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三雄爭霸:千億泰格醫藥8年股價翻38倍 瘋狂併購隱憂多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今日直播】    聯海資產廖又瑨:大類資產配置帶你走進量化期貨交易  華夏基金魏威:震蕩行情下,科技還能上車嗎?  易方達範冰、中泰證券陸韻婷:詳解港股通下香港多元金融板塊的投資機會  信達證券王舫朝:更高格局看待券商核心增量  定向公開 | 廣發證券|糜韓傑:紡服下半年投資策略解讀  掘金周期|開源證券齊東:房地產行業四季度投資策略  掘金周期|川財證券白竣天談石化機會:周期漸起,量價回升提升業績  2020年的地產股,轉機何在?

原標題:CRO三雄爭霸:千億泰格醫藥8年股價翻38倍 瘋狂併購隱憂多

今年8月7日,泰格醫藥登陸港交所,實現「A+H」兩地上市,被稱為今年內亞洲規模最大的醫療IPO。當天開盤後,泰格醫藥(03347.HK)港股大漲19%,上市不到一周,市值逼近1000億。

至此,中國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俗稱「生物醫藥研發外包」)領域三大巨頭均實現兩地上市。除泰格醫藥外,另外兩家企業分別是2017年奔赴香港上市的藥明康德(603259.SH)與2018年的康龍化成(300759.SZ)。

在近年發展過程中,泰格醫藥存在著合同「消化能力」不夠、研發投入不足以及併購擴張所帶來的一系列隱患。《華夏時報》就相關問題多次致電並發採訪函聯繫泰格醫藥,該公司稱:「由於臨近公司29日的半年報發布時間,所以近期不方面接受媒體採訪。」

截至2020年8月24日,共有28家機構對泰格醫藥2020年度業績作出預測,平均預測淨利潤為10.7225億元,平均預測每股收益為1.2519元(最高1.3737元,最低0.9819元)。

眼下,三雄之爭已經敲響。中文名與英文「Tiger」的發音相似,後來者居上的「老虎」泰格醫療拿下三雄之爭勝算多大?

爭霸道阻且長

據天眼查APP顯示,我國CRO領域有超過525家企業註冊在案。有研究機構計算,按照以臨床前研究與臨床研究兩個階段劃分所得出的市場規模,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和泰格醫藥三者的市場份額佔據前三,分別為16%、6%和4%。

圖為2019年三家企業的財務指標,數據來源各年報

從營業收入與淨利潤總額看,藥明康德是「老大」,2019年營業收入為128.72億元,分別是泰格醫藥和康龍化成的3.6倍及2.43倍,淨利潤分別是1.22倍及2.49倍。經《華夏時報》記者統計,近幾年,泰格醫藥公司營業收入增速放緩,其中,2019年泰格醫藥增速為21.85%,不及同年增速33.89%的藥明康德與29.20%的康龍化成。

按照業務範圍來看,藥明康德的業務基本覆蓋CRO全產業鏈;康龍化成有臨床前CRO業務,但更偏向後期的生產CRO;而泰格醫藥重點專精臨床試驗研究階段,臨床前CRO與臨床CRO都做,其市場佔有率約為10%。從布局規模上看,藥明康德碾壓泰格醫藥。

CRO公司的發展情況主要由與客戶(大多數為製藥及醫療器械公司)所籤訂服務合同的數量及大小決定,但泰格醫藥相比其他兩家企業,存在訂單「消化能力」不足問題。據統計,2014年至2018年,泰格醫藥的新增訂單總額從9億元漲至3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35%。2019年,泰格醫藥獲得價值42.3億元的新訂單,庫存中還有50.1億元的累計合同。2019年,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和泰格醫藥的應收帳款分別為29.37億元、8.57億元及10.75億元,分別佔總資產比例10.04%、8.63%及14.27%。

對於研發機構來說,訂單「消化能力」與研發投入息息相關。2019年,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研發總投入分別是5.9億元、6287.1萬元、1.24億元,分別佔營業收入的4.59%、1.67%、4.43%,泰格醫藥雖然研發投入居於中位,但與藥明康德有一定差距。

從人員結構上看,在2019年,藥明康德的研發人員為17872人,康龍化成為6202人,泰格醫藥僅為468人。對於CRO企業來說,臨床試驗專業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根本,在醫藥研發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泰格醫藥並不討好。

圖為三家企業研發情況。泰格醫藥研發人數僅468人,但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與藥明康德不相伯仲。數據源於同花順IFinD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CRO企業與客戶的交易過程裡,當客戶對研發成果不滿意,要求CRO企業退款時,CRO企業會把這項收入歸入報表內研發費用一欄。這意味著,有時候,研發費用越低,可能代表客戶對企業越認可。今年,泰格醫藥一季度研發費用3835.6萬元,較去年同期上漲27.64%。去年底,該項指標的同比漲幅已高達40.92%。對比藥明康德,今年一季度研發費用1.26億元,同比上漲12.5%,但考慮到藥明康德提供的服務涉及面廣,所以藥明康德的企業認可度可能更高些。

「併購機器」瘋狂運作

中國當前是全球第二大製藥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製藥市場規模由2015年約1943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2363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進一步增至3226億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4%」。

然而,泰格醫藥的發力方向是國際市場。公司創始人葉小平曾對媒體表示:僅依靠國內市場不足以保持泰格醫藥穩健發展。泰格醫藥在今年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公司計劃全球擴張並提高在主要市場的經營能力」。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泰格醫藥各年報發現,該策略並非臨時起意,從過往泰格醫藥收購兼併歷程可見一二。2008年起,泰格醫藥先後收購美斯達、北京康麗華、方達控股、上海晟通、北京仁智、韓國DreamCIS等數十家公司,業務範圍拓展至韓國、美國、歐洲等海外國家。外延式併購讓泰格醫藥的業務結構得到優化,盈利能力得以提升,目前,方達醫藥和美斯達已成為該公司最主要的業績增長驅動源。

圖為泰格醫藥收購史,由圖可知,泰格醫藥併購各個企業的間隔時間短。

併購速度如此之快,無疑證實了泰格醫藥是一臺「併購機器」,但瘋狂運作可能會出現問題。

在2019年的年報中,泰格醫藥稱,公司動用龐大資源將現有業務與收購業務進行整合,但面臨若干風險,例如收購對象業績不達預期,不可預見的費用、難以及時且有效的整合所收購的業務。就收購國際項目而言,公司未必能克服國際法規、商業管理、語言或習俗上的困難,如果公司不能成功整合近期及未來的潛在收購或重組業務,可能會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公司的現金及股票可能會被用於未來收購、業務重組或整合,而這未必能轉化為預期回報,同時也可能產生與收購相關的大量費用及導致股東權益攤薄。

泰格醫藥的併購歷程遭外界詬病頗多。首先是公允價值方面。在泰格醫藥收購兼併他企之後,每一次計量利潤,這些標的所帶來的價值盈虧僅為帳面表現,並未真正作數。按照2020年一季報數據,泰格醫藥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佔淨利潤的比例,為22.71%,已算高佔比。如此情況在2019年年報中已經出現,因而深交所曾發出問詢函,要求泰格醫藥開列收購標的具體明細、會計處理依據、確認方法,並說明是否符合相關規定。對此,泰格醫藥稱:「公司聘請獨立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對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項目的股東部分權益進行估值分析,提供其在估值基準日的公允價值。」但至今第三方是誰,無從可知。

其次是泰格醫藥急於擴張而「囫圇吞棗」,導致在「腹中留下隱患」。2015年,該公司收購韓國本土人員規模和銷售規模最大的CRO企業DreamCIS,但在2016年,DreamCIS前三季度虧損1300餘萬元,有投資者質疑韓國公司的「爛表現」嚴重拖泰格醫藥後腿。在當時,泰格醫藥對此回應承認說,事先調研不夠充足,收購確實「留下了一些隱患」。時至今日,DreamCIS已「走出泥潭」,但業績仍是平平。

最後是併購給泰格醫藥帶來的商譽問題。《華夏時報》記者翻閱年報發現,泰格醫藥2015年到2019年商譽由4.7億元增加到了11.58億元,佔淨資產的27.41%。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泰格醫藥商譽高達13.63億元,佔總資產比值為16.54%,佔淨資產達23.26%。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併購雖然可以擴大公司的營收規模,但頻繁併購產生的巨額商譽將會成為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公司的商譽發生大規模減值,或將對企業業績造成影響。記者了解到,此前泰格醫藥併購的北醫仁智、泰格捷通、康利華均未完成業績承諾:北醫仁智2015至2017年承諾實現業績4004萬元,而實際實現業績2748萬元;泰格捷通2016至2018年,承諾實現業績1.46億元,而實際實現為7622萬元;康利華2015至2017年承諾實現業績1748萬元,而實際實現為392萬元。

此次香港上市,泰格醫藥也是為了貫徹併購戰略。據泰格醫藥招股說明書所說,此次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資金中的40%,即約38.61億港元,將用於泰格醫藥的全球擴張計劃,以幫助泰格醫藥在海外繼續收購臨床合同研究機構。

經濟學者孫兆東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表示,併購之於商譽是雙刃劍,通過併購增加商譽無形資產價值只是短期的,而長期還是要看企業戰略和併購重組的企業現金流和贏利情況。

儘管如此,多家證券機構均對泰格醫藥的全球步伐表示認可。國盛證券張金洋團隊認為,「一體化服務、全球化布局與股權投資」將作為「三駕馬車」,拉動公司持續成長。

《華夏時報》就相關問題多次致電並發採訪函聯繫泰格醫藥,該公司稱:「由於臨近公司半年報發布時間,所以不方面接受媒體採訪。」

8年股價翻38倍

CRO作為外包機構,是緩解醫藥企業研發「病痛」的一劑良藥。

有數據顯示,研發一款新藥,現代藥企需要投入不小於1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並且研發至上市耗時須10至15年。根據德勤最新統計,「過去十年中,由於日益增加的壓力,生物製藥研發的生產力下降,研發的投資回報率也持續下降……2019年醫藥行業研發的投資回報率處於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僅為1.8%,較2018年的1.9%略有下降」。面對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周期長的研發過程,CRO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提高效率。

泰格醫藥為藥企提供臨床試驗技術服務,以及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範圍主要涵蓋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臨床前研究至上市後研究。泰格醫藥於2012年A股上市,發行價37.88元/股(對應前復權價格約3.05元/股),截至今年目前的股價最高點118.7元/股,泰格醫藥實現8年股價翻了約38倍的成績。

數據源自泰格醫藥2013年至2019年年報

經《華夏時報》記者計算,從2013年到2018年,泰格醫藥營業收入、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分別翻了8.3倍,10.2倍和6.3倍。根據今年一季報,泰格醫藥營業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6.77%;淨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75.22%;扣非淨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3.45%。從上市後的業績來看,泰格醫藥成長強勁。

致富證券指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19年收入及截至2019年年底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計算,泰格醫藥是中國最大的臨床合同研究機構,2019年市場份額為8.4%,也是全球前十強臨床合同研究機構中唯的中國臨床合同研究機構,按2019年收入計,集團排名第九,全球市場份額為0.8%。由招股書可知,在2017年至2020年3月,泰格醫藥在全球參與400多個臨床研究項目,並幫助肝病與腫瘤方面疾病的藥物上市。

發育較好的泰格醫藥深受明星資本青睞。在香港上市前,高瓴、淡馬錫兩家明星資本就多次加倉泰格醫藥。高瓴資本從2018年開始投資泰格醫藥,據天眼查App顯示,目前高瓴資本持股1%;淡馬錫到2019年末,持倉泰格醫藥1932.3萬股。

除外部加碼,泰格醫療從自身發力,加強對外股權投資,做到內外雙修。泰格醫療已是53家創新型公司及醫療健康行業內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和35支投資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投資收益逐步形成規模並持續穩定增長。截至2019年,泰格醫療擁有22.50億元的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同比增加51.95%,2019年實現1.80億元的投資收益與1.85億元的公允價值的變動收益。國盛證券指出,投資行為後續有望持續穩定為泰格醫療提供貢獻,並且「伴隨這些初創企業成長壯大並取得成功,早期股權投資能夠使公司持續接觸新興技術,獲得更多潛在客戶並抓住更多商機。」

根據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2020年8月24日,共有28家機構對泰格醫藥2020年度業績作出預測,平均預測淨利潤為10.7225億元,平均預測每股收益為1.2519元(最高1.3737元,最低0.9819元)。

明星資本加持、國際擴張加速加之兩地上市吸金,泰格醫藥寵兒光環倍增,但要拿下三雄之爭,長路漫漫,未到時候。

相關焦點

  • 泰格醫藥:投資收益佔三成淨利 六成募資用於外延擴張
    來源:新浪財經8月7日,泰格醫藥在港交所上市,為國內第三家實現「A+H」同時上市的CRO企業,前兩家為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開盤價格達到119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9%,當日收盤價報113.30元/股,8月13日收盤價報111.10元/股。
  • 泰格醫藥港交所上市:市值千億港元 高瓴淡馬錫是股東
    來源:雷建平sky雷帝網 雷建平 8月7日報導CRO企業泰格醫藥今日港交所上市,發行價100港元,募資淨額為102.73億港元。倘超額配股權獲悉數行使,泰格醫藥還可額外募資15.5億港元。約10億港元用於償還泰格醫藥截至2020年5月31日若干未償還借款;約10.27億港元將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泰格醫藥今日在港交所開盤價為119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9%;此後,股價有所下滑,市值約千億港元。泰格醫藥已在A股上市,隨著在港交所上市,其實現A股+H股上市格局。
  • 千億市值復星醫藥人事震蕩:8位高管相繼辭職!背後有何原因?
    千億市值白馬股--復星醫藥今日遭遇市場一錘。11月6日,復星醫藥低開,隨後跌幅擴大至7%以上。截至午間收盤,復星醫藥股價收報49.15元,總市值為1260億元,相比上一個交易日蒸發約94.28億元。而讓投資者更關注的是,近期復星醫藥頻頻出現人事變動。據不完全統計,從年初至今,包括董事長在內已有8位高管相繼辭職。
  • 「醜聞」風聲致股價暴跌?藥明康德隱憂之下如何重回巔峰
    除了藥明康德外,CRO板塊其他多隻表現穩健的醫藥股也出現大跌,比如凱萊英(002821.SZ)跌6.73%、泰格醫藥(300347.SZ)跌7.94%、康龍化成(300759.SZ)則跌9.96%等。即便是經歷大跌,藥明康德的市盈率仍在81倍以上,而泰格醫藥在58倍以上,康龍化成在72倍以上。
  • 泰格醫藥:信披粗糙 合同資產異常
    分季度來看,2020年第三季度,泰格醫藥實現營收8.48億元,淨利潤3.19億元,扣非淨利潤1.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31%、81.37%、29.35%。相比上半年,公司似乎已經重新回到業績快速增長軌道。 但是,2019年起,泰格醫藥營收增速放緩,同時應收款項佔收入比重卻明顯高於同行。
  • 淨利潤激變有玄機 泰格醫藥晉身行業龍頭路漫漫
    泰格醫藥(300347.SZ,03347.HK)H股上市不到一周,市值逼近1000億關口,較發行市值增加95.13億元。  這家諧音英文「老虎」的公司,如猛虎下山般,於8月7日登陸港交所,成為今年亞洲最大的醫藥生物IPO。泰格醫藥於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國內第三家實現「A+H」上市的CRO企業。
  • 恆瑞醫藥4年漲4倍市值達5000億,同賽道兩公司卻在隕落,有何不同?
    證券市場對恆瑞醫藥也給予高估值。公司股票是近幾年的大牛股,從2016年初到今年8月4日,股價上漲4.22倍。截至8月4日,恆瑞醫藥總市值5016億元,是醫藥製造行業冠軍。在全部A股中,排在第12名。多個知名大公司市值都低於恆瑞醫藥。按照總市值對比,1個恆瑞醫藥市值相當於2.22個伊利股份、1.65個京滬高鐵、1.55個交通銀行、1.09個中國石化。
  • 恆瑞醫藥股價累漲434倍比肩茅臺 轉型創新藥營收淨利連續10年雙高增
    恆瑞醫藥稱,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每1-2年都有創新藥上市的良好局面。轉型創新藥,恆瑞醫藥實現了較好的經營業績。2011年至今,公司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基本上連續10年雙雙高速增長。股價累漲434倍比肩茅臺「醫藥一哥」恆瑞醫藥股價與業績比翼雙飛,表現出驚人的成長性。
  • 從A股到港股 煞費苦心的泰格醫藥
    來源:詩與星空2005年,上海羅氏製藥的註冊總監葉小平辭職創業,成立泰格醫藥。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免疫系,曾經就職於楊森、施貴寶和羅氏。在行業中侵淫多年後,葉小平選擇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細分領域:CRO。醫藥從研發到上市,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 股價3年暴漲33倍 卻遭大股東密集減持 韋爾股份併購「變身」
    2018年8月,韋爾股份董事會通過了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及相關議案,決定收購豪威科技。從當時的公司體量上來看,豪威科技的資產總額幾乎是韋爾股份的5倍,淨資產幾乎是8倍,但最後還是被韋爾股份以160億元拿下。IHS Markit發布的報告顯示,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在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中,豪威科技以全球11.5%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僅次於索尼和三星。
  • 沃森生物被指「賤賣「優質資產背後:泰格醫藥和北大系舊將浮出水面
    2015年,沃森生物公告,計劃與泰格醫療共同設立併購基金,但基金的日常經營委託給睿德信股權,即陳勇的投資平臺。  之後,北大系發生李友風波,但陳勇此時已離開北大系,開始與泰格醫藥合作。2014年7月,泰格醫藥公告,擬與陳勇控股的睿德信股權設立併購基金。  公告中,陳勇的北大EMBA碩士經歷也被公開。
  • 沃森生物被指「賤賣」優質資產背後:泰格醫藥和北大系舊將浮出水面
    陳勇與泰格醫藥交往甚密,2016年泰格醫藥收購泰州捷通泰瑞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法人代表也是陳勇。  企查查顯示,陳勇履任過方正證券副總裁、北大方正醫療醫藥事業部副總裁、中國高科總裁,2013年起創立私募投資平臺,全資控股了石河子睿德信股權投資(以下簡稱「睿德信股權」)。  2015年,沃森生物公告,計劃與泰格醫療共同設立併購基金,但基金的日常經營委託給睿德信股權,即陳勇的投資平臺。
  • 輿論漩渦中的愛爾眼科:市值增長超40倍 快速擴張隱憂漸現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1月4日,深陷「艾芬眼病診治事件」輿論中的愛爾眼科股價下挫8.91%,以68.22
  • 泰格醫藥:國內臨床CRO龍頭將分享行業高速發展紅利
    泰格醫藥有六十多家子公司,在國內有一百多個服務點,在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國家設立海外服務點,有五千多人的專業隊伍。創始人履歷金光閃閃泰格醫藥創始人是葉小平,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曾經在西安楊森、施貴寶、羅氏工作長達十餘年,曾任職上海羅氏製藥有限公司醫學註冊總監六年。
  • 沃森神秘「併購圈」解密:資本盛宴似曾相識
    2015年3月,泰格醫藥與沃森生物籤訂協議,在生物醫藥業務、戰略上進行合作。大約一個月後,雙方還共同發起規模3.5億元的產業併購基金,各自出資額分別不低於併購基金總出資額的10%。而平潭泰格由泰格醫藥出資19%,為第二大出資人。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這些年在生物醫藥領域大展拳腳的高瓴資本,此前也已進入上海澤潤。高瓴資本管理的天津高瓴楚盈投資合夥企業(下稱「高瓴楚盈」),目前持有上海澤潤7741萬股,佔比約8.5%。   高瓴資本和泰格醫藥淵源匪淺。
  • 江蘇又一家千億市值公司誕生,「三年翻十倍」神話如何煉成的?
    事實上,恆立液壓從2017年就開啟了一波大牛市行情,三年股價翻了將近十倍,勢頭直逼江蘇另一大牛股恆瑞醫藥,而除了恆立液壓和恆瑞醫藥外,江蘇還有一批長期慢牛股悄悄生長,江蘇資本市場正呈現百花齊放朝氣蓬勃的景象。
  • 財說|「虛胖」的復星醫藥
    WIND數據顯示,復星醫藥A股的股價從7月初的33.59元/股最高攀升至79.19元/股,漲幅達到124%,市值一度突破2000億元。截至發稿,復星醫藥股價為53.24元/股。催化這波翻倍行情的是新冠疫苗概念。8月5日,復星醫藥通過其微信公眾號宣布其與BioNTech在國內開展基於mRNA技術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 德信|我要一張千億門票
    為了實現千億目標,德信開始瘋狂擴張:2019年德信中國通過土拍、收併購等多種方式拿地38宗,新增土儲約474.46萬平方米,杭州佔比30%最多,溫州15%。38宗土地合計貨值超700億元!但「硬傷」太明顯,聯營項目居多,且權益比例較低。
  • 曾5倍槓桿瘋狂併購 產品老化市場萎縮譽衡藥業...
    曾5倍槓桿瘋狂併購 產品老化市場萎縮譽衡藥業能否斷臂求生?7月7日,譽衡藥業、信邦製藥雙雙發布公告稱,哈爾濱市中院已受理譽衡集團債權人對譽衡集團的破產重整申請,是否導致上市公司控制權變動存在不確定性。此外,譽衡集團籌劃了近一年的轉讓其所持譽衡藥業15%股權,亦宣告終止。
  • 醫藥股千億市值俱樂部新增8家 創新藥和疫苗成「黑馬集中營」|專題
    新冠疫情爆發是危機,但對資本市場萎靡多年的醫藥股,是難得的機會。今年以來,醫藥股橫掃前些年的「黑天鵝」陰霾。曾經寥寥幾家的千億市值俱樂部,迎來大規模擴軍。A股和港股市場,7月中旬總計新增8家醫藥公司市值突破千億。若計入盤中一度觸碰千億關口的,數量可達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