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市非裔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社會各界人士更是對這一事件廣泛關注和發聲,前nba球星喬丹和漢密爾頓相繼發聲,美國各州更是引起了大規模騷亂,遊行抗議不斷。當然,弗洛伊德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近年來,關於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衝突就從未中斷過。
具體事件很簡單,黑人司機喬治·弗洛伊德涉嫌使用20美元的假幣,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弗洛伊德臥倒於地,被白人警察用膝蓋頂住脖子,最後弗洛伊德窒息而死,整個過程中44歲的前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德裡克·肖萬跪在弗洛伊德的脖子上長達8分46秒,期間,他無視弗洛伊德的哭喊和求救。弗洛伊德當場陷入昏迷,送醫後宣告死亡。
根據屍檢結果,弗洛伊德沒有致命性健康問題,就是死於他殺,而且就是死於白人警察的暴力執法過程中。涉案警察肖萬才被收押,關押在橡樹園高地州立監獄,這是明尼蘇達州懲教系統中最高的關押級別。6月8日下午肖萬將出庭受審。然而,另外三名涉事警察已被開除,尚未被起訴。
由於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有所推諉和不公,反種族歧視示威活動在全美範圍內已持續數日,並發生了暴力騷亂。截至目前,包括華盛頓、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敦等數十座城市發布了宵禁令。而美國黑人公眾人物,則做出了不同的抗爭方式,NBA超級巨星勒布朗詹姆斯邀隊友無視宵禁,上街騎行。全世界各地黑人也相繼為弗洛伊德發聲。
那到底是何緣由,讓弗洛伊德事件成為導火索,引發了全美黑人的騷動?
那麼就引申到美國的另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人權問題。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度,但是自由也是相對的,美國社會有一根弦是萬萬不能觸碰的,那就是種族歧視。一旦觸碰,輕則害人害己,重則引起全民騷亂。至於原因嘛,主要是美國黑人的整體生活水平在白人之下,各方面社會資源也沒有白人掌握得多,對於此,美國非裔本就心有不滿,所以就一直以被壓迫一方的姿態自居(當然,確實有許多白人內心是歧視黑人的),久了,就容易爆發,一旦爆發,就多面開花,聲勢浩大。
而如今,雖然在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態度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美國黑人的政治地位其實並不低於白人。當然,這是通過美國黑人一代代奮鬥而得來的。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下,美國黑人運動的發展史。
一、殖民地時期
「美國黑人的悲憤已醞釀了400年」,美國的黑人運動,自1619年8月第一批、約20名黑人奴隸被英國「白獅」號船販賣到康福特角開始,就一直沒有中斷過。由於殖民者對黑人奴隸的統治越來越殘暴。
17世紀中葉,黑人奴隸的反抗就開始了,他們相繼發起小規模的暴亂,但是暴亂很快就被英格蘭殖民者平定,殖民者制定了更加嚴酷的法律,而黑人的反抗,也越來越激烈。隨著《自由宣言》的發表,美國黑人為了擺脫殖民者,毅然選擇追隨各州獨立者,在對英格蘭的戰爭中,甘願流血犧牲,為美國最終的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獨立戰爭至南北戰爭時期
然而,黑人奴隸天真的以為只要獨立戰爭勝利,趕走了英國人,成立的自由的美國,就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但是事情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根據美國憲法「五分之三」協議,黑人被當作「半人半財產」的方式被新生的國家接納,新生的美國承認了奴隸制度。
南方的莊園種植,通過壓榨黑人勞動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隨著廢除奴隸制度的思潮湧動,南北黑人開始了長期的鬥爭,起義浪潮也一浪高過一浪。僅在19世紀初期,就發生了四次黑人大規模起義。
隨後林肯為代表的北方大軍,以廢除奴隸制的道德制高點,戰勝了南方聯盟捍衛的憲法自由論,黑奴得到了解放。
18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徹底廢除奴隸制度,美國黑人才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法律上的自由。
三、南北戰爭至一戰
然而所謂的《解放宣言》對於黑人的解放只是形式上的,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黑人的生存環境更加悲慘,沒有莊園的居所和穩定工作,黑人被壟斷的資產階級殘酷統治,資產階級壓榨勞動力,對黑人進行了殘酷剝削。
意思就是《解放宣言》對於黑人來說只是一個奶酪,他只是從表面上撫慰了反抗的黑人,而現實卻是刀子和海綿,不斷壓榨和吸收黑人的血汗。而且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黑人失去了選舉權。
這一時期,黑人反抗有些微不足道,因為法律上你是自由的,現實卻不是自由的,所以大規模的民權運動也是在這一時期興起,也就是所謂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權運動。
四、一戰和二戰期間
這一時期,美國非裔開始主動求變,以布克·華盛頓為代表的投降主義路線和以杜波依斯為代表的爭取黑人政治權力的路線。
一戰爆發後,由於戰時,美國大發戰爭橫財,北方的工廠火力全開,大量需要廉價勞動力。而南方的黑人則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最為重要的是,在爭取更多自由和民權的願景下,大量的居住在南方的黑人開始向北方大遷徙,意圖融入美國社會。1914年至1920年間,大約500000名黑人南方人收拾行囊向北,進入了底特律、芝加哥、克利夫蘭、匹茲堡甚至紐約這樣的大城市。
隨後,隨著1917年,美國參戰,黑人渴求機會改變現狀,以改變公民權利為要求,才願意加入軍隊,而白人階級卻對此並沒有明確表示。因為這種矛盾,在東聖路易斯和休斯敦,爆發了大規模的黑人動亂。結果就是,黑人士兵被安排在軍隊後勤服務機構,並沒有太多作戰機會,戰爭的勝利也並沒有為黑人帶來顯著的社會地位提升。
二戰的到來,是美國黑人的一個真正轉機,由於二戰,美國被捲入的程度遠大於一戰,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軍隊,需要得到更多的士兵,而黑人士兵,就得到了更多機會,獲得了更多籌碼。截至1945年3月,艾森豪維爾將軍就擁有了37個全由黑人組成的步槍排,一些全由黑人組成的戰鬥連也已建成。
但是戰後,黑人軍士雖然得到了一些榮耀,但是遠不如白人。為此黑人憤怒了,很多次就幾乎發生了兵變,一度與白人士兵陷入對峙狀態。
五、二戰之後
二戰之後,民族主義思想的大規模興起,美國黑人運動更加具有規模。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反抗情緒不斷高漲,黑人民權運動達到頂峰,出現大規模的靜坐、抵制公車運動等反對種族歧視、爭取自由和平等權利的群眾鬥爭。
又出現了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義以及馬爾科姆·愛克斯的以暴抗暴主張尤其是前者影響深遠。
1955 年12月1日,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城黑人R.帕克斯夫人在公共汽車上拒絕讓座給白人,被捕入獄。在青年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全城5萬黑人團結一致 ,罷乘公共汽車達一年之久 ,終於迫使汽車公司取消種族隔離制。
20世紀60年代扛起黑人運動大旗的馬爾科姆·愛克斯則是伊斯蘭教教徒,他推行宗教寬容,不全盤否定白人,追求黑人人權,將美國黑人問題全球化,美國黑人運動因為馬爾科姆思想,而進入了激進時期。
1968年4月4日:小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的酒店房間的陽臺上遇刺身亡。詹姆斯伯爵雷在1969年被判犯有謀殺罪。1968年4月11日:詹森總統籤署了1968年的民權法案,也被稱為「公平住房法」,提供平等的住房機會,不分種族,宗教或國籍。
因為馬丁路德金的去世,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被迫取消。同樣,也是20世紀60年代,通過甘迺迪法案,美國黑人得到了更多的投票權。1969年,美國黑人布雷德利甚至當選了洛杉磯市長,1983年,美國四大城市,三個由黑人當選市長。2008年,黑人歐巴馬入主白宮,黑人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
但是美國並沒有完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平等,由於社會輿論和法律的約束,種族歧視成為了美國各界的一條紅線,誰碰誰死。但是這以法律為基礎推行民權,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很多美國人心中,種族歧視依舊存在。
2014年8月9日,美國密蘇裡州弗格森鎮,非裔青年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在沒有攜帶武器的情況下遭遇白人警察達倫·威爾遜(Darren Wilson)槍擊身亡。這一慘劇隨即引發了當地大規模抗議活動。
2016年7月7日,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五名警察被至少兩名槍手槍殺。另有六名警察和一名文官受傷。槍擊案發生在抗議警察開槍擊斃黑人奧爾頓·斯特靈和費蘭多·卡斯蒂利亞的活動結束之後。一名嫌犯與警察交火和對峙時被擊斃,其他三名嫌犯被警方拘留。這是自九一一恐怖襲擊以來美國警察最嚴重的遇襲案。
還有就是2020年05月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德裡克·肖萬跪在弗洛伊德的脖子上長達8分46秒,暴力執法,致使弗洛伊德死亡。
或許種族歧視已經不存在法律之中了,卻仍舊存在於社會各界,存在於許許多多人的心中。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遠。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就能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國家在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上就極為開明,包括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白種人民族與其它所有民族一起形成一個快樂的大家庭,信仰自由,愛好自由,職業自由,還有民族自治,享受著共和國燦爛的光輝,各族兒女和諧和睦,一起進步,一起成長,一起奔向美好的新生活,這才是真正自由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