秋白
《國際歌》是由歐仁·鮑狄埃1871年作詞,皮埃爾·狄蓋特1888年譜曲而成的歌曲。
1923年春秋之交,瞿秋白著手翻譯《國際歌》,於當年6月15日,發表在《新青年》第一期上。瞿秋白既懂俄語,又識五線譜,他把譯詞與樂譜反覆進行試配,終於使《國際歌》在中國廣大勞動者中傳唱開來。1935年,因被叛徒出賣,36歲的瞿秋白唱著《國際歌》英勇就義。
從中共三大開始,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結語:從馬列主義重要文獻到立意深刻的文學作品,再到廣泛傳唱的革命歌曲,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前輩在艱苦的環境中潛心編譯,他們的這些珍貴譯作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也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進程。即便今天,這些經典作品,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指引我們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奮發有為!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網絡電視臺等)
(責編:劉喆、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