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7月12日23時,長江中下遊洪水洪峰已通過漢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為歷史第四高。
專家預測從14日起,水位會有明顯的逐步走低,未來再有大洪水可能性不大。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李果
編 輯丨周上祺
根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實時水情監視及預報分析稱,7月12日23時,長江中下遊洪水洪峰已通過漢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為歷史第四高。
7月13日下午,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孟建軍稱,預測從14日起,水位會有明顯的逐步走低,未來再有大洪水可能性不大。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武漢市的防洪能力在此次洪峰過境中經受住考驗,而從7月11日起,湖北、江西等地已啟動分洪預案,以降低主要江河湖泊的水量,減緩長江防汛壓力,其中江西省在13日要求「滿足條件的單退圩堤可行洪蓄水」。
多名受訪者稱,此前武漢市「兩江四岸」的江灘公園已封閉,並進行了防洪設施的搭建工作,7月12日晚的過境洪峰,並未使武漢市內遭受明顯洪澇影響,各類生產生活依然有序開展。
「之前大多數武漢市民很有信心,認為防洪堤能夠抵禦此次洪峰」,7月13日,一位武漢市民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尤其是在經歷了2016年的洪水後,大家還是對武漢市的防洪能力較為放心」。
(武漢已經關閉漢口江灘,並修築防洪堤。
圖據楚天都市報。)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作為全國31座重點防洪城市之一,武漢市亦是全國最早實行防汛責任制的城市和最早實行行政首長防汛負責制的城市,早在今年3月12日便召開了全市防汛備汛工作視頻部署會召開,對今年的防汛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進入5月,《武漢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總體預案》完成修編,覆蓋監測預警、組織體系、應急響應、指揮調度、搶險救援等各環節。
在6月8日進入梅雨季後,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多地經歷8輪強降雨,其呈現出雨量大、汛情猛、險情多、災情重的特點,截至7月12日,湖北省省累計平均降雨量居歷史同期第1位,多個站點雨量超紀錄和超歷史,並遭受外洪和內澇雙重夾擊。
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程建軍稱,目前武漢的外排設施已經滿負荷運行,且周邊的各類湖、渠、庫亦基本滿水狀態。但今年武漢防汛形勢十分複雜,第一是突發性強,進入梅雨季以來,武漢經歷了八輪強降雨;二是強降雨間隔時間短,對防汛調度帶來了較大壓力。
資料顯示,武漢市三級及以上堤防全長807.755公裡,其中長江堤防307.716公裡、漢江堤防112.13公裡,府澴河、灄水、舉水、倒水、沙河、通順河等支流堤防387.909公裡,保護範圍包括全市15個行政區(功能區)防洪安全。
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此前的預測,洪峰或最早在14日凌晨抵達長江武漢江段,但實際洪峰過境時間為7月12日23時。
面對過境洪峰,武漢如何實現對水情的監測?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目前武漢市共有水位站點790餘處、雨量站點500餘處、視頻監控點6萬餘個,在本輪汛期期間,這些站點的相關水文信息,將24小時不間斷將所採集數據傳輸到水務部門,作為關鍵的決策參考信息。
同時,此次洪峰過境,亦是漢口江灘在2002年建成之後,「三級平臺」第一次經受全面過水行洪。
武漢市於1998年後,逐漸開始對沿江的違章建築進行拆除,以提升本市行洪能力,並開始在長江和漢江兩岸建設江灘公園。
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劉佳佳稱,江灘本身就是一項防洪工程。即江灘公園在設計之初,其便規劃了「防洪屏障、綠色生態、景觀遊憩、娛樂休閒」四大功能,其中將防洪功能擺在首位。
具體而言,江灘共分為三級平臺,逐級增高,應對不同汛情的防禦要求。
第三級平臺高程為23米,每年平均被淹沒時間為9個月,相當於長江武漢段的常年水位。
第二級平臺高程為25米,每年平均被淹沒時間為3個月,為長江武漢段防洪的設防水位。
第一級平臺高程為28.80米,相當於武漢20年一遇的洪水高度。
資料顯示,武漢市的警戒水位是27.30米,保證水位是29.73米。而在三級平臺之上,武漢市還配置了各類的防洪牆。
以漢江江灘為例,其設置了1.7米的裝配式防洪牆,可根據水情臨時安裝,將提升該江段的防洪能力至30.5米。
7月13日,來自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實時水情監視顯示,洪峰水位28.77米,為歷史第四高,並未超武漢市保證水位線。
在武漢市「壘高牆」之外,湖北省的其他地區,以及下遊江西省部分地區,則選擇分洪的方式,以降低重點湖泊的水位,防止出現大面積潰堤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分洪的主要區域,為承擔分洪功能的湖泊或單退圩堤,在日常可做魚塘或水稻種植用,而汛期則用以分擔洪水。
因此在此次分洪中,受影響的範圍主要為糧食或漁業生產,並不包括鄉村、城鎮等人口、產業集中區。
(7月11日,江西省彭澤縣芙蓉農場國有圩堤開閘行洪。紅圈內為行洪口。圖據彭澤縣融媒體官微)
7月11日,受連日強降水影響,「百湖之縣」黃石市陽新縣發布防洪一級響應,成為湖北省3個發布防洪一級響應的地區之一。當日17時30,該縣防指決定實施分洪,引導該縣的富河河水,向網湖分洪。
資料顯示,網湖是富河下遊的第一分蓄洪區,設計庫容3.99億立方米,分洪庫容2.49億立方米。此次網湖分洪是2002年後首次在汛期實施分洪。
7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陽新縣防汛指揮部的消息稱,分洪後富河水位從23.70米下降到23.5m,網湖的水位則從18米抬高了1米,水域面積從7萬畝擴大到8萬畝。
據當地防汛指揮部稱,原計劃分洪時間為33小時,但7月12日因富河水位下降至安全線,因此提前結束本輪分洪計劃。
長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位於荊州、荊門、潛江三市交界處,最大庫容約7億立方米,荊州市境內長湖湖堤長35.68公裡。
7月12日12時,長湖水位達到33.57米,超保證水位0.57米,較2016年的歷史最高水位33.46米高出0.11米。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水位高度,已經超出荊州城區30米的最低海拔高度,正逐漸接近36米的最高海拔高。
為確保長湖防汛安全,7月12日,荊州市防汛部門已對沙市區、紀南文旅區下達馬子湖、勝利垸分洪預通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目前上述區域仍在等待分洪通知,同時進行人員的疏散工作。
7月13日上午,江西省政府網站發布消息稱,要充分利用好單退圩堤的防洪作用,滿足條件的單退圩堤可行洪蓄水。
江西省河道湖泊管理局局長陳雲翔稱,單退圩堤是指低水位時堤內種養,高水位時堤內蓄洪的圩堤。當圩堤遇到超過進洪水位的洪水時用於蓄洪,當外河(湖)水位低於進洪水位時,堤內仍可進行農業生產。
由於堤內只能種養而不能居住,即退人不退田,簡稱「單退圩堤」,是退田還湖的方式之一。
江西省要求,其中,萬畝以下的單退圩堤,在滿足進洪水位的條件下,必須進洪,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攔進洪,各級防指不應組織人員進行搶險。
對於萬畝以上的單退圩堤,當地政府應在水位未達進洪水位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組織群眾搶收稻穀。
據江西省水利廳防禦處處長李小強介紹,截至7月12日晚,鄱陽湖區185座單退圩堤中,已有153座進洪運用,進洪量約20億立方米,經分析可降低鄱陽湖水位20至25釐米。
剩下的32座單退圩堤全部啟用後,還可進洪約4億立方米,將使得鄱陽湖區水位降低約5釐米,屆時將有效減輕鄱陽湖及長江九江段的防洪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