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槍騎兵的17世紀落幕,任你全身板甲加重型騎槍,也擋不住時代變了

2021-02-07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之前關於歐洲夾槍衝鋒的《歐洲騎士出行必備:看似簡單的夾槍衝鋒,竟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武術巔峰?》文章中,提到曾經堪稱歐洲最具標誌性的槍騎兵,在17世紀卻意外的走向了衰落。好吧,光這樣一說,可能大家都難免會覺得這個說法簡直就是個暴論。那麼本期就專門說下,在17世紀的歐洲究竟發生了什麼,竟然讓手持騎槍的騎兵們,險些在歐洲退出歷史舞臺呢?


在講述槍騎兵的衰落之前,首先得先說明,17世紀的槍騎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雖說人們對於這種近代初期的槍騎兵印象,可能大多是大都會博物館中,那種人馬皆穿著板甲的超級鐵罐頭。但老實說,板甲雖然抵禦冷兵器有著不錯的防禦效果,但是它們卻遇到了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對手——火器。


▲大都會博物館復原的經典歐洲具裝全身甲槍騎兵


伴隨著15世紀火繩槍在歐洲的出現和迅速普及,讓原本在防禦力點滿的重裝騎士們,一下子不得不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處境。火繩槍和後來的燧發槍,都擁有足以擊穿騎士們板甲的威力。更糟糕的是,沉重的板甲在戰爭中會極大拖累戰馬的奔跑速度,讓不僅容易導致騎士們錯失良機,也給了火槍手們更多射擊的機會。


▲慘遭降維打擊的具裝全身甲槍騎兵


在面對火器的威脅,加之歐洲傳統的騎士制度衰落,當時歐洲的槍騎兵們不得不開始給自己「減重」。首先是騎兵們炫酷的馬甲,到16世紀很快退出歷史舞臺。不過即使如此,沉重的防護完備的全身板甲也難逃一削。在16世紀出現的「半甲槍騎兵(Demi-lancers)」,他們所穿的鎧甲,基本只是四分之三甲,甚至有些槍騎兵乾脆連下半身的裙甲也一起卸下。


▲16世紀的半甲槍騎兵


到這裡,經過減重的槍騎兵們,在16世紀炮火連天的戰場上,也算是留下了不少閃光點。但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槍騎兵們卻迎來了一個新的對手——火槍騎兵。


▲火槍騎兵


一說起火槍騎兵,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火槍騎兵堪稱經典的半迴旋戰術,以及似乎完全捨棄騎兵衝擊力,而用操作繁瑣的火槍射擊,槽點滿滿的形象。不過結合火槍騎兵大行其道的16~17世紀,卻是一種比槍騎兵,更加適應戰場的新式兵種。尤其是在16世紀,雖然金貴,但是小巧的簧輪手槍出現後,讓騎兵們可以在保持移動的狀態下,依然能進行大約的瞄準和射擊。

 


雖然半甲槍騎兵與火槍騎兵的作戰方式有所差別,但是兩者在當時戰場上的定位卻是高度相似。與每次衝鋒都要冒著步兵火槍和長矛威脅不同,火槍騎兵採取的戰術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非接觸性的戰鬥。他們雖然也會策馬衝到步兵面前,但是除非是發動擊潰戰,否則基本都是在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不斷使用火槍進行半迴旋射擊。這種戰法雖然也無法迴避步兵的火力威脅,但是相對於直接衝向步兵方陣的槍騎兵相比,生存率可以說是要高出許多。


▲火槍騎兵的半迴旋戰術


那麼火槍騎兵和槍騎兵直接對抗,結果會怎樣呢?說出來可能大家有些難以相信,在槍騎兵和火槍騎兵的許多戰例來看,槍騎兵在很多時候,表現的並不樂觀。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當時得槍騎兵出於破甲得目的,使用的大多是沉重的重騎槍,因此他們在速度和靈活性方面,都要劣於火槍騎兵。不僅如此,在雙方的騎兵戰中,火槍騎兵還可以用他們所攜帶的火槍進行先受打擊,從而破壞槍騎兵們的陣型,之後就可以把他們拖入對於雙方來說,都算公平的貼身肉搏戰中。


▲槍騎兵與火槍騎兵的戰鬥


在火槍騎兵的競爭壓力下,到了17世紀中後期,歐洲半甲槍騎兵除了波蘭-立陶宛外,其他的歐洲地區出現了極大的萎縮,這些殘留下的倖存者,在火槍騎兵的擠壓下,不得不進一步減重。比如德意志地區的槍騎兵,就乾脆捨棄了重騎槍和四分之三甲以及沉重頭盔,轉而使用普通的中型騎槍、胸甲,以及更輕的開放式頭盔(或者乾脆不戴)。



雖說這一時期的火槍騎兵也被痛削了一波護甲,但是他們所使用的火槍,卻也保證了他們有能夠擊穿敵人防禦的火力。而連武器也被痛削的槍騎兵,此時卻成了最大輸家。由於中型騎槍面對板甲時的破甲能力有限,17世紀中後期苟延殘喘的槍騎兵們,不得不降低身段,去和龍騎兵一起執行打掃戰場、警戒、偵察等一類雜活。


▲17世紀中後期的槍騎兵(上)和龍騎兵(下)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的槍騎兵都混的這麼慘,在歐洲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槍騎兵流派,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驃騎兵。有關驃騎兵這個要說起來有點長,不過到了17世紀,除了像波蘭-立陶宛的翼騎兵和奧斯曼帝國的西帕希騎兵,這些有點顛覆原作精神的改編再改編的產物,其他比如位奧地利效力的驃騎兵,在三十年戰爭後,也基本捨棄掉過去騎槍和盾牌組合。


▲受到匈牙利驃騎兵巨大影響的奧斯曼西帕希騎兵


至於這兩者為何能夠倖存,則是和自身所處的環境也有很大關係,無論是波蘭-立陶宛還是奧斯曼帝國,他們在17世紀絕大多數時間中,要麼是像瑞典、莫斯科、哥薩克或者是威尼斯這樣騎兵並不算強的國家,亦或是像克裡米亞和薩法維波斯一樣,本身在火器方面有著短板。因而槍騎兵依然有著極大的價值。


▲俄國受到西歐的影響,在17世紀火槍騎兵和龍騎兵迅速崛起取代了槍騎兵的地位


最後,在17世紀末,隨著槍騎兵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退出了軍事舞臺,一場持續一個世紀,屬於槍騎兵的寒冬最終降臨。可以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說放在人類社會中可能並不一定合適,但是這條殘酷的規則,卻是完全適用於軍事當中。戰爭沒有情懷,無論是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寄託,最終也逃不過歷史的滾滾車輪。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導致怛羅斯大敗的葛邏祿部,為何戰後仍舊深受大唐信任?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歐洲槍騎兵的17世紀落幕,全身板甲加重型騎槍,也擋不住時代變了
    編者按:在之前關於歐洲夾槍衝鋒的《歐洲騎士出行必備:看似簡單的夾槍衝鋒,竟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武術巔峰?》文章中,提到曾經堪稱歐洲最具標誌性的槍騎兵,在17世紀卻意外的走向了衰落。好吧,光這樣一說,可能大家都難免會覺得這個說法簡直就是個暴論。那麼本期就專門說下,在17世紀的歐洲究竟發生了什麼,竟然讓手持騎槍的騎兵們,險些在歐洲退出歷史舞臺呢?
  • 探秘為了對抗板甲而存在的歐洲騎士重騎槍
    堂·傑柯德這個將自己想像成中世紀騎士的狂想者,在插畫中身著祖傳的全身板甲,手拿一桿沉重的重騎槍。但同時,關於歐洲重騎槍,國內網絡上也有很多誤解,比如認為歐洲騎槍一碰就斷,很脆之類。那麼,歷史上的歐洲中騎槍究竟是什麼樣呢?
  • 歐洲騎士出行必備:簡單的夾槍衝鋒,竟是冷兵時代騎兵武術巔峰?
    編者按:要說歐洲的騎士們有什麼標誌性的武器,那麼騎槍絕對算是存在感最強的兵器。尤其是歐洲騎士們將騎槍夾在腋下,一往無前的衝向敵軍,算得上是很多人心中最經典的騎士形象。
  • 16世紀西歐重騎兵的軍事裝備得到了哪些改善,是否增強了其戰鬥力
    在西歐,儘管16世紀前中期火繩槍與專業化步兵方陣給法國敕令騎士的封王之路不停帶來阻礙與困擾,但板甲全具裝騎兵依舊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種這點仍無可爭議。相對於強大的法國騎士,一部分德國地區僱傭重騎兵,在16世紀中葉開始使用一種靈活而便宜的板甲。
  •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的武器裝備
    相信看過相關電影、玩過遊戲的小夥伴都知道,拿破崙時代騎兵以使用冷兵器為主。其實在火槍普及的過程中,手槍一度使刀劍失色,成為了騎兵的主要武器。然而歷史卻開了一次"倒車", 在17世紀的瑞典戰神古斯塔夫Ⅱ展現的威力之下,冷兵器又被帶回了騎兵武器的主宰之位。
  • 揭秘:歐洲板甲和中國龍鱗甲哪個更強
    對於盔甲很多人都了解,西方大多數用的是整塊的板甲,而中國大多數是穿綴起來的龍鱗甲,很多人感覺歐洲的板甲防禦更強,畢竟是一整片鍛造的,更是認為中國沒有整體板甲是因為金屬鍛造技術不夠,其實不然。在西方,騎士貴族階級的存在,就成了板甲從外觀和防禦發展的支持者,另外騎士間的騎槍對衝運動,也是使特供次運動甲冑文化推上一個熱潮,還有一個重要關鍵,甲冑產業不分民間還是皇家,都可以參與,形成產業分工,鐵匠、皮匠、裝潢等等匠人組成的產業鏈,另外西方有一些皇帝也是沉迷板甲設計,有自己的制甲御工廠,網羅歐洲有名的甲匠,給西方板甲發展給了不少良性影響,我認為西方板甲的發展如此蓬勃
  • 玩過弓箭你就知道,全身板甲真不適合射箭,西歐騎士近戰也是沒招
    看看戰弓的磅數,讓鄭成功鐵人軍告訴你啥叫弓兵近戰》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又人持有不同觀點,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所謂的「闢謠」,認為全身板甲也能射箭,歐洲的騎士老爺也很重視射箭,那麼今天我們就針對這兩點來分析一下。
  • 唱響歐洲騎士的輓歌——闊劍
    他堅持認為騎矛是比火槍更有用的騎兵武器:一個100—120人的槍騎兵連,如果能夠分成數個小隊從多方向同時向敵人發動衝鋒,那麼他們可以擊敗一支為數400—500人的裝備火槍的騎兵,當然如果有一定數量使用火槍的騎兵在側翼支援槍騎兵的話就更好了。門多薩還指出,之所以當時有這麼多人青睞火槍,那是因為火槍騎兵對人員和馬匹的素質都要求較低,因此更便宜,更容易組建的緣故。
  • 蒙古騎兵真的完虐歐洲騎士嗎?
    錯誤的裝備首先要指出的是,歐洲13世紀的騎士絕非「哥德式的板甲騎士」。板甲作為一種歐洲裝甲的頂峰,其出現時間已是中世紀末期,14世紀才出現板甲的雛形,到百年戰爭時期全身板甲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15世紀哥德式板甲 哥德式板甲是15世紀後半葉的產物,除非西徵的蒙古人坐上時光機躍遷到兩百年後才有可能一睹罐頭騎兵的風採。
  • 《騎馬與砍殺2》槍騎兵怎麼玩 槍騎兵玩法技巧分享
    需要的是衝撞步兵陣線,同時降低遠程傷害,帶盾比較合適,盾在關鍵時刻能還能抵擋一次騎槍衝鋒。 瓦蘭迪亞 瓦蘭迪亞有兩種槍騎兵,先鋒騎兵和騎士,都可以架槍。 由於沒有長杆揮砍武器,不論大小地圖都建議帶騎士以保證生存率。
  • 中國古代軍隊真的有大規模裝備板甲的必要嗎?
    全身板甲代表了冷兵器時代單兵防護能力的最高水平,比起世界其他地區的所有高級甲冑來說,都有壓倒性的優勢,不過奇怪的是除了歐洲以外的地區,沒有出現過和它基本一致的甲冑,連中國這樣公認古代手工藝最為發達的地方也沒有出現過它的仿製品。那麼為何古代中國軍隊沒有考慮大規模裝備高防護能力、高機動性的板甲呢?
  • 《騎馬與砍殺:戰團》庫吉特槍騎兵兵種圖鑑
    庫吉特是《騎馬與砍殺:戰團》中的一方陣營,庫吉特槍騎兵就是該區域的兵種。玩家「孤獨的阿加瑪」分享了庫吉特槍騎兵兵種的圖鑑,來了解一下該兵種的具體信息吧。《騎馬與砍殺:戰團》庫吉特槍騎兵兵種圖鑑:庫吉特頂梁柱。
  • 波蘭翼騎兵與火槍長矛爭鋒:再現17世紀波蘭俄羅斯的衝突
    科洛緬斯科耶莊園貫穿莫斯科河兩岸,保存了很多14-17世紀時代的建築,是俄羅斯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有時也會重演17世紀俄羅斯與波蘭的邊境戰爭。
  • 槍騎兵衝鋒!——近戰騎兵大型攻略(上)
    薩克森槍騎兵:俗稱薩克森,西方四星槍騎兵,但同比諾曼騎士侍從,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特色,可能唯一一點就是他屬於重甲單位,三防會比諾曼稍微高一點(白版滿級也就300多),還有一點可能就是他衝鋒時附帶的破甲較高
  •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步兵使用的長兵器都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同,這是長杆的材質,士兵人種和戰術細節的差異所決定的。如果將中國和歐洲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長期以來實戰長杆兵器穩定在3~5米之間;而西方則在一些特定時期出現了5~6米的超長兵器,今天就來分析下這個原因。
  • 槍騎兵衝鋒!——近戰騎兵大型攻略(上)
    薩克森槍騎兵:俗稱薩克森,西方四星槍騎兵,但同比諾曼騎士侍從,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特色,可能唯一一點就是他屬於重甲單位,三防會比諾曼稍微高一點(白版滿級也就300多),還有一點可能就是他衝鋒時附帶的破甲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