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弗洛伊德案」的背後,看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2020-12-11 瀟湘晨報

與階級綁在一起的黑皮膚當「五月花號」緩緩駛向新大陸的時候,廣大位於非洲腹地的黑人,恐怕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命運也將隨之發生改變。然而,等待他們的不是參與北美的拓荒與革新運動,而是比在歐洲為奴更加悲慘與絕望的命運。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北美大陸上最早的黑人奴隸是1619年被販賣而來的,比「五月花號」抵達新大陸還早了一年。這一批黑人只有二十多人,但在此後不久,成千上萬的非洲黑人被奴隸主從歐洲與非洲直接轉運至此,邪惡的「三角貿易」航線逐漸形成。

從進入北美開始,黑人就被打上了「奴隸」的烙印,他們往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給白人奴隸主幹著最辛勞低賤的工作,卻依然被隨意打罵凌辱。這些非洲黑人移民被視為社會最底層的群體,他們原本在非洲草原與密林中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卻被迫捲入了世界資本貿易體系的構建過程,而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被壓榨與欺辱的不幸者。

對那些奴隸主而言,黑奴只是動物一樣的商品,根本沒有靈魂,不需要去理解和尊重。因為黑人不佔有必要的生產資料,只能順從白人奴隸主的苛刻要求。而由於缺乏教育與文化,當時絕大多數黑人也無法表達與記錄自己的生存狀況,只能用音樂來抒發內心的痛苦。但與那些常年生存於惡劣環境中的黑人兄弟相似,他們依然有著苦中作樂或自我戲謔的態度,所以早期北美黑奴之間流傳的音樂,大多在短暫的快樂與持久的憂傷兩種情緒之間搖擺。然而,經歷了文藝復興洗禮與冒險精神激勵的歐洲移民們,卻在文藝作品之外,追求著龐大而嗜血的黑奴貿易資本,並通過壓榨黑奴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

縱觀世界各國歷史,幾乎每個國家在文明早期,都有著漫長而血腥的奴隸制時期(當然奴隸制未必是一種社會制度,我們不必簡單地將某個歷史時期視為奴隸制社會),但像美國建國之前就把奴隸身份與某個種族綁在一起的做法,實屬罕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與起源於歐洲的黑奴貿易有關,但也的確有歷史的偶然因素。正如歐洲移民殖民新大陸屬於人類歷史上空前之舉一樣,大批黑人被販賣到新大陸,並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低賤的社會地位,也是歷史空前罕見的現象。只可惜,這次歷史的偶然造成的,是數代黑人的血淚史,而且這些悲劇的影響延續至今,依然在不時撕裂著美國的社會輿論。

在白人奴隸主的血腥壓迫之下,大量黑奴奮力抗爭,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發生過五十多起黑奴起義事件,其中最知名的當屬1739年南卡羅來納州的卡託起義,在種植園中不堪暴力奴役的黑奴攻佔了武器庫,並與白人軍隊發生激戰。但是,這些抗爭全部失敗了,不僅沒有改變黑奴群體的命運,反而遭到了白人奴隸主更殘酷的報復與壓迫。很多黑奴不堪壓迫,也無法反抗,只能選擇逃命。

但對奴隸主而言,黑奴是他們不能丟失的生產資料,就如同牛羊牲畜一般。為了鞏固統治,白人奴隸主在1793年制定了《逃亡奴隸引渡法》,以法律的方式徹底明確了黑奴的低賤地位,而且那些敢於反抗與逃亡的黑奴,可以被隨時抓捕與處置。南方種植園主尤其非常需要這樣的「文件」,從此之後,他們更可以肆無忌憚地視黑奴如草芥,可以讓黑奴為他們創造更多物質財富,而自己卻可以始終保持「高等」的階級地位。

當然,美國社會也並非鐵板一塊,隨著形勢的變化,如此法案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尤其是斯託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後,大量讀者為書中善良隱忍的黑奴大叔的不幸命運灑下熱淚,更加劇烈的抗爭也隨之而來。

斯託夫人描寫黑奴命運的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插圖從南北戰爭到黑人文藝復興眾所周知,南北方關於是否蓄奴的爭議,最終打響了美國內戰。1862年,林肯總統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後,雖然奴隸制並未被真正廢除,但畢竟開啟了保護黑人尊嚴的先河,在當時堪稱極具歷史長遠眼光的壯舉。經過一百多年的世事沉浮,一些心存人道觀念的白人,開始意識到白人對黑奴的壓迫行為是不合道義的。

與林肯在社會層面的改革相輔相成的是一些呼籲廢奴的文學作品的出現。但是,包括被後世譽為名著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這些作品只是從人道與同情的立場上呼籲世人關心黑奴命運,卻意識不到這些罪惡產生的根源,更無法給黑奴的未來命運指明道路。斯託夫人的想法是單純善良的,她甚至幻想用基督教的精神來改變黑奴命運,讓基督教會幫助黑人重返非洲家園。然而,當時美國所謂的「新教倫理」本身就是與資本原始積累緊密綁在一起的,它們形成了從資本到文化層面對黑人群體的全面壓抑。即便是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黑人的獨立之路仍然漫長,雖然他們終於能逐漸擺脫奴隸身份,但在社會地位上距離白人仍有十分巨大的差距。

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早期,針對黑人設置的種族隔離制度,依然在很多方面壓榨著黑人的生存空間。黑人乘坐公交車,不能離開自己專屬的「座位」,黑人去餐廳吃飯,也不能「闖入」白人享有的自由空間。至於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待遇,更是與白人的生活條件相距甚遠。雖然名義上的低賤地位不存在了,但大量白人對黑人的偏見與排斥心理依然長期存在。

然而,隨著城市化與市民階層的崛起,大量生活在小城市與大城市邊緣的黑人,逐漸進入城市的核心區,並在一批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黑人作家的帶領下,衝擊著美國白人控制的主流文化場域。其中最蔚為大觀的文藝現象,就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的紐約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也被稱為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在這片位於紐約哈萊姆黑人聚居區的狹窄土地上,一批敢於直面黑人生存現狀、追問種族差異問題根源的作家站了出來,其中最知名的黑人作家是蘭斯頓·休斯。他認為黑人不能繼續逆來順受下去,而是要爭取與白人一樣的權利與地位,還要鼓勵更多黑人走向文藝創作的道路。

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1902—1967)作為一位了解黑人悲劇命運的詩人,蘭斯頓·休斯對同胞的感情是熾烈的,卻又是節制的,這與那些只是情緒激烈的黑人抗議者不同,也讓美國白人文化圈看到了「異樣的風景」。在詩歌《黑人談河流》中,他憂傷而優雅地回憶著黑人文化如同河流般的蜿蜒歲月,又想到千萬年來文明演化的結果,竟是殘酷的種族隔離與歧視,思想情緒便更加複雜,也讓其詩作始終籠罩著一種哀傷氣氛:「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當林肯去紐奧良時,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在夕陽下閃耀的金光。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其中寫到的「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的確如同美國黑人幾百年來的宿命與抗爭,雖然婉轉綿延,卻依然未能奔流匯入大海,現實的崇山峻岭還在阻隔著黑人追尋自由與尊嚴的步伐。

雖然這場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很快便偃旗息鼓,但蘭斯頓·休斯等黑人作家還是引起了白人文化圈的注意,並一時吸引大量美國都市居民駐足觀看。在話語權的爭奪上,黑人文藝群體依然是邊緣的,但僅僅是這一佔據著邊緣的身份,也給過去白人主導一切的文化場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但是,這些衝擊畢竟是有限的,而且並非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它並不意味著黑人文化對多數白人構成了吸引力,更不意味著黑人佔據了可與白人文化比肩的文化領導權。正如專注於美國文學研究的華中師範大學張強教授在《哈萊姆文藝復興背後的文化心理》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的:「哈萊姆文藝復興表面上是作為邊緣話語的黑人文化成功對抗白人主流話語的結果,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則是久居都市的美國人對鋼筋叢林、冷漠隔絕的不滿和對田園風光,脈脈溫情的追憶與嚮往」。事實上,包括這場文藝復興運動在內的諸多黑人文藝現象,能贏得白人群體的「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誤讀」,是久居都市的白人中產群體想像「邊緣人」的結果。在美國當代社會中,這樣的「誤解」及其引起的分歧,依然長期存在。

漫長的抗爭宿命之路數百年來,黑人爭取自由與尊嚴的努力從未停止,與之相伴的爭議與正義也始終存在。從馬丁·路德·金的抗爭,到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短短幾十年,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的包容度在增加,但反對種族平權者的不滿情緒也更加強烈。

不少被坊間稱為「白左」的美國中產白人群體,的確具備一定的人道主義情懷,還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同理心,他們理解黑人群體在社會上遭遇的不幸命運,甚至要把曾是罪犯的黑人弗洛伊德上升到「英雄」的高度。但是,白人群體中仍有大量站在本階級立場上的聲音,他們或許並不否認黑人維權的價值,但對方一旦危及到自身利益,仍是避之不及的態度。即便是那些自詡為有「同理心」的白人群體,看到種族問題分歧時,往往也是上世紀紐約城市居民看待哈萊姆黑人作家的態度——想像中的「邊緣人」,看起來是人道的,有同理心的,但最終還是不會脫離自己的階級來看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弗洛伊德之死事件也好,歷史上那些黑人維權事件也罷,其遭受的非議,與黑人在美國歷史上長期被壓迫的命運有關,與他們先輩在幾百年前遭遇的不幸歷史有關。儘管表面上的枷鎖被拿掉了,但不幸的歷史記憶很難消除,社會上長期以來的偏見與歧視觀念依然長期存在。美國社會要修復歷史上種族隔離與歧視造成的傷痕,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更多黑人努力擺脫自己身份上的「膚色/階級」的同構關係,能有更多人躋身高層次的教育、就業等領域,才能逐漸擺脫曾經那些不幸的宿命,這也是看似無聲無息、實則效果最佳的「抗爭」——在這條「抗爭宿命之路」的荊棘叢林中,唯有自強不息的旗幟是不能丟棄的,來自他人所謂的「同理心」恐怕終究只是一面殘破不堪的旗幟。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由於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白人警察暴力致死,美國部分地區發生的騷亂,已經上升為整個社會聚焦與爭鳴的問題。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勢襲來,是美國史上罕見遭遇的「黑天鵝事件」,那麼弗洛伊德事件及其引發的社會分裂,則在美國有著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原因。
  • 「弗洛伊德事件」背後的美國黑人運動發展史
    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市非裔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社會各界人士更是對這一事件廣泛關注和發聲,前nba球星喬丹和漢密爾頓相繼發聲,美國各州更是引起了大規模騷亂,遊行抗議不斷。當然,弗洛伊德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近年來,關於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衝突就從未中斷過。
  • 美國弗洛伊德黑人之死:透過弗洛伊德現象,我們能看到什麼?
    新冠疫情以來,美國一直鬧得沸沸揚揚的,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多,美國又爆發了抗議活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一起來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5月27日,一則名為「黑人男子遭警察跪壓7分鐘死亡」的視頻刷爆微博,相信很多人都看了那條令人感到窒息甚至很不適的視頻,這個黑人男子活生生的被警察跪壓致死。儘管他說了無數遍:我不能呼吸了!我不能呼吸了!但警察仍不以為然,他絕望地喊著:媽媽!
  • 黑人女政治家:弗洛伊德是罪犯,被捧為烈士令人噁心!你怎麼看?
    有新聞稱跪死他的人警察肖文實際上此前和弗洛伊德認識,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很有可能認為弗洛伊德確實是在此犯罪,在美國由於黑人的犯罪率較高,所以許多白人本身除了種族歧視以外,他對他們的犯罪率表示擔心,因此很多人見了黑人以後就會懷疑他們偷了東西或者是做了什麼壞事,而這個弗洛伊德又有前科,作為一名白人警察,知道他的案底,可能真的會對弗洛伊德有所懲戒
  • 美國跪殺黑人警察庭審未認罪 黑人弗洛伊德致死案事件始末最新進展...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事件引起美國大騷亂,關於種族歧視的抗議並沒有因為疫情的肆虐而收斂。日前,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伊菲爾在接受採訪時,這樣形容由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抗議示威。她稱,他的死,「揭開了一個我們幾代人都未曾見過的美國。」
  • 弗洛伊德屍檢報告背後:美國白人對黑人無情的種族歧視
    弗洛伊德的死徹底激怒了黑人群體,這個長久以來一直被白人壓迫的種族,打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的標語,憤怒的集體走上街頭。6月1日,弗洛伊德獨立屍檢報告出爐,弗洛伊德死於「因頸部和背部受壓,導致腦部供血不足而造成的窒息」。而此前美國警方的屍檢報告卻稱:弗洛伊德死於「心臟病和體內潛在的毒物」。如果不是因為有視頻作為證據,大概這件事也會在白人警察所謂的「報告」前不了了之。
  • 黑人命貴,種族歧視,美國弗洛伊德事件引發大遊行卻暴露社會割裂
    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而死的事件爆發後,全美迅速引發了遊行示威浪潮;而正值新冠肺炎肆虐北美大陸的關鍵時期,遊行示威無疑讓美國抗疫雪上加霜。其實以白人警察或者弗洛伊德黑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雙方並沒有太大的過錯。
  •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我不能呼吸」「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黑人的命也是命」……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目前已經蔓延至華盛頓、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亞特蘭大等全美數十個城市,已經有至少40座城市實施宵禁,首都華盛頓和17個州出動國民警衛隊。
  • 聯合國辯論會議上,弗洛伊德弟弟視頻喊話,一句話刺痛全體黑人
    黑人弗洛伊德事件越鬧越大,目前不止在美國,世界多國都已經爆發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議活動,數百年來受到歧視和壓迫的黑人群體在這一刻爆發了,他們要為弗洛伊德,也為自己討回公道。辯論會是由布吉納法索代表非洲54個國家提出的,他們認為弗洛伊德的事件並非孤立事件,處理這些問題是人權理事會的職責所在。辯論會上,弗洛伊德的弟弟通過視頻的方式出席了會議,他呼籲聯合國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美國警察殺害黑人以及對和平抗議者使用暴力的事件。他說:「你看到了我哥哥是怎麼死的,這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你們有能力幫我們為我哥哥喬治·弗洛伊德討回公道。
  • 美國黑人女政治家:弗洛伊德令人同情,但他是罪犯,不是美國英雄
    為了給這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賦予正義性、道德性,抗議活動的推手美國黑人群體、民主黨、美國主流媒體、白左大搞造神運動,齊心協力地把黑人弗洛伊德塑造美國的英雄、美國的烈士!把反對黑人弗洛伊德是美國英雄、烈士的人全都定性為種族主義者,定性為反黑人的暴徒。
  • 從弗洛伊德事件看美國種族歧視問題
    總體上看,美國種族主義之所以難以解決、甚至頻頻引發大規模騷亂及衝突,有以下幾個深層次原因:一是歷史根源,黑人奴隸制度令美國社會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偏見現象始終植根於其各個歷史發展進程,並與其長時間存在的奴隸制度關係緊密。
  • 美國警察朝黑人男子連開7槍引爆抗議,「弗洛伊德事件」重現?
    美國又一次亂了。這一次是在明尼蘇達州的隔壁——威斯康星州。事情是這樣的:上周日,三名威斯康星警察在基諾沙市(Kenosha)朝一名黑人男子的背後連開7槍,導致該男子重傷。路人拍下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轟動,憤怒的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並與警方產生衝突。
  • 美國黑人女政治家:弗洛伊德是罪犯,被捧為烈士令人噁心
    據外媒《每日郵報》6月6日報導,一名美國黑人女政治活動家坎迪斯·歐文斯在採訪中表示「將弗洛伊德稱為烈士噁心到她了」。她說:「弗洛伊德被稱作烈士讓我感到噁心」,她進一步表示「弗洛伊德這個人象徵著當代黑人文化正在支離破碎」。
  • 歷經數百年抗爭與磨難 美國黑人地位到底改變了多少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膝蓋鎖喉」致死引發的風波愈演愈烈。一周來,在美國多地既有合法的遊行示威,也有失控的騷亂。「美國黑人的悲憤已醞釀了400年,弗洛伊德之死凸顯美國種族矛盾尖銳!」每當黑人受歧視和迫害時,美國社會的這個毒瘤就會被放大。
  • 筆者對美國黑人正義抗爭事件的看法
    筆者認為美國黑人人民這次抗議事件是完全正義的,應該獲得所有人的支持與同情。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兩次支持美國的黑人運動,並且代表中國人民發表了支援鬥爭的聲明。毛主席在世界上能有這麼崇高的威望絕不是宣傳出來的,而是世界人民真心尊重毛主席得來的。
  •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死前為何喊出一聲「媽媽」?
    5月25日,世界所有的新聞頭條,我想都已經改成「美國黑人被白人警察暴力致死」了吧,因為20美元的假幣,喬治.弗洛伊德就從此失去了他的生命。在商店中買東西,被店主發現20美元紙幣有問題,而後報警,警察過來後與黑人弗洛伊德糾纏,最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 弗洛伊德案後回頭看:人設崩塌的梅根王妃,塌於種族歧視
    美國大開大合當眾跪殺弗洛伊德,作風似乎「淳樸不裝」;英國靠媒體背後的精英文化、純正血統、傳統優越感和歷史歧視淵源,讓不是完人的黑人王妃徹底崩塌。 文 | 亞寧 弗洛伊德案折射出,在美國和歐洲,種族歧視的根本是白人文化和權力主宰對少數群族權利和人格的蔑視。對失去優越感的憂懼和對傳統權力的執迷,將使種族歧視永遠難以滅絕。
  • 讓美國雞犬不寧的黑人弗洛伊德,到底是什麼身份?
    美國黑人被警察惡意逮捕致死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抗議示威者,起初大家可能認為是新冠肺炎導致人們與政府對立起來,可事實卻是因為一位黑人市民,這一導火索引發了這一系列的暴亂。
  • 近年來美國的黑人事件
    2020.5.25弗洛伊德窒息案2020年5月25日,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暴力執法,視頻中弗洛伊德生前哀求「我沒法呼吸」卻被無視,最終在被警察跪壓7分鐘後不幸身亡。這一事件激怒美國民眾,一時間全美各地爆發抗議活動,為弗洛伊德申冤。事實上,近年來美國白人警察對非裔暴力執法的事件屢見不鮮。盤點一下往年事件2012年2月26日特雷沃恩·馬丁身亡的槍擊案發生於2012年2月26日,地點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桑福德。特雷沃恩·馬丁是一名17歲的非裔男孩。
  • 在弗洛伊德事件外,美國黑人還承受著什麼樣的歧視?
    此前爆發的弗洛伊德事件,無情撕開了美國無視人權、虛偽、暴力的真面目。讓我們回顧一下事件當時:一名警察用腿將一名黑人進行鎖喉,無視其「我不能呼吸了」、」別殺我「、」媽媽「的哀嚎,持續對其進行暴力執法,最後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