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殺手不太冷》並不是一部殺手電影,它更多地講述了為愛獻身
這是一部令人難過的電影,儘管瑪蒂達被學校收留,把那盆植物種在了大樹下,讓它有了根不再無依無靠。但是萊昂確實死了,他答應瑪蒂達會活著出來他也沒有做到,讓人心碎和感到痛心,但這就是這部片子的魅力之一吧,有缺憾的不完美的才是最深刻的。
其次,影片中最動人心魄的是孤獨,那種我們人人都害怕卻又在內心有一絲嚮往的孤獨。只有在那種孤獨裡掙扎的人,才有機會遇到最純粹的感情。
其次,電影開頭的故事讓人覺得生活毫無希望始終充斥著痛苦,萊昂也說:it,always,likes,that,,但妙就妙在這之後的整個過程都讓人覺得只要能與愛的人在一起,即使是面對生死,都將是有希望的總是會刻意的限制自己去看這類的電影。
一來太容易感動,二來太有情節帶入感,總是希望自己能是其中的主角,也能有這樣一個萊昂過來在我最無助脆弱的的時候打開那扇門,然後我的眼睛就像在漫無邊際的黑暗裡突然看到一束光那樣,亮起來可我們羨慕電影中的浪漫,卻無法感受他們生命裡的痛苦。
再者,影片鏡頭下那個沉默的男人萊昂,一個失去妻子的孤獨殺手,乾淨利落,從不失手,始終恪守著不殺女人和孩子的原則,他以此謀生。
他喜歡喝盒裝牛奶,他在沒有任務的時候,會給心愛的銀皇后澆澆水,他獨自去看一場舊電影,他一個人傻笑。而瑪蒂達是一個12歲的孤單少女,她頂撞做毒販的父親,她承受沒日沒夜地打罵,她無聊時坐在樓欄上抽根煙,垂下兩隻腳輕輕地晃蕩,躲避毫無溫暖可言的貪婪家人。
這是屬於萊昂的孤獨,也是瑪蒂達的孤獨。萊昂之前無情機械,是一個稱職的殺手,但心裡還是個純真的孩子,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會被小姑娘吸引,從而在心理上成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而這一切的代價便是——他不再無情,喪失了作為一個殺手的基本素養,最後,他死掉了。萊昂看起來冷漠無情,殺人似乎如家常便飯,但導演還是將他的孤獨全都淋漓盡致的用細節塑造出來,無論是在他仔細小心的擦洗他的植物的時候,還是帶著受傷痛苦的表情洗澡的時候。
所以說看起來最冷漠的人往往有一顆最柔軟的心,電影所展現的萊昂的結局可能是,瑪蒂爾導致的,但一切倒不如歸為命運更讓人寬慰些。
如果說愛給人帶來的疼痛能淹沒它所帶來的愉悅,那愛也將失去意義。另外,最後的結局也很感人,小女孩和一個不知從哪裡來的孤獨症患者殺手給打臉了。
首先佔了道義二字給觀眾一個新穎的題材,其次蘿莉在於低情商殺手大叔相處的時間裡增加了感情戲份,其實大家也是能看出來少女的懵懂初戀只是對強者的依賴,這份感情悲傷而又美好,與懲罰惡人的主線相比這份感情鋪墊的更是犧牲。
殺手本應該冷卻不冷,繼而引出後文從另一個角度讚揚了一種俠義精神,這種精神的欠缺恰恰是社會腐敗的一大根本。
整部電影拋開情節不說,所有人,事,物,景的細節都做得讓人覺得仿佛是再現了當時的一個真實的故事。15歲看的時候在前部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並且不能理解那種跨越輩分的愛究竟源於哪裡,但當17歲獨自在異國生活的我。
再次認真品味萊昂每一個表情神態的變化和瑪蒂爾那樣直接熱烈的眼神,突然就明白了那種源於靈魂深處的孤獨和對生活的希望捏造出了愛的形態。
另外,這是兩個小孩的故事,裡昂是個讓人心疼的殺手。瑪蒂爾達帶他進入了一個他沒接觸過的世界,他笨拙地掩飾逃避拒絕愛,最後卻不得不屈服。
裡昂其實是大多數人的寫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知道如何愛,總下意識逃避最後卻又避無可避。
最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孤獨,於是看到了萊昂這麼一個典型又略加誇張的全然孤獨者的形象,所有人也就會對此產生了共鳴,孤獨是人類的通病,想擺脫而又不知從何下手,而當你看到,萊昂和瑪蒂達日益增長的羈絆,建立起純潔無比的感情之時,這部電影仿佛給予了我們一絲希望,讓我們陪感溫情,孤獨感也因我們對角色的代入從而有所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