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事件後:華盛頓怎麼就成了最大的奴隸主?

2020-12-12 歷史研習社

作者:霍小山

一、失控的文化戰爭

眼下,拆除種族主義歷史人物雕像的運動正在美國如火如荼的開展。美國的革命小將們鬥志昂揚,發誓要將那些神壇上的歷史人物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最近,俄勒岡州波特蘭的示威人士就推倒了喬治·華盛頓的雕像,理由是華盛頓是著名的奴隸主,是種族滅絕的帝國主義者。

華盛頓是領導大陸軍打敗英軍的總司令,也是美國聯邦政府的第一任總統,在美國人民心中堪比萬神殿上的宙斯。在我們中國,至少從民國開始,「小喬治華盛頓砍櫻桃樹」的誠實故事就已經家喻戶曉。華盛頓不僅是雞湯文的重要角色,也被譽為美國的國父。

但其實,美國不止一個國父,除了華盛頓,還有亞當斯、傑斐遜、富蘭克林、麥迪遜等等。不過,華盛頓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就是唯一的美國國父,或是美國國父們的排頭兵。把他的雕像推倒,不但令美國人難以置信,也令中國人目瞪口呆。

的確,華盛頓是奴隸主,他在位期間也沒有廢除奴隸制,從這一點來看,他無疑是個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但是,推倒華盛頓雕像,並點燃美國國旗扔在雕像上的那些人,顯然對歷史的複雜性認知不夠。

筆者曾在《美國總統的萬裡長城夢》一文中說,「華盛頓任職總統期間,只有兩件事沒有辦成功,一件是廢除奴隸制,這件事他無心解決,一件是保護印第安人的土地,這件事是他無力解決」。示威人士稱華盛頓是種族滅絕的帝國主義者,這完全是信口胡謅。華盛頓曾為了保護印第安人的利益苦心孤詣,最後雖然功敗垂成,但這不是他的錯。表面上華盛頓貴為總統,大權在握,但實際上職權很小,只管外交和各邦之間的糾紛,還受聯邦議會和法院限制,手腳根本動彈不得。

▲華盛頓在自家莊園

再來說奴隸制,它的的存在顯然與華盛頓為之奮鬥的事業的價值觀相牴觸,即獨立戰爭標榜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如果美國獨立後政府繼續允許奴隸制的存在,那麼這將會證明美國的獨立事業並沒有宣言上講的那麼高大上,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那為什麼華盛頓在廢除奴隸制的問題上,無心為之?

二、一個「精神分裂」的奴隸主

華盛頓本人確實是一個奴隸主,擁有很多的奴隸。他11 歲時便繼承父親留下的10 名奴隸遺產,後來又繼承了哥哥的一部分奴隸。27歲時,他與富有的寡婦瑪莎成婚,瑪莎帶來的嫁妝中就包括84名奴隸。從結婚到獨立戰爭爆發前的16 年間,這對夫婦又一共買入40名奴隸。請注意,這些奴隸中不但有黑人,也有白人。

而且,華盛頓雖然不是一個殘暴的奴隸主,但也絕非慈眉善目,有時他還會鞭笞奴隸。史料顯示,華盛頓對奴隸們的監管相當細密嚴格,從工作時間,到生病請假,每件事都管的滴水不漏——有可能他就是現代績效考核制度的先驅。

華盛頓還要求奴隸們走出舒適區,不斷學習新技術,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效率。因此,美國歷史學家Mary Thompson 形容華盛頓更像是「現代工業家」或是「效率專家」,他將奴隸由「傳統農夫」轉型為「典型18世紀工廠農民」。

不過,華盛頓在參加獨立戰爭後,認識到對他人的奴役是很不道德的行為,開始產生廢奴的念頭。1778年,他便親手寫下「擺脫黑奴制(t o get quit of negroes)」。在馬上徵戰的歲月,他為了補充大陸軍捉襟見肘的兵源,便允許黑人奴隸加入大陸軍,並承諾在戰後給予他們合法的公民身份。據統計,加入大陸軍陸軍的黑人奴隸約有五千人,加入大陸軍海軍的黑人奴隸約有四千人。這些參戰的黑人奴隸,絕大多數都在戰後獲得了自由。

▲現代軍迷演繹的大陸軍,其中就有黑人

即使從個人經濟的角度考慮,華盛頓也認為奴隸制並不可取。奴隸制在18世紀晚期,已經成為一種效率低下的勞動制度,無法適應華盛頓自家莊園的多樣化經營模式。1799年,華盛頓的芒特弗農莊園的奴隸人數已經達到317名,但是其中真正能勞動的人並不多。相反,莊園為養活這麼多奴隸入不敷出。僅僅就衣著方面,除了制服,華盛頓每年就要為男性奴隸提供一件羊毛褸、兩件長褲、兩件粗麻布衫和一對鞋,女性則獲分發一件褸、一條短裙、一對襪和兩件直筒連身裙。

面對龐大的開支,華盛頓曾經抱怨,「在這份地產上,超過一半的奴隸在家內勞作,比真正耕種土地的奴隸還要多。這樣下去,我永遠都不可能變成農場主了······我也不可能將多餘的奴隸賣出去,因為我自己就從原則上反對這種人口交易······那麼還能做什麼呢?必須有所作為,否則我就會破產,因為過去4年因出售土地而獲得的,總額約為5萬美元的收入,已經無法支撐我很久了。」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華盛頓所說的「超過一半的奴隸在家內勞作」。與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當時北方很多莊園的奴隸都有自己的後園,可以種植一些屬於自己的農作物。奴隸也可以有自己的家庭,考古調查就在奴隸家中發現一些陶器、玻璃、銀器、家具和煮食用具。這說明並非所有奴隸的生活都暗無天日。

▲芒特弗農莊園的奴隸所住木屋今貌

在道德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雙重作用下,華盛頓最好的選擇就是立即釋放莊園裡所有的奴隸,這樣既可以節約莊園的開支,又能夠解除自己良心的痛苦,可謂是一箭雙鵰。然而,現實情況卻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華盛頓名下的奴隸們和他妻子瑪莎名下的奴隸們,很多都已經結成了姻親關係,有的還有了自己的子女。如果華盛頓將他們出售或是釋放,那麼奴隸的家庭要麼就被生生拆散,要麼就會衣食無著,這在道德上也是一個難題;第二,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與他的觀念不同,她對於奴隸制沒有什麼反感,她希望自己能夠在華盛頓死後繼承他所有的奴隸。他必須要考慮妻子的感受,如果他釋放所有奴隸,那麼妻子的後半生就只能天天吃窩窩頭了。

有人說,瑪莎自己本來就有奴隸,例如瑪莎再嫁給華盛頓時所帶來的80多名奴隸。可是,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講,瑪莎實際上沒有這些奴隸的所有權,他們屬於瑪莎前夫卡斯蒂斯家族地產的一部分,只能傳給她的後代。因此,她只能指望繼承華盛頓名下的奴隸。

就這樣,華盛頓在解放自家奴隸的問題上陷入了言行不一的尷尬境地,你甚至可以說他精神分裂。一方面,他屢次跟親朋好友說「日益盼望清除蓄奴權」,一方面,他在去世前未曾釋放一個奴隸,甚至還委託抓捕黑奴的專業人士幫他抓捕逃亡的奴隸。因此,任何替華盛頓終生蓄奴的歷史事實塗脂抹粉都顯得荒唐可笑。

三、向南方妥協的總統

當然,這是從華盛頓個人家庭的層面來分析。如果從國家層面上來講,華盛頓作為總統,為什麼不制定解放奴隸的法令?

奴隸制是北美殖民地發展的一顆巨大的毒瘤,早在獨立戰爭之前,北美的奴隸人口就已經達到了50萬。而到了1790年,奴隸人口增長到了驚人的70萬!這是因為,戰爭期間,雖然北美暫停了奴隸貿易,北方各州也正在穩步推進廢奴行動,但是南方各州的種植園階層卻依然在大力發展奴隸制,他們視奴隸制度為自己的命根子,拼命維護這一野蠻而又可恥的制度。

華盛頓曾信心滿滿,認為美國國會可以通過立法手續逐步廢除奴隸制。1786年4月,他在給莫裡斯的信中說,「我願申明,在當今世界中,無人比本人更為真誠地希望某日將採取一項計劃,將奴隸制廢除。但要達成此目的,唯有通過立法當局才是爭取與有效的途徑,才採取立法手續時,我總說要投贊成票的」。

同年5月,他在給拉法耶特的信中也說,「如立即將黑奴解放出來,必將產生極大不便及不良後果。但如逐步進行,將完全可能,亦理應實現廢除奴隸制的目的。當然,這要通過立法的權力來進行。」同年9月,他在給默賽爾的信中說,「我希望儘早實現以法律廢除我們的奴隸制度」。

▲華盛頓與近身奴隸 William Lee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不僅是骨感的,還是瘦骨嶙峋的。

1790年的人口普查讓很多人意識到了奴隸制問題的嚴峻性,2月11日,紐約和費城的貴格會代表團向國會提交請願書,要求聯邦政府立即結束非洲奴隸貿易。果不其然,貴格會的呼籲觸碰到了既得利益者的痛處,幾個南方議員立即反擊,說貴格會鹹吃蘿蔔淡操心。

其中,喬治亞州議員詹姆斯·傑克遜一馬當先,嚴厲指責貴格會教徒都是一群無知之人,是一群徹頭徹尾的瘋子。此外,他還從愛國主義的高度出手,指責貴格會教徒都不是真正的愛國者,這些人在過去的獨立戰爭中袖手旁觀,現在卻跳出來要求聯邦政府做這個做那個,實在是居心叵測。

第二天,眾議院又收到一份賓夕法尼亞州廢奴協會提交上來的請願書,請願書要求政府推動奴隸制的廢除,並阻止任何形式的奴隸貿易。這份請願書讓南方議員們心驚肉跳,因為它上面有革命元勳富蘭克林的籤名。隨後,在國會中,北方議員和南方議員展開了唇槍舌劍的辯論,勢如水火。尤其是傑克遜,他在辯論時說出了一句極具威脅意味的話,這是——內戰的號角

事實上,當時很多的南方議員都曾亮出這張底牌——如果聯邦政府有任何推行全國性廢奴政策的意圖,南方各州就會立即脫離聯邦。他們不是隨便說說的,半個世紀之後的南北戰爭,就已經印證了這一切。

更可怕的是,獨立戰爭的年代正在遠去,那些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意識形態也隨著逐漸消隱。也就是說,革命年代那種理想主義的熱潮正在退去,留給廢奴主義者推動廢奴的思想支柱正在崩塌。

這就是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所面臨的廢奴上的難題,他既需要面對南方各州的分離威脅,還需要和時間賽跑 ——時間拖得越久,奴隸人口越多,獨立戰爭的意識形態越變弱。這也是為什麼富蘭克林站在貴格會一邊的原因,他希望在一切還來得及的情況下,迅速將廢除奴隸制納入國家議程。這種擔憂不僅是華盛頓和富蘭克林有,詹姆斯·麥迪遜也認為,如果現在將廢除奴隸制納入國家議程,那麼將會立即撕裂這個尚在襁褓中的國家。

這個尚在襁褓中的國家非常的脆弱,稍微有一絲震動,可能整個國家就會分崩離析。它與中國不同,它沒有大一統的悠久歷史,人民普遍沒有大一統的意識形態,甚至這個所謂的美利堅民族,也只是諸多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民族和種族所勉強構成的一個概念而已。

更可怕的是,當時的美國國界,北方與英屬加拿大接壤,西部和南部與西班牙殖民地路易斯安娜和佛羅裡達相鄰。這兩個殖民大國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發動侵略戰爭。尤其是英國,它並不甘心自己永久失去北美殖民地,總想著將美國重新變為大英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如果美國發生內亂,那麼英國極有可能會趁機入侵。

只有了解了這個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我們才能避免從單純的道德角度來批評華盛頓為什麼不立法廢除奴隸制度。為了美國獨立,華盛頓領導大陸軍在衣衫襤褸、血雨腥風、朝不保夕中奮戰了很多年。如今,眼看著這個國家剛剛獲得獨立,他是絕對不願意冒著國家分裂的風險去推行廢除奴隸制的。

他曾說,「在我的每一項施政措施中,我都······把合眾國當做一個偉大的整體對待,·······一切都僅僅以國家的重大和長遠的利益為準繩」。為了顧全大局,他從未在公開場合討論廢奴的問題,只在給朋友的信件中吐露心跡,例如1797年他給勞倫斯·劉易斯的信中說,「我從靈魂深處希望本州的議會能夠制定出逐步廢除奴隸制度的政策,這可以在今後防止很多惡果」。

因此,華盛頓,以及其他諸多革命元勳,都在道德與現實的博弈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們將奴隸制視作房屋裡的大象,對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們有意將這頭大象留給後人去解決,哪怕這頭大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膨脹。但是先渡過眼前的危機,才能為未來解決危機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華盛頓一家,左一為瑪莎

華盛頓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死前立下遺囑,要求妻子在他去世後解放在他個人名下的奴隸。並且,解放奴隸後,對於那些年老體衰的奴隸,「生前必須由我的繼承人供養,過上舒適的生活」。那些幼年的奴隸,也必須被撫養至成年,直到25歲,並且要教會他們讀寫和掌握某種謀生技能。也許他做出這一決定非常的緩慢,顯得不那麼有誠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是美國開國元勳中唯一一位解放自己奴隸的人。歷史學家戈登·S· 伍德說:「他這樣做遭到親屬、鄰裡、可能特別是瑪莎的尖銳反對。這是勇敢的舉動,也是他最偉大的遺產之一。」

結語

列寧曾說過 「馬克思辯證法要求對每一特殊的歷史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這句話言之有理,我們看待華盛頓,不能脫離當時美國的具體國情。在廢除奴隸制的問題上,華盛頓做得不盡如人意,但是他避免了美國的分裂和內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從總體上看,順應了美國發展的歷史潮流。

儘管在個人家庭的層面,他生前未曾釋放一個奴隸。但是,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像華盛頓這種級別的歷史人物,所採用的標準就應該是《論語》中所說的「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華盛頓無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偉人,如果只用單一的道德評價標準來衡量他,那麼評價者的格局也未免太小。

偉人也是人,人無完人,對他的形象,無論是替他塗脂抹粉,還是朝他拳打腳踢,最好都三思而後行。

參考資料:

1、Mary Thompson 《The Only Unavoidable Subject of Regret:GeorgeWashington,Slavery, and the Enslaved Community at Mount Vern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19年

2、約瑟夫·J·埃利斯《締造共和,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

3、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商務印書館,1972年

4、約瑟夫·J·埃利斯《華盛頓傳》,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

5、張友倫主編《美國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陳利今《論喬治 · 華盛頓的 「 一國兩制」 政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

相關焦點

  • 喬治·華盛頓的局限性:奴隸主和白人至上主義
    一,印第安獵人與奴隸主作為美國開國元首,喬治·華盛頓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跟他在歷史課本裡面的光輝形象大相逕庭,在率領聯邦軍隊開疆拓土的過程,華盛頓多次下令對印第安部落進行追剿和屠殺,並把印第安人稱為「廢物」、「垃圾」,他所領導的美國獨立戰爭
  • 「弗洛伊德事件」持續升級,耶魯大學被要求改名?
    事件起因:美國當地時間5月25日晚8點,明尼蘇達州黑人弗洛伊德前去商店買煙,店主懷疑他所付的20元美鈔有假,要求退還香菸,弗洛伊德不肯店主便選擇報警,隨後警察到來,佛洛伊德遭遇暴力執法致死,引發民眾抗議,但遭到壓制。
  • 黃衛東:大奴隸主華盛頓是如何成為民主明星的?
    【本文為作者黃衛東向察網的投稿】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本是一個大奴隸主,這在美國,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歷史事實。例如,川普上任總統後不久,美國民間為移走設在維吉尼亞夏洛特維爾市解放公園的美國南方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的紀念雕像,發生流血衝突,一名白人男性駕車衝撞反對人群,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傷。
  • 「弗洛伊德事件」背後的美國黑人運動發展史
    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市非裔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社會各界人士更是對這一事件廣泛關注和發聲,前nba球星喬丹和漢密爾頓相繼發聲,美國各州更是引起了大規模騷亂,遊行抗議不斷。當然,弗洛伊德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近年來,關於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衝突就從未中斷過。
  • 從弗洛伊德事件看美國種族歧視問題
    種族主義作為一個長期性問題,被美國多年的發展與繁榮所掩蓋,而弗洛伊德事件的發生,一舉撕碎了美國的「歲月靜好」與「虛假繁榮」,揭開了美國社會繁榮表象下的種族不平等鴻溝,也讓國際社會更加認清了美國人權、種族、社會治理等諸多嚴重問題。
  • 弗洛伊德案主犯將受審 國民警衛隊撤出華盛頓
    綜合報導,因暴力執法致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的主犯、美國前警察德裡克·肖萬,將於當地時間8日下午首次出庭受審。而由此事件引發的反種族歧視示威活動,當地時間7日仍在美國紐約等各大城市舉行,但整體氣氛緩和。
  • 弗洛伊德事件讓美國陷入種族歧視「自我審查」
    自從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之後,由美國民眾自發組織的抗議示威運動已持續近一個月。美國反種族主義的怒火肆虐,「自我審查」狂潮也席捲而至。美國當地時間6月18日晚,一尊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喬治·華盛頓雕像被示威者用繩子拽倒,在此之前,示威者將美國國旗付之一炬並扔在雕像上。
  • 奴隸主的雕像被推倒,哥倫布躺槍,什麼時候拆華盛頓雕像?
    《太陽報》報導,英國商務大臣表示,他認為「任何奴隸販子都不該有雕像」,起因是在英國布里斯托,聚集的民眾將奴隸販子愛德華·科斯頓的雕像推倒投入水中,這一行為在英國政界人士和民眾中引起激烈討論。倫敦市長要求拆除紀錄奴隸主的雕像、牌匾,並更改那些與奴隸販子有關的倫敦街道名稱,他說,這些觀念和名字不能反映2020年的倫敦。本來拆除一些奴隸販子的雕像也沒什麼,畢竟他們販賣黑奴即便在當時也不能說是一種高尚的行為,確實不配被這樣紀念。但現在發展到讓哥倫布躺槍的份上就比較搞笑了。
  • 美國「弗洛伊德事件」持續發酵:探種族歧視與美式人權
    美國"弗洛伊德事件"持續發酵:探種族歧視與美式人權近日,一名46歲的非裔美國弗洛伊德人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事件引發網上熱議。據海外網早前報導,5月25日,弗洛伊德遭遇暴力執法,被警察跪壓七八分鐘後死亡。他生前哀求「我沒法呼吸」,卻被無視。
  • 弗洛伊德事件再次揭開美國種族歧視的傷疤
    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多地出現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數百年來關於美國種族問題、非裔美國人地位不平等的討論重新被點燃。目前,抗議示威活動已經持續了10天,據媒體報導,暴力衝突事件數量已有所下降,一些城市也已經取消了宵禁。
  • 美國四任前總統發聲,弗洛伊德事件能成種族問題的拐點嗎
    只要這一結構性問題得不到解決,種族問題就不會因弗洛伊德事件就此解決。因此,川普被迫退讓,原來部署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第82空降師700 名士兵,將返回於北卡羅來納州營地。華盛頓特區當地時間4日晚取消了宵禁。弗洛伊德事件的爆發地明尼阿波利斯則在當地時間4日為弗洛伊德舉行了首場官方追悼會,馬丁·路德·金三世等多位民權領袖參加悼念,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長雅各布·弗雷手扶棺木痛哭失聲。
  • 美媒:美國哪些歷史名人雕像被示威者砸掉 首位總統華盛頓和國歌...
    這是上個月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 死亡事件所引發的。弗洛伊德死亡後全美各地的種族緊張情勢升溫,抗議浪潮甚至擴散到許多國家。錄像顯示,5月25日白人警察肖文(Derek Chauvin) 用膝蓋壓住弗洛伊德的脖子幾乎8分鐘,當時弗洛伊德哀求說「我無法呼吸。」肖文已經被控犯有謀殺罪。
  • 古羅馬奴隸主怎麼對待自己的女奴隸?手段之殘酷慘不忍睹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社會奴隸是一個特有的階級,他們不但在經濟上依附於奴隸主,而且自己的人身也都從屬於奴隸主,可以說奴隸主可以決定一個奴隸的一切,包括他的生命
  • 社會運動報導啟示:弗洛伊德事件的媒體呈現|關注
    而今弗洛伊德事件為導火索的BLM運動規模空前。截至當地時間6月6日,全美已啟動來自34個州和特區的43300餘名國民警衛隊隊員,協助各地執法機構應對持續不斷的抗議活動。導火索事件引起的社會運動兼具突發性和複雜性,RUC新聞坊梳理、整合了媒體對弗洛伊德事件及其引發的種族平權運動的報導,分析提煉出社會運動報導的模式和規範。
  • 在弗洛伊德事件外,美國黑人還承受著什麼樣的歧視?
    此前爆發的弗洛伊德事件,無情撕開了美國無視人權、虛偽、暴力的真面目。讓我們回顧一下事件當時:一名警察用腿將一名黑人進行鎖喉,無視其「我不能呼吸了」、」別殺我「、」媽媽「的哀嚎,持續對其進行暴力執法,最後造成死亡。
  • 美國弗洛伊德事件的境外輿論觀察
    根據媒體報導的視頻顯示,在6分24秒後的時間中,弗洛伊德一動不動,沒有脈搏,但警官沒有試圖搶救。本文通過梳理弗洛伊德死亡事件不同階段的發展路徑、官方態度以及輿論反應,為讀者呈現這場境外重大事件的輿論脈絡。
  • 「弗洛伊德事件」並非首次,美國早有先例
    作者:有靈審稿:知新現今,美國「弗洛伊德」事件還在持續發酵,鬧得沸沸揚揚。而近期,美國媒體又爆出一段去年美國警察對黑人過度執法的視頻,情節與「弗洛伊德事件」十分相似。威廉士事件經過據報導,事件發生在去年的拉斯維加斯,一名50歲的黑人男子拜倫·威廉士,因在黑暗的光線下騎自行車沒開安全燈而遭到警察的追捕。警方表示,警察發出警告後,威廉士立即逃跑,在追了幾個街區後,警方在一棟公寓大樓外將他制服。
  • 美國奴隸解放日這天 抗議者拉倒並點燃首都的南方將軍雕像
    來源:海外網抗議者正在點燃雕像(圖源:路透社)海外網6月20日電因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全美抗議浪潮仍在繼續。當地時間6月19日是美國的奴隸解放日,這天晚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抗議者拉倒並點燃了首都唯一的一座南方邦聯將軍的雕像。
  • 國歌作詞人是奴隸主,歌詞中含種族主義
    根據美國CBS旗下的WFRV電視臺於6月24日報導,因弗洛伊德遇害事件引發的抗議活動在全美範圍內迅速發酵,繼抗議者拆除南部邦聯紀念碑以及種族主義者的雕像之後,6月19日,美國國歌作詞者的雕像也被推倒。幾天後,抗議者發起一項請願活動,呼籲將現在的美國國歌換掉,理由是美國國歌《星條旗》的作詞者是一名奴隸主,並且該曲的歌詞包含種族主義內容。《星條旗》於1931年由美國國會正式定為美國國歌,至今已有快100年的歷史。
  • 弗洛伊德事件猶如導火索 揭開美國社會多重頑疾
    央視網消息:分析人士指出,弗洛伊德事件猶如導火索,點燃了美國民眾壓抑已久的不滿和憤怒,揭開了美國社會多重頑疾。在美國,種族歧視一直深深植根於歷史與現實之中,少數族裔在各領域遭受全方位的歧視。此間公布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種族歧視是弗洛伊德之死所反映的突出問題。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美國執法過度和濫用暴力的嚴重問題。據《華盛頓郵報》統計,自2015年至今,已有超過5000名平民喪生警察槍下,僅去年就有1011人在警察執法過程中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