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國際機場傳來激動人心的消息
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太陽神鳥」展翅啦!
點擊下圖看視頻
5月30日上午,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太陽神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T1航站樓建築面積33.72萬平米,建築平面呈「Э」型,南北長1283米,東西寬520米,屋面最高點45米,屬一類機場航站樓。
位於簡陽市蘆葭鎮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項目,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我國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其航站樓構型取意具有成都特色的太陽神鳥,該項目的建成將把成都帶入雙機場時代,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
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進度>>>
2017年5月,第一根樁基開鑽;
2017年11月,第一個承臺土方開挖;
2018年1月,第一臺塔吊安裝完成;
2018年3月,第一根鋼管柱吊裝完成;
2018年5月,第一塊樓層板澆築完成;
2018年7月,第一塊結構板封頂;
2019年1月,指廊與大廳四層結構貫通;
2019年3月,大鐵結構完成;
2019年4月,旅客捷運通道結構完成;
2019年5月,T1航站樓所有區域全面封頂。
揭秘
T1航站樓用鋼量堪比兩個鳥巢外部鋼結構 土方可堆300米大樓
5月30日上午,「太陽神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從2017年5月,T1航站樓第一根樁開挖,到2019年5月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T1航站樓施工耗時24個月。
據悉,中建八局項目部共完成樁基4000餘根,總長度相當於繞成都三環一圈;土方開挖150餘萬方,相當於在一個標準足球場上堆一座近300米高的摩天大樓;鋼筋綁紮9萬餘噸,相當於兩個「鳥巢」外部結構的用鋼量;混凝土澆築60萬方,能將整個天府廣場平均高度抬高近7米;合同工期提前60天。
2018年5月,建設中的天府國際機場,入夜後依然燈火通明▼
3年的緊張工期,100多家的物資供應商,27家的專業總承包,3000人的用工量,天府機場T1航站樓項目總承包管理難度極大。為此,中建八局項目部藉助雲築智聯平臺,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歸集分析,打造了全國領先的智慧建造新模式。
「項目部從現場監控、進度、質量、安全、物資等全方位、全過程進行思考,通過每天所有管理人員的管理數據上傳,經過數據統計和反饋,實時體現管理的不足和彌補方向,及時、準確為調整管理措施提供基礎依據,大幅提高了基層管理人員響應速度、協同程度,更好地實現智慧管理、智慧建造、智慧協同、智慧運營。」中建八局項目經理詹進生介紹,「通過一年的平臺使用,我們管理人員已經非常習慣這種先進高效的管理系統,很大的提高了現場的管理效率。」
2018年3月入夜,由航站區施工圍擋燈帶勾畫出正在建設的大體輪廓,具有成都特色的太陽神鳥圖案正在逐步形成▼
天府機場航站樓造型十分具有設計感,有大量的異形結構,普通的施工技術很難滿足設計要求,對項目技術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多弧形結構測量定位、1283米超長混凝土、15米超高支模架體、3米厚弧形頂板等等,這些都是項目施工過程中必須解決的技術難題。其中,尤以3米厚弧形頂板施工最為困難。
此外,在進行航站樓下穿高鐵施工時,由於航站樓下的高鐵區段是不減速下穿,高鐵時速達350公裡,因此這個區域的高鐵頂板厚度厚於其他。3米的頂板厚度且為異型漸變雙曲弧形頂板,這樣的施工難度在全國也是首例。
2018年3月拍攝,建設中的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
為了解決這個施工難點,中建八局項目部在架體選擇和主龍骨選用上採用了超厚結構架體和彎曲工字鋼主龍骨,並通過BIM技術,進行施工前鋼筋綁紮順序模擬、複雜節點模擬,提前解決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節約了工期和成本。
據中建八局項目總工石鵬介紹道:「目前,項目部已經完成了23項科技成果,獲得了全國BIM大賽銀獎,通過技術創新,節省工期95天。」
來源:川報觀察
編輯:顏德容
*轉載請註明來源
*為保證畫面質量請勿裁剪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