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專家發文: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障礙
說道手機上癮離不開以下幾件事:
聊微信,刷微博,劃探探,逛淘寶,
現在好像沒有幾個年輕人不做這幾件事
手機「嗡嗡」一震便知道是來微信了,點開一看,發現是某個服務號的推送,微信都打開了,乾脆刷刷朋友圈吧。手機「等蹬」一響便知道微博又有人和自己互動了,趕緊打開和別人互動一下,順便刷刷有沒有什麼有意思的內容。手機「嗡~嗡~」一震便知道探探有了新的配對,趕緊看看是哪個帥哥/美女,勾搭勾搭。手機「嗡~」一震便知道自己在淘寶買的東西到了,或者淘寶又有活動了,趕緊去看看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沒有打折。
雖然我也會做以上幾件事,但我花時間最多的卻是——抖音
為什麼呢?
微信裡沒多少人,沒事基本不聊天,發朋友圈也很少有人點讚互動微博沒什麼粉絲,對明星八卦不敢興趣人長得醜,探探沒人劃我,而且現在限制了喜歡的人數生活費有限,購物慾望不強烈
可以說我內心的歸屬感,好奇心,逃避現實的需求在上述行為中得不到滿足。
但是在抖音裡,全部都滿足了。
1.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象的認同程度,並對這件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強調的是個體對群體或組織的依戀、承諾與忠誠。
據不完全統計(根據豌豆莢,應用寶下載量),抖音已經有至少2億用戶了,相當於六分之億的中國人口,用戶更是遍布全世界。
每個人發布的內容各有各的特點,但歸根結底還都是:美女,熱舞,萌寵,搞笑,段子,各種教學(技術流,做飯,繫鞋帶,化妝,唱歌,PS等)。
那麼我們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和群體,最著名的就是以技術流著稱的「抖音TSG」和「抖音高校」兩大組織,薛老溼炫酷的運鏡,大凱很努力接地氣的東北話,董教授最後「你學會了麼」的賣萌,讓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發起的挑戰總會有很多人參與,作品和教學也能獲得萬的贊以及評論。這就讓技術流小白以及愛好者找到了歸屬感,這時你若叫他們離開抖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
此時歸屬感成了一種離不開的習慣
2.好奇心
——習慣的起點是好奇,習慣的終點是上癮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面對自己沒見過的事物總會想多看幾眼,抖音可以滿足人類在合法前提下的一切好奇心。
以我個人為例,我本人是不懂車的,就是連車標是哪個牌子的車都不懂的那種,但是我會好奇,在抖音上我看遍了各種各樣的豪車,蘭博基尼,勞斯萊斯,法拉利,賓利,滿足了我對豪車的一切好奇心,甚至現在走在路上看到一輛豪車我都能下意識的想起我在抖音看過的同款。
除此之外我還認識了:
各種各樣的狗,哈士奇,阿拉斯加,柯基,法牛,德牧,金毛...各種各樣的貓,英短,美短,折耳,橘貓,中華田園貓...各地的網紅,鼓浪嶼冰激凌小哥,香港人體藝術大叔,美國撒鹽哥...各地的網紅景點,重慶的洪崖洞,西安的摔碗酒,鄭州的答案奶茶...各種平時沒機會聽到的歌,廣東愛情故事,病變,體面......
抖音的設置恰好抓住了人的好奇心,因此就形成了另一個循環,也叫上癮:
就這樣忽略了時間的流逝,應驗了「一入抖音深似海,從此早睡不存在」
3. 逃避現實
——人在面對困難壓力的時候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逃避,另一種是迎難而上,但是現在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前者
這個世界有三種人:一種是特別忙的人,一種是特別閒的人,最後一種是介於特別閒與特別忙之間的人。
特別忙的人,沒時間看抖音,甚至連手機都很少看特別閒的人,總是再看抖音,手機也會經常看介於特別閒與特別忙之間的人,看抖音,玩手機,還要工作
不幸的是特別閒和特別忙的人都是少數人,而我們這種介於特別閒與特別忙之間的人是大多數,也是面臨壓力最大的人。
想過富有的生活,想吃米其林餐廳,想到處旅遊,想養貓,想養狗,想找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談戀愛。
然而以上這些只是在夢裡想想的東西,在抖音裡都能找到
有拍豪宅炫富的有拍去高檔餐廳吃飯的有拍去世界各地旅遊的有拍萌寵的有秀恩愛徵婚的
而且能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版本的理想生活。
抖音的世界裡你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但這種精神鴉片正在侵蝕著我們的思想。
大象公會的創始人黃章晉說過:
頭條系產品(今日頭條、抖音等等)是區分人的篩子。被它捕獲的都是自我塑造意識薄弱、延遲滿足能力低下、很難在現實世界獲得成就獎賞的人。
說的是字字珠心,雖然運營商推出產品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上癮,但他們也是為了生計,這怪不得他們,當然也怨不得我們自己,人性是有弱點的,但只要我們有70%是活在現實中的,那拿出30%獻給手機,獻給抖音也沒什麼。只是千萬別把現實和虛擬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