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滅巴蜀、趙滅中山皆無人幹涉,而齊吞燕、滅宋卻招致圍攻?

2020-12-12 古今興衰多少事

前段時間曾經有同學私聊筆者說,同樣是吞併弱國,秦國吞併巴蜀兩國、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國,都沒有受到各國的幹涉,更別提什麼出現合縱伐秦、合縱攻趙的大戰了,可為什麼齊國吞併燕國、滅亡宋國,卻兩度遭到了列國的幹涉,甚至還被五國合縱,一頓胖揍?

關於這個#歷史小問題#,各位同學你們是怎麼看的呢?

筆者認為不外乎就是這些被吞併的國家性質不同,以及牽扯到了各國利益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秦滅巴蜀之戰

公元前318年,秦國與三晉聯軍激戰於修魚,秦軍在付出了極大代價的情況下,幾乎全殲了三晉聯軍,打開了秦國東出爭霸的大門。因此,秦國朝堂之上爆發了一場對未來國策的爭辯,最終秦惠文王採取了司馬錯提出的「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的建議,命司馬錯打著馳援巴國的旗號,一舉吞滅了巴蜀兩國,各國並未因此有所反應。

不知道大家可還記得詩仙李白的《蜀道難》,在這其中曾有一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在這其中其實便已經交代了蜀國的歷史——古蜀國要比周王室更早建立,並非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

正因如此,蜀國雖然是當時僅次於七雄的二流強國,但卻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秦滅古蜀國,正是有種「王化」的意味在裡面,而巴國雖然是周王室分封的子爵,但常年被秦、楚兩國所封鎖,與中原各國交往甚少,因而也被歸為了蠻夷,秦吞巴與吞蜀同理。

至於各國利益問題,巴蜀兩國的興亡與齊、趙、魏、韓、燕五國可謂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唯一一個有關係的楚國,獨木難支,也不願在此事上與秦國死磕,這就使得秦國一帆風順的吞滅了巴蜀之地。

我們再來看看趙滅中山之戰

中山國,這是一個「破後而立」的國家,早在戰國初期便被魏文侯所滅,而後因魏國對中山國故地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小,這才得以成功復國。復國之後的中山國迅速強盛,一度打得燕趙兩國叫苦不迭。

在趙武靈王繼位前,因三晉聯盟破裂,魏惠王更是公然支持中山國襲擾趙國,使其成為了趙國統治者的心腹大患。趙武靈王即位之後,因趙國國力如江河日下,對外作戰屢戰屢敗,便痛下決心在趙國掀起了胡服騎射。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積極謀劃滅中山國之戰,自公元前307年到公元前296年的近十二年時間裡,趙武靈王不斷對中山國用兵,這才滅掉了中山國。

中山國的性質與蜀國相仿,皆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國家,那麼,是否趙國滅掉中山國也與各國無關呢?

答案是否定的,筆者剛剛也說到了,魏惠王曾支持中山國襲擾趙國,大家可想而知中山國的作用。可是,此時的中山國因棄公稱王,惹惱了齊國,又因入侵燕國,遭到了列國的抵制,在外交上,中山國幾乎陷入了孤立的局面。不過,秦、齊、魏等國也還是希望中山國能夠存在,繼續「噁心」趙國,可奈何此時因楚國衰敗,天下進入了秦齊兩國爭霸的時期,魏國和楚國也不可避免地捲入了這場風波之中,皆無暇關注中山國戰事,這才給了趙國從容滅亡中山國的良機。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齊滅燕之戰子之之亂)。

公元前318年,燕國發生了「子之之亂」,即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了燕相子之,太子平與將軍市被不服,聯手攻打子之,而後遭遇大敗,市被與太子平之間矛盾激化,市被轉攻太子平,使得太子平逃亡齊國,市被兵敗被子之所殺。

此時,齊宣王接見了太子平,主動提出出兵幫助太子平復國,太子平欣然應允,卻沒想到齊國此舉包藏禍心——齊軍迅速擊敗了不得人心的子之,旋即燕王噲自縊,子之被殺,沒過多久,太子平也死於非命,齊軍在短短五十日(一說三十日)的時間裡攻佔了燕國全境。

我們繼續用前面用的「套路」,分析一下燕國的國家性質以及各國的利益問題。

燕國,這是周王室初次分封之時僅有的幾個「公爵國」之一,是召公奭的封國,可謂是根正苗紅的姬姓諸侯國,反觀此時執掌齊國的田氏,本是姜氏家臣,卻耗費百年時間成功篡國,在國家性質上,齊滅燕根本不得人心。

而且,燕國的利存亡直接與趙國相關,而秦燕兩國又有姻親關係,這自然也就和秦國扯上了關係,試問作為齊國的主要對手,秦趙兩國會坐視齊國吞滅燕國嗎?

最後,我們來看看齊滅宋之戰

宋國,佔據著被譽為「天下膏腴」的淮泗之地,又有著商丘、陶丘以及彭城等商業都會,經濟繁榮,引起了秦、楚、魏、齊、趙等國家的覬覦。

此時,戴偃發動政變奪取了宋國君位,史稱「宋王偃」。宋王偃在位時期,窮兵黷武,四面出擊,先後攻滅了滕國、薛國,又趁楚國衰敗之時攻佔了楚國淮北大片土地,對內施行暴政,使得國內動蕩,這就給了各國攻滅宋國的機會。

不過,因秦國鞭長莫及,楚國國力大損,兩國在爭奪宋國控制權的問題上並未有多大的影響力,而魏國因霸業凋零,國力大損,在趙、齊兩大強國面前自然也沒有說話的份。如此一來,宋國的控制權就落到了齊趙手中,貪婪無度的齊閔王不願與趙國分享宋國,便多次與趙國大戰,於公元前287年徹底擊敗了趙國,奪得了宋國的控制權後,在次年滅掉了宋國。

齊滅宋與齊吞燕的利益問題效仿,秦趙兩國自然不會坐視齊國消化宋國資源,使得國力「再上一層樓」,而魏楚兩國又在滅楚之戰中給齊國白白出力,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自然也對齊國不滿,燕國又因此前的「子之之亂」,早已對齊國不滿,而剩下一個韓國,自然是「隨大流」,跟著其餘各國蹭一蹭「經驗值」。

在齊滅宋之戰的兩年之後,燕、秦、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楚國也打著救援齊國的旗號,攻略齊國土地……

相關焦點

  • 為何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毆?
    那麼,既然大家都是從春秋走到了戰國,理應看慣了強國吞併小國的事情,為何齊湣王滅宋會遭圍毆呢?楚滅越,秦滅巴蜀,趙滅中山一、楚滅越楚國滅越國,發生在楚懷王時期。楚懷王時期,楚滅越,使得楚國的領土再一次得到了擴張。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韓國滅鄭,沒有引起諸侯討伐呢?
    但是,齊國滅宋的代價,卻是非常沉重的。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由此,因為消滅宋國,齊國遭到了燕國、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這五國的聯合討伐。
  • 戰國時期的宋國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何齊國滅宋之後便險些亡國呢?
    公元前286年,齊趙兩國再度爆發大戰,齊軍大獲全勝,趙國被迫退出了爭奪宋國控制權的「遊戲」之中,齊國得以控制宋國。那位窮兵黷武、貪婪無度的齊閔王趁此良機,聯合魏楚兩國,命大將韓聶與達子率軍大舉進攻宋國,因此前宋王偃暴虐驕縱,宋國民心離散,齊軍很快便攻入了宋國國都商丘,一舉滅亡了宋國。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巴蜀兩國的早期歷史以及秦、楚兩國和巴蜀的關係。本文介紹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楚國為何沒有吞併巴蜀的原因。1.進而齊、趙、燕三國也會臣服,山東六國不戰而臣服於秦國,則秦國霸業可成。但是大將司馬錯等人卻不認同張儀的主張,他認為此時蜀王出兵討伐苴侯,猶如桀紂之亂。司馬錯認為伐蜀之利遠遠大於伐韓之利。因為蜀國是「西闢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且想要國家富強的話,必須先要擴展土地,想要兵強馬壯,必須使百姓富裕。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齊國滅宋,是戰國具有裡程碑的一起重要歷史事件。戰國的政治格局,初期是魏國最先嘗到了改革的紅利,成為風頭最盛的國家,但好景不長,一來魏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領域並不徹底,二來魏國處四戰之地,四處招敵,三板斧之後很快走向衰敗。
  • 秦滅六國都知道,但是為什麼說秦滅了兩次楚?
    秦王政在消滅了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後開始親政,隨後便著手制定了秦滅六國的計劃,秦國在先後滅掉了韓趙魏,中間除了滅趙其他基本是摧枯拉朽,與此同時順帶把燕國的國都也給打下了此時燕王出逃,北方的四國基本已經滅亡,隨後秦國便開始了滅楚之戰。
  • 五國伐齊為何沒有滅了齊國?
    公元前284年,正當齊國沉浸在要去滅亡宋國,獨吞這天下富饒的陶邑時,齊國丞相蘇秦卻「背叛」了齊國,蘇秦秘密召集秦、燕、韓、趙、魏五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齊國。齊湣王不明就裡,稀裡糊塗的開始了逃亡生活。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秦國統一六合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固定節奏和順序的。因為任何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謀劃而採取強攻的措施,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1.整體來看,秦國滅國的順序沒有大的差別,只不過在滅國的標準上有所區分從秦國滅國的具體進程上可以看出,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公元前230年),建立為潁川郡;秦大破趙軍(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秦攻下燕都薊(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圍攻魏都大梁,魏王假降(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
  • 詳解秦滅六國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國再次大舉進攻趙國,秦軍攻下了井陘[看地圖],圍攻邯鄲城,趙軍在李牧、司馬尚的率領下頑強抵抗。韓、趙、魏被滅後,秦國開始大舉進攻楚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的楚國仍有足夠的實力抵禦秦國,因此老將王翦認為要滅楚國,非六十萬大軍不可,而年輕氣盛的李信認為二十萬人就足夠了,同樣年輕氣盛的秦王政認為
  • 燕國大敗於朝鮮,糾集五國伐齊。為何燕國這麼強?它不是小丑嗎?
    燕國還有輝煌時期,如攻朝鮮,擊東胡,盡中山之地,攻齊國。為何燕國這麼強悍呢?事件前由子之之亂後,在燕國燒殺搶掠的齊國,豐收而歸。而燕國子之、燕王噲被殺,國君之位空缺。於是,趙國派樂池,送在韓國當人質的公子職返回燕國擔任國君,是為燕昭王。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佔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 戰國時期燕國有哪些神奇之處,地理位置特殊卻影響歷史走向!
    燕國自第一代君主召公子燕侯克分封在今北京一帶後,其後的國君、事跡鮮有記錄,仿佛憑空消失了一般。其實這也並不奇怪,燕國在中原地區的最北端,春秋時期各國的疆域並不搭界,燕國與戎狄睦鄰,還隔著中山、孤竹、令支等國,所以很難出現在各諸侯國的史書中。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更重要的是,齊國人一直怨恨五國伐齊的舊仇,所以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都不肯支援趙國,眼睜睜看著秦國東進、吞併六國。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是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可是,齊國在五國伐齊之中受到的打擊太大、損失太多,丟失了大量的國土和人口,後來雖然僥倖復國,但國力已經一落千丈,無力再與其他國家爭霸。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春秋末期形勢歷經大規模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最終強勢崛起春秋末年,兼併戰爭此起彼伏,許多諸侯國在這些戰爭中先後被滅,而晉、楚、齊、燕、越、秦等大國卻先後崛起如上所述,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之所以能從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得以存續,要麼國力強橫,要麼地理優越,可謂各有其理。至於其他諸侯國,大多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先後被大國吞併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