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0名美軍在索馬利亞進行的軍事行動遭遇意外,整座城的民兵開始對他們進行攻擊。即使擁有著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在營救戰友和撤離戰地的過程中,仍然付出了19人死亡、70餘人受傷的代價。兩架黑鷹直升機也在逃離途中被炮火擊落,後來,由美國自己拍攝的以此次歷史事件為原型的電影也形象地取名為《黑鷹墜落》。
單從雙方的戰損情況上來看,美國其實的傷亡代價其實是遠遠低於索馬利亞的。約有10000索馬利亞民兵參與了此次戰鬥,對比美軍的120人,數量上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從最終的傷亡對比中也能夠得知,美軍以損失19人的代價幹翻了對手3000人,這個數據看起來一點也不差。然而美國方面卻宣布這次行動失敗,並且在戰後遭受國際輿論的譴責,這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當時的索馬利亞境內軍閥混戰,政局動蕩、民不聊生。聯合國決定對索馬利亞實施人道主義援助,派出維和部隊奔赴前線,主要是為了監督各部落勢力,協調停火。然而索馬利亞最大的軍閥頭子法拉赫·艾迪德卻認為維和部隊阻礙他擴張自己的地方勢力,對維和部隊展開了伏擊。為了抓捕索馬利亞軍閥艾迪德,美軍經過多方打探,得到他在1993年10月2日將現身摩加迪沙一處飯店的可靠消息,這也是「黑鷹事件」的起源。
我們評價一場戰爭,或者一次軍事行動的時候,往往不能簡單地通過傷亡情況來評判,而是要從戰略目標和任務完成程度來評判。美國此次出兵索馬利亞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抓捕艾迪德,最終達到維護區域和平的目的。然而美軍在索馬利亞淌了這趟渾水,艾迪德沒有抓到不說,杜倫準尉被俘虜,死去的士兵也都是精銳部隊。他們的屍體被索馬利亞武裝分子遊街示眾,導致世界輿論一邊倒地抨擊美國政府不應該出兵索馬利亞。
美軍撤離索馬利亞後,也表示不再把艾迪德作為打擊目標。所以,任務沒能完成,戰略目標也無法實現,反而與最初設想差距十萬八千裡,美軍這次行動毫無疑問以失敗告終。在電影《黑鷹墜落》中,美國也總結了自己此次失利的原因:指揮失誤、戰備不足、過於輕敵……付出了損失卻沒有任何明顯的收益,即使殺人數量再多,也是無濟於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