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 阿布洛哈村「賽摩小夥」自信明年要圓結婚夢!

2020-12-26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華小峰 攝

阿布洛哈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烏依鄉,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未通路之前,進出村需要村民扭著馬尾巴往上徒步約4公裡,翻越落差約1000米的山崖路,到通車的村子或是往下走到谷底,通過溜索前往河對岸。

今年元旦前,阿布洛哈村採取峽谷纜車擺渡方式打通對外通道,徹底結束了村民揪著馬尾攀爬懸崖峭壁4個小時才能出村的歷史;6月26日,通村公路全線貫通,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6月30日,包括29戶貧困戶在內的33戶村民喜遷新居,住上了二層小樓的新房子。23歲的阿達拉日由於之前出山艱難,家裡收入來源僅靠父母種玉米土豆,養殖牛羊維持,初中畢業後便在家幫父母務農。

「以前,我們住土瓦房,沒有獨立的廚房,甚至連像樣的廁所也沒有。」阿達拉日說,封閉又貧窮的日子讓他看不到希望。「取媳婦,想都沒敢想過。」

然而,路通了,他家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他的父母靠著前期修路建房期間,工地上務工存下的積蓄,開了村裡第一間小賣部。

「村裡好多人都得益於修路和建房工程,當地務工掙了錢,有的買了二手摩託車跑運輸掙錢。」阿達拉日說,他一直夢想有輛賽摩,看見有人靠摩託車掙了錢,他有了底氣向父親要錢「圓夢」。

「我這輛摩託車是7月份買的,花了11600元,酷不酷?」阿達拉日騎上車,發動引擎向記者瀟灑地展示了一下車技。「2個多小時,我就能從村裡跑到縣城,一路五檔。」

由於阿布洛哈出村的班車只在早上7點發車,錯過了時間點就只能選擇乘坐摩託車了。「一人50元,送到拖覺鎮。」阿達拉日說,自己也嘗試著載人去拖覺鎮,運氣好的話每天能跑一兩個來回。

公路通了,對未來有什麼期盼?阿達拉日害羞又自信地說,「我打算先掙點錢,明年就取娶個老婆!」

相關焦點

  • 路通了!阿布洛哈村「賽摩小夥」自信明年要圓結婚夢!
    今年元旦前,阿布洛哈村採取峽谷纜車擺渡方式打通對外通道,徹底結束了村民揪著馬尾攀爬懸崖峭壁4個小時才能出村的歷史;6月26日,通村公路全線貫通,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6月30日,包括29戶貧困戶在內的33戶村民喜遷新居,住上了二層小樓的新房子。
  •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路通了,阿布洛哈村「賽摩小夥」:明年娶個老婆!
    「轟隆隆……」8月30日7時許,一陣陣摩託車的引擎聲取代了曾經的雞鳴聲,喚醒了住在阿布洛哈村一棟棟小洋樓裡的村民們。7月份圓了「賽摩夢」的阿達拉日按耐不住激動,趁著村裡的小孩還在熟睡,騎上心愛的賽摩在村裡遛了一圈。 村裡新修的水泥路,平坦寬敞,是個騎車的好場地。
  •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路通了,阿布洛哈村「賽摩小夥」:明年娶個老婆!
    「轟隆隆……」8月30日7時許,一陣陣摩託車的引擎聲取代了曾經的雞鳴聲,喚醒了住在阿布洛哈村一棟棟小洋樓裡的村民們。7月份圓了「賽摩夢」的阿達拉日按耐不住激動,趁著村裡的小孩還在熟睡,騎上心愛的賽摩在村裡遛了一圈。村裡新修的水泥路,平坦寬敞,是個騎車的好場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曾幾何時,走出深谷,要爬「天路」。村裡到最近的烏依鄉,要沿著不足1米寬的小路,爬上高差近2000米、70多度的陡崖,稍不小心,就有滑下山崖的風險。身體強壯的成年人, 出去一趟也要走4個小時。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
  •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路車」雙通 村民分新房開始新生活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路車」雙通 村民分新房開始新生活 (2/10) "← →"翻頁
  •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
    2020年6月30日,隨著最後的「兩隧一橋」完工,客運班車駛進了阿布洛哈村,這座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正式迎來「車路」雙通。阿布洛哈村新貌。 張浪 攝這是阿達麼色牛與同學第一次在村門口坐車返校開學。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雖然全長只有3.8公裡,但由於村莊位於高山峽谷地帶,地質結構複雜,巖層破碎,施工難度極大。
  •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路車」雙通 村民分新房開始新生活 (4/10)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路車」雙通 村民分新房開始新生活 (4/10) "← →"翻頁
  • 阿布洛哈村車路雙通後 阿達當洛開啟「創業夢」
    原標題:放下馬尾,阿達當洛開啟「創業夢」「3箱雪花(啤酒)、4瓶可樂、23個冰糕……」8月30日12時許,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村民阿達當洛在新居——一座2層小樓堂屋裡,清點貨架上的商品。阿達當洛的小賣部是阿布洛哈村第一個開業的商鋪。半個月前,阿達當洛花了18000多元,進了開業以來第四批商品。「路通了,方便得很,商家直接開車送貨上門。」修路建房,3個月有了創業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公路修通前,阿布洛哈村人要出山尤為艱難。
  • 阿布洛哈村通路了小夥圓了「摩託夢」
    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村民阿達拉日這半年很高興。只要有時間,他都會騎上心愛的摩託車在村裡遛上幾圈——隨著7月村子通公路,一直夢想有輛摩託車的他終於圓了「摩託夢」。阿達拉日只是今年村裡越來越多買摩託車的年輕人之一。
  • 扶貧故事|阿布洛哈村的「喜」事兒
    且次史幹於去年10月離開家鄉到山東煙臺打工,半年多時間,阿布洛哈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走的時候是步行4個多小時翻山越嶺走的,回來時坐的是通村小客車,一直坐到了家門口」。▲ 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和村民的新房子。
  • 阿布洛哈村的幸福之路
    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城出發,沿連綿的盤山路行進,轉過近百道彎,再穿過三個隧道,路的盡頭,就是阿布洛哈村。2019年底,這個曾用直升機修路的貧困村名噪一時,通過「硬化路+纜車擺渡」永臨結合的方案,打通對外通道,成為四川最後一個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如今,半年過去了,這個大涼山深處的村寨發生了哪些變化?
  • 大國小路|阿布洛哈村:白雲之間有條路
    大國小路|阿布洛哈村:白雲之間有條路 四川涼山布拖縣阿布洛哈村位於金沙江畔,三面環山,一面臨崖,距離布拖縣城60多公裡。
  • 阿布洛哈村一條3.8公裡的路為何修了一整年?
    全長3.8公裡,耗時365天,平均每天進展只有10米,這就是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施工難的生動註腳。這條路,究竟難在哪?對於去年的建設,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項目經理趙靜仍歷歷在目。阿布洛哈村通村路初期方案是在幾乎垂直的山壁上,鑿出一條掛壁公路。但阿布洛哈地質特殊,山體巖石容易破碎,邊挖邊塌方,挖掘機被砸爛過、掉下深谷過,建設沒法推進。更大的難題是,由於阿布洛哈沒有通路,項目推進只有一個作業面,再多的隊伍也擺不開,干著急。
  • 【打通農村出行最後一公裡】阿布洛哈村: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行政...
    央視網消息: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的阿布洛哈村2019年底打通對外道路,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行政村。  從阿布洛哈村的招呼站到距離村裡最近的中心集鎮拖覺鎮全長35公裡,票價10元,車程約50分鐘。對於曾經的阿布洛哈村而言,這樣的便捷出行難以想像。
  • 百縣千村行·布拖縣|阿布洛哈村通路了小夥圓了「摩託夢」
    四川在線記者丁寧陳昊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村民阿達拉日這半年很高興。只要有時間,他都會騎上心愛的摩託車在村裡遛上幾圈——隨著7月村子通公路,一直夢想有輛摩託車的他終於圓了「摩託夢」。阿達拉日只是今年村裡越來越多買摩託車的年輕人之一。「以前這裡幾乎聽不見摩託車聲。」阿布洛哈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王小平說,「現在他們興奮得很,一大早就開始練車。」
  • 陽光照進阿布洛哈村
    2020年1月17日,新柏油路已經通到村峽谷的對面。2020年1月17日,林強為阿布洛哈村的孩子講述照片裡的故事。他16年來21次進入阿布洛哈村拍攝,記錄了這裡的巨大變化。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村裡正式投用峽谷擺渡纜車,與此前已建成的3公裡通村公路接力,至此,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對外通道被打通。1月17日,關注這裡16年的四川著名攝影師林強與四川日報記者再次來到阿布洛哈村,他們在村上舉辦了一場《16年變遷》的影展。在村口的一棵大樹下,上百張關於村子變化的照片被展出,村小學的孩子和不少村民都來觀展。
  • 封面深度|阿布洛哈村和它的雲端公路
    從這到最近的烏依鄉,要走近4小時,建村以來57年裡,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這大山。村裡幾代人都不曾想到,天塹懸崖,也會變成通途大道。2020年5月,由兩個穿山隧道和一座鐵橋組成的「最後一公裡」鄉道,打破了阿布洛哈村半個世紀「與世隔絕」的狀態,路修到了村口,不再使用山間索道車,也真正標誌著「中國最後一個村實現通車」。
  • 涼山州阿布洛哈村最年老村民迎90歲壽辰:好日子在後面,要活到100歲
    四川在線記者 侯衝幾天前,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峽谷之中的寂靜被喧鬧聲打破。當天,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吉保拉吾迎來了自己90歲的生日,不少村民到他家裡為其慶生。這其中就包括阿布洛哈村的老朋友——林強。
  • 探訪涼山阿布洛哈村:懸崖變通途 孤村煥新顏
    由4根鋼索牽引的擺渡車緩緩滑過峽谷上空,20分鐘後,阿布洛哈村初一學生且沙子日就到了村口,「太方便了,像做夢一樣!」1月15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剛投入運營的懸崖「擺渡車」在大峽谷上空來回穿梭,一邊運送村民進出山,一邊運輸施工物資。
  • 阿布洛哈村:奏響脫貧致富新生活的「公路之歌」
    地處四川涼山州的阿布哈洛村曾是一片「未開發」之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村民從山上往家裡背馬鈴薯要走2個小時。2020年5月26日,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全線貫通,這裡成為了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山谷隧道中駛來了客運車,也放飛了村民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