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八百裡荊山漳水孕育了南漳豐富的人文,為南漳注入了靈魂,而那最能牽繞心靈的總是八仙桌上地道的「金南漳·八大碗」。炒幾樣兒好菜,多喝幾盅兒酒,掂到腳兒待客只為讓這「金山銀水」長流在你的心間。
四方桌加四板凳、八人席、八大碗、八杯八筷,每逢喜事,或款待嘉賓貴客、或親朋好友歡聚,「蒸炸悶酥煎煮炒」將八百裡金南漳的風味濃縮在二十八道菜裡,一句「怪酒不怪菜」道盡了南漳人的誠意好客。
「豬油餅,八卦湯,給個縣長都不當。」由此可見豬油餅與八卦湯是何等受人青睞的美味佳餚。製作豬油餅的主要原料是發麵和生豬板油,剛出爐的豬油餅,油光閃亮,香酥脆燙,撩得你饞蟲發作,饞相畢露。吃豬油餅,要一隻手拿著餅子往嘴裡送,另一隻手託著下巴接餅屑,因為那掉下來的餅屑最為酥脆,掉到地上多可惜。
相傳春秋時楚國人卞和(發現和氏璧的人)當年在峽口為鄉親做石匠活,鄉親們感念卞和為人厚道勤快,以菱角作菜款待他,後逐漸演變為油炸食物、五花肉為主料。
南漳九集鎮的興隆觀又名「九仙觀」,修建之初,工匠們得9位仙人幫助,爭相用本地蒸熟的板鴨孝敬仙人,九集鎮的板鴨得名「九仙板鴨」。
相傳楚國開國鼻祖熊繹開國之初用荊山一種略泛白色的食物拌苞谷糝蒸食,即可調劑生活,又能防病治病。峽口白蒿肥嫩有味,民間稱其為「楚王菜」,競相以吃「峽口蒸白蒿」為自豪。
紅薯從傳入中國以來,一直被民間視為「第二糧食」,尤其以蒸紅薯為佳,在民間有「長壽菜」的美名。
「蒸南瓜」又被譽為「革命菜」「光榮菜」,吃「蒸南瓜」是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南漳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中必不可少的「粗茶淡飯」。
相傳楚人在荊山都城丹陽艱苦創業是,為提高臣民身體素質,改善生活質量,廣招賢才。一位民間廚師將雞塊\魚塊\五花肉分別摻麥麵和雞蛋拌勻,進油鍋炸熟後蒸食,得到楚王認可,廣為推廣。
燻制臘製品是荊山民間的一大「專利」,荊山民間流傳著「無臘不成宴」的說法,南漳的「水鏡牌臘肉」一直頗受遊客青睞,「不是那個家兒,根本就吃不到」。
相傳司馬徽在南漳嘗到「燻臘肉」後,非常珍惜,總是捨不得吃,其夫人用上等麥麵裹著切成薄片的臘肉用溫火炕煎,滿足了司馬徽的口腹欲,民間也紛紛仿效,稱其為「司馬徽餅兒」「水鏡煎餅兒」,南漳民間待客時往往會把它當作「下酒菜」,趁熱吃別開生面。
以大米麵或苞谷面煮熟後製成的「涼粉」,在油鍋裡慢慢煎炕,乘熱吃也可,放涼吃也有一番風味。這道美味現在已經普及,成為南漳人招待客人的佳餚。
相傳司馬徽的夫人將豆腐製作方法帶入南漳,經常為司馬徽「煎二面黃兒」的豆腐吃。這道美食也在南漳逐漸演變成出多種做法,但最讓人青睞的還是那一口「二面黃兒」。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關注南漳圈
《南漳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媒體、影視、廣告、品牌、營銷等相關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43800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將超過百萬人次,關注:南漳圈,即可關注、收藏、分享、交流,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