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
揚子晚報網6月17日訊(通訊員 孫卉 羊城 記者 萬凌雲) 難度大、危險係數高,是人們對心臟手術的刻板印象。的確,如心臟瓣膜置換之類的心臟手術確實是需要開胸的大手術,但隨著胸心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心臟手術也從大切口走進了微創時代。
近日,鎮江江大附院胸心外科在陳聖傑主任的帶領下,成功開展一例微創心臟主動瓣膜置換術,手術切口僅4cm,患者術後痛苦明顯減少。17日,記者從院方獲悉,神奇的是,手術當天即能下床自由行動!
胸悶氣喘2年多,原是心臟疾病作祟
今年57歲的劉冉冉(化名)近兩年一直飽受心臟疾病的折磨,反覆出現胸悶、氣喘、頭暈等症狀,近一個月以來,症狀明顯加劇。在江大附院門診做了心臟彩超檢查,提示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隨後進入胸心外科住院治療。
「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和症狀來看,如果繼續拖延下去,不但心功能會越來越差,而且還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必須及時行主動瓣膜置換術。」胸心外科陳聖傑主任說,經過術前評估,認為患者其他臟器功能良好,符合微創手術的條件。
從30cm到4cm,瓣膜置換術經歷「三步走」
心臟主動瓣膜置換術,是胸心外科的常規手術之一。陳聖傑介紹,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飛躍發展,它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過程:
一是傳統的開胸手術,手術時從胸骨正中做切口,一般切口達到20-30cm,創傷大,併發症多,患者非常痛苦,恢復時間也很長;二是小切口手術,手術位置為腋下,切口大小約為10cm,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已經是一個質的飛躍;三是胸腔鏡胸骨旁小切口瓣膜置換術,手術切口只有4-5cm,手術時間短,術後當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動,10天就能達到出院標準。
6月2日上午,劉冉冉手術如期開展。心臟外科手術組默契配合,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當天就拔去了氣管插管,當天晚上,劉冉冉就能下床活動了。
「原來以為心臟手術肯定吃不消,沒想到術中術後都沒什麼痛苦,恢復的特別快!」劉冉冉說,由於住院時間短了,費用也少了很多,完全刷新了他對心臟手術的傳統看法。
複雜的手術簡單化,但對醫生的要求不簡單
記者了解到,從傳統開胸到微創技術,手術方式轉變帶來的是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將複雜的手術變得簡單了。對於患者而言,手術吃的苦頭明顯少了,住院周期明顯短了,身體和經濟實現了雙減負。
但是,簡單化的背後並不簡單,對於醫生而言,微創手術的難度是增加的。用胸腔鏡輔助微創來更換心臟瓣膜,對胸心外科醫生的技術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更要有嫻熟的手術技巧,除此之外,對麻醉也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微創手術並非適合所有人。陳聖傑介紹,醫生會對患者的身體條件進行評估,比如不能太胖、臟器功能要完好等等。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