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想治好美國人的手機上癮症

2021-01-19 電子人說

新應用可以推動更好的習慣,更多的透明度

插圖Martin Gee

作者HALEY SWEETLAND EDWARDS

Boundless Mind的總部看起來好像是,由一個設計師為傳承車庫文化創造的。這家科技創業公司從加利福尼亞威尼斯海灘的一個車庫中跑出來的。

3月份的一天早上,我訪問了那裡,有十幾塊屏幕,手機、平板電腦、顯示器 -,見到了十幾位工程師,他們都是留鬍子的男性,其中一個戴著一頂牛仔帽。有人用藍色的大寫字母,在白板上寫下了:You’re building amazing sh-t。

但是,這多少結束了矽谷的刻板。29歲的Ramsay Brown和32歲的T. Dalton Combs,是Boundless Mind的聯合創始人。

他們並不是科技或傳媒專業的大學輟學生; 他們是訓練有素的神經科學家。與大多數科技企業家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試圖構建下一個將會病毒式傳播的大事件。實際上,無限心靈的使命幾乎恰恰相反。該公司希望破壞美國對技術的依賴。「曾經病原體和汽車正在殺死我們,」布朗說。「現在是芝士漢堡和社交媒體。我們已經習慣成癮。 」

每天,我們平均查電話47次 ,從睡醒開始,每19分鐘一次,花費大約五個小時,他們的銀色光芒總是凝視著。對於兒童的大腦,青少年的情緒或我們的民主制度的未來,所有這些屏幕時間意味著什麼沒有很好的共識。但是我們當中很多人都被這種感覺認為不好。去年,美國心理學協會發現,我們中有65%的人認為,定期拔下插頭會改善我們的心理健康,2017年德克薩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僅僅存在我們的智慧型手機,面朝下放在我們面前的桌子上,底切我們執行基本認知任務的能力。紐約大學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Adam Alter)將目前科技痴迷的現狀描述為「全面流行病」。

批評者認為,問題始於矽谷獨特的商業模式,該模式依賴於我們保持在屏幕上。我們被粘在一個應用程式上的時間越長(一個暱稱為眼球時間的值),其創作者通過向廣告客戶和其他人出售我們的個人數據並獲取我們的個人數據而獲得的金錢就越多。您和我不是Facebook或Google的客戶; 我們是正在銷售的產品。

Boundless Mind成立於2015年,擁有10名員工,在威尼斯海灘附近的一個車庫內運作

這種商業模式促使人們對所謂的說服技術產生了興趣,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控制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該領域利用神經科學和行為心理學的進展,推動了成千上萬的應用程式,界面和設備的創建,故意鼓勵某些人的行為(繼續滾動),同時阻止其他人(傳達周到的,細微的想法)。「如果說,20年前,我宣布我們很快就會創造出控制人類的機器,那麼就會引起軒然大波,」史丹福大學的行為科學家BJ Fogg寫道,他是第一批認真研究計算機的學者之一影響人類的行為。但是現在他注意到,「我們被說服力的技術包圍著。」

每個主要的消費科技公司都在運營 - 從亞馬遜這樣的龐然大物給建立下一個Candy Crush的唯一程式設計師 - 使用某種形式的說服技術。大多數時候,目標是毫不含糊的:公司希望讓我們儘可能在他們的平臺上花費儘可能多的時間。例如,Facebook的平臺不是中立的。其設計人員可以確定哪些視頻,新聞報導和朋友的評論顯示在Feed的頂部,以及您通知新的通知的頻率。Snapchat的界面將徽章分發給維護日常條紋的用戶,這是一個精妙的系統,部分建立在人類充分研究的心理需求之上,以滿足銀行的進步。「你的孩子意志不強,因為他無法脫下手機,」布朗說。「你孩子的大腦被設計成讓他留在他的手機上。」

在過去的一年裡,矽谷內部人士對所有這種說服性技術的真實影響都提出了警告。前Google員工Tristan Harris和早期Facebook投資人Roger McNamee指責這些科技巨頭故意製造令人上癮的產品,不考慮人類或社會健康,而今年,兩大Apple股東們公開呼籲該公司設計一款不易上癮的iPhone。其他人則支持科技排毒的想法。在舊金山,像智慧2.0這樣的「技術正念」會議,隨著無技術私立學校,無需技術會議以及Moment和Onward等旨在幫助人們遏制其手機使用的應用程式湧現。在德國,包括大眾汽車和寶馬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開始限制員工如何在數小時後發送或接收非緊急電子郵件,而在布魯克林,一家小型設備製造商Light正在推廣一種新的「笨手機」多於打電話。它已經作為手機銷售,應儘可能少使用。

布朗和康巴斯對此表示同情,但他們也對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深表懷疑。「我們沒有擺脫這種東西 - 這是沒有辦法的,」布朗說。「曾經採用過的任何一種技術都不會被放回盒子裡。」相反,他和科姆斯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策略,出於矽谷的無情樂觀:用火來滅火。為什麼不利用Big Tech在其武器庫中具有的那些同樣強大的說服力技術,而不是將它們用於最大限度地增加眼球時間,而是用它們來促進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

科學家們還不知道如何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幾小時影響我們的大腦

作為多巴胺實驗室於2015年成立的Boundless Mind已籌集150萬美元,擁有10名員工和14位客戶。但它的商業模式有挑釁的好處。「我們正在談論精神控制 - 噢,我的天哪,對吧?」布朗說,他的眼睛模模糊糊地睜大了眼睛。「但是如果我們向你推銷這些控制心智的工具來幫助人們擺脫阿片類藥物呢?或者在更有意義的層面上與對方進行溝通?「布朗向我的電話表示,這就像我們之間的仲裁者一樣。「我們已經知道如何設計你的大腦,成為一個很好的社交媒體用戶,」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大腦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無限心靈的創始人在某些方面是對立的研究。布朗這兩個人中更加喋喋不休的一個人,能夠熟練地理解西海岸科技界對自我意識的非正式性。他用emojis(一隻熊,一顆紅心,一隻太陽)在emojis上簽名,在公司網站上將自己描述為一個「逃脫的馬戲團熊」,並且傾向於胸針扣上領子的領子襯衫,露出棕褐色的胸毛。梳著布朗作為公司事實上的代言人的康布斯傾向於用數字和數據回答問題,他的手向附近的平板電腦抽搐。在我們遇到的兩次場合中,他穿著羊毛衫,一路向上拉。但是他們都深信,在這個充滿互動技術的世界裡,我們的大腦無論複雜,都可以被劫持和編程 - 無論好壞。

這兩人在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專業畢業生中相遇。(布朗後來獲得神經信息學碩士學位,梳理了神經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他們的友誼源於啤酒,在所謂的行為改變應用程式中相互失望 - 工具旨在幫助人們採取某些行動,像節食或戒菸。作為計算神經科學家,他們很清楚,儘管有任何好意,但這些產品忽視了豐富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顯示了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新的習慣。他們認為這種失敗是一個市場機遇。「我們意識到,我們對人類行為從何而來,以及如何改變它有著不同尋常的理解,」布朗說。「不僅僅是某些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水平 - 」做30天的事情,它會堅持!

有一天在他們的辦公室裡,布朗走到一個白板上,用橙色標記勾畫出一個人腦的輪廓,然後轉向臉上的梳子和我。他解釋說,大腦聽起來像他曾經是研究生助教,他有兩條控制行為的基本神經通路。一個是結構性弱,但幫助我們做出有意識的,有意的決定,以實現我們的長期目標。另一種更自動,更容易表達。布朗在大腦中間畫了一個橙色漩渦:基底神經節。當大腦得到某種外部提示時,例如Facebook通知的提示,通常在獎勵之前,基底神經節會接受一陣多巴胺,一種與預期愉快相關的強大神經遞質。他說,這個由三部分組成的過程 - 觸發,行動和獎勵 - 為大腦的基本習慣形成循環提供了基礎。

這個循環僅僅是一個開始,Combs補充說,如果你想讓某人建立一種新的行為 - 「真正把它粘在一起」 - 計算機工程師可以利用各種不同的積極反饋,比如社會認可或者是一種進步的感覺,以建立在這個循環上。一個簡單的訣竅是為用戶提供獎勵,比如在不可預知的時間從朋友那裡得到的點數或新喜歡的級聯。Combs解釋說,人腦在預期有獎勵時會產生更多的多巴胺,但不知道何時會到達。心理學家將此稱為具有可變獎勵的行為改變。梳子和布朗稱它為工程「驚喜和喜悅」。

目前廣泛使用的大多數誘人應用程式和網站都是為了利用這種習慣形成循環而設計的。例如,Snapchat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觸發 - 行動 - 獎勵triumvirate,也使用強大的技巧讓用戶每天打開應用程式。當兩個人互相發送和接收快照時,都會在名稱旁邊接收表情符號,並在每24小時打上一個數字,表明兩者保持連接的時間。如果一旦錯過了一天,都會失去火焰。這個界面雖然很有趣,卻能夠利用心理學家稱之為進步效應的東西。由於擔心他們的銀行存款清理不足,青少年在休假前將其登錄信息交給了朋友。

Pinterest是矽谷最早聘用行為心理學家與設計師一起工作的公司之一,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們的心理學上發揮作用。它的界面,以無縫滾動的圖片排列成交錯的拼圖狀圖案,是人類的薄荷。它可以確保用戶始終看到下一個內容的局部圖像,這引發了我們的好奇心,並剝奪了我們的任何自然停止點,同時提供了無盡的新內容。布朗和康布斯將此稱為「無底碗」設計,參考2005年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參與者在碗裡偷偷自我補充時吃了73%多的湯。許多其他應用程式使用類似的界面。無論您在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上向下滾動多長時間,無論您花費多少時間觀看YouTube或YouTubeNetflix總是有更多的內容提供給自動播放。

當然,這些心理手段並非全新。廣告商,工作室製作人,魔術師和推銷員,僅舉幾例傳統上通過說服謀生的人,長期以來一直依賴於人類心靈的脆弱性。例如,沒有時鐘或外部窗口的娛樂場旨在消除外部停止線索,這應該不是什麼秘密。或者,老虎機在腦海中設有賭徒的多巴胺受體。

專家說,今天發生的事情與眾不同,原因很簡單,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像智慧型手機那樣的技術。與電視廣告或廣告牌不同,這些袖珍超級計算機不斷與我們在一起,在工作中,在床上,在我們的孩子的遊戲中。不像老式的媒體,它們本質上是被動的,我們的智慧型手機主動監視著我們; 他們跟蹤我們的步驟,記錄我們的GPS位置,記錄附近的設備,並提交我們的點擊,喜歡和評論。這些數字麵包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為科技公司裝備了關於我們每個人的驚人準確信息。然後,產品設計師使用這些數據以及機器學習工具來研究我們如何對特定界面,獎勵和投入做出反應,並確定我們行為中的模式。這讓他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布朗說,我們將來如何應對。

當遊戲公司Zynga在2009年首次推出流行的社交網路遊戲FarmVille時,它的設計師仔細研究了它是如何被玩的,Gabe Zichermann說,遊戲化的傑出專家之一。他們分析了用戶的數據,以確定例如玩家忍耐或超出等級需要多長時間。然後,他們調整界面以反映這些調查結果,使其變得更加令人沮喪 - 這樣用戶就可以付錢跳過一個級別或獎勵,向有放棄危險的用戶提供免費贈品。

Zichermann說,同樣的過程今天仍然發生,直到現在 - 接近10年後 - 才更為精確。隨著雲計算變得越來越便宜,機器學習工具變得更容易使用,即使是小型科技公司現在也可以在細粒度上分析用戶的行為。這使得他們不僅能夠識別哪些因素會影響典型用戶的參與度,而且還會識別哪些因素對每個用戶個人影響最大。換句話說,今天的應用通常具有高度的自適應性,根據過去的工作情況,為每個用戶部署一套獨特的獎勵和反饋。「這非常有效,」Combs說。「如果你設定了某人的行為的後果,並將這些後果與學習機器相關聯,以便根據各個標記後果發生變化,

在1990年代中期幫助開創基於計算機的說服技術研究領域的行為科學家弗格在他1998年的史丹福大學博士論文中警告說,這項工作可能帶來倫理問題。但多年來,許多外部人士都把他的研究視為如何創建令人上癮的應用程式的說明手冊。一位前學生,Instagram創始人Mike Krieger,在參加Fogg的項目時提出了他著名的粘性照片共享應用程式的設計。另一位參加過Fogg專業培訓的年輕企業家,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的作者Nir Eyal現在在舊金山舉辦年度習慣峰會。為參加為期三天的會議支付高達1,700美元的參與者,將就如何設計「習慣形成產品」給出「實際步驟」。

Zichermann說,這個想法 - 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彼此競爭以創造更多令人上癮的產品 - 並不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秘密,因為它是一個起點。「人們總是試圖製造'尿布產品',」他說。「這個想法是,'讓事情變得如此令人上癮,他們甚至不想起來撒尿。'」在去年4月份的收益電話會議上,Netflix執行長裡德黑斯廷斯告訴投資者,他們公司的主要競爭是客戶的睡眠。「當你從Netflix觀看節目並沉迷於它時,你會熬夜,」他補充說,「我們正在與睡眠競爭。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時間。「

Brown和Combs在說服技術方面沒有問題。這是他們的麵包和黃油。他們的反對意見是它主要被科技巨頭用來增加眼球的時間。布朗指出,對企業利潤有利的東西不一定對人類健康或社會有益,並補充說:「這就是這種對話必須開始的地方。」

無限思維的商業模式是開發新版本的相同說服工具,並結合大型科技公司已經使用的機器學習,然後將其出售給非營利組織和促進教育,健康或社會福利的公司。無限心智收費非營利組織和新創業公司每月99美元; 大公司的費用從每月499美元開始。Boundless Mind的新客戶之一AppliedVR為全國190家醫院的慢性和急性疼痛患者提供虛擬實境治療。其產品之一是虛擬遊戲,通過挑戰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向熊拍攝小紅球,幫助患者管理術後疼痛。為了使治療起作用,AppliedVR聯合創始人Matthew Stoudt解釋說,患者最終必須找到界面上癮,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在Boundless Mind接待一位新客戶之前,Brown和Combs與他們的團隊討論潛在客戶如何使用其工具的道德規範。他們在博客上發布了六個問題 - 其中包括「為發布商帶來價值的行為是否能夠為用戶帶來價值?」 - 部分原因是為了讓自己負責。去年,他們拒絕了一個來自馬投注網站的客戶,一個決定,為無邊思維資助的紐約風險投資家Esther Dyson稱讚。她說,雖然公司規模還很小,估值約為500萬美元 - 戴森,其他投資者願意將現金放在桌面上,如果這意味著「做正確的事情」。「他們需要抵制將他們的技術用於錯誤目的的誘惑。」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我與戴森通電話的時候,Facebook的受到抨擊的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發布了他的第一份公開聲明,因為有消息稱,數據公司劍橋分析公司在未經他們許可的情況下使用了數百萬人的私人Facebook數據來幫助2016年川普活動。(該公司最初表示已提高了5000萬份檔案; Facebook此後將其數量修改為8,700萬份。)表面上,Facebook醜聞涉及個人數據的利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關於通過有說服力的技術有意識地積極培養和收集這些數據。

自從十多年前推出以來,Facebook在利用眼球時間方面一直處於無人能及的地位。到2016年,用戶每天平均花費50分鐘,這是平均人們閒暇時間的一部分,在其平臺上有三個平臺:Facebook,Instagram和Messenger。在每次互動中,用戶都留下了自己的數字痕跡,它們共同創造出個人身份的詳細肖像。Facebook銷售廣告商,政治活動和其他微博訪問。

近幾個月來,隨著Facebook面臨壓力,扎克伯格表示公司的重點已經發生了變化。「我認為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建設人們喜歡的服務,而且還要建立對人有益,對社會有益的服務,」他在參議院證詞中說,4月10日。Facebook發言人沒有回應TIME提出的關於在平臺上使用說服技術的問題。但她強調了公司經過仔細調整的界面的一些最新調整,這對我們的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公司現僱傭一群社會心理學家,現在對病毒視頻進行降級,例如,此舉在2017年最後一個季度導致用戶在該網站上每天花費5000萬個小時。

當談到Facebook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時,這些調整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們並沒有解決這個基本問題 - 技術公司,無論大小,現在都在對我們數十億人看到和聽到的事情,我們如何交流以及最終如何表現我們的行為進行非凡控制。牛津大學心理學家Andrew Przybylski指出,我們還沒有關於屏幕時間是否與抑鬱症有關或者兒童大腦如何受到技術影響的強大的同行評議研究。這主要是因為像Facebook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擁有的龐大的用戶行為資料庫是專有的。「他們擁有迄今為止最豐富的社交資料庫,我們無法觸及它,」Przybylski說。「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與他們打交道,但對我們的分析發生在閉門造車之後。」

Brown和Combs希望Boundless Mind提供了一些平衡。通過開發說服技術工具「然後將它們發布給每個人,」布朗說,他們想要平衡競爭環境。「否則,它只是被困在Facebook內部,只有他們才能使用它。」隨著虛擬實境變得越來越無處不在,有說服力的技術將變得越來越精確,個性化和有效,Brown和Combs說。儘管許多人將即將到來的未來視為反烏託邦,但他們認為這是有希望的。這意味著我們有能力設計我們想要的社會,Brown說。「我們有能力控制我們的思想,」他說。「這真是一份禮物。」

更正: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誤述了牛津大學心理學家的名字。他是Andrew Przybylski,而不是Adam Przybylski。

本文刊登在2018年4月23日的時代周刊。

相關焦點

  • 上癮症的評估及身心根源
    01 上癮症的定義及評估上癮症就是強迫性地使用某種物質(包括藥物、毒品等等)或強迫性地實施某種行為,而不顧它帶來的負面後果。我們通常把上癮症分為: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這些研究的內容包括:賭博、愛情、性、購物、上網、鍛鍊和工作上癮,以及酒精、尼古丁和毒品其他藥物上癮。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世界總人口的41%都至少存在1種行為成癮。行為成癮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美國總人口中高達40%的人群存在某種形式的網際網路成癮。同時也有研究表明48%的美國大學生是網絡成癮者,另外40%處於臨界線上。
  • Siempo:這家公司想製造一款不讓人上癮的手機
    智慧型手機讓人上癮,而功能手機缺乏必要 App。加州的初創公司 Siempo 想要提供一條中間道路。目前,Siempo 正在開發一款特別的手機。它提供了一些必要功能,同時讓用戶控制分心的、浪費時間的功能。目前該項目正在 Kickstarter 上融資。
  • 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如何解救?這樣解決孩子的「手機上癮症」
    而且這不僅包括成年人的生活,還滲透到了孩子們的生活當中,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都患有相當嚴重的手機上癮症。 什麼是所謂的手機上癮症,就是整個人沉溺於手機裡面無法自拔,就像中毒一樣。
  • 說到手機上癮症,我最先想到的是抖音
    世衛組織專家發文: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障礙說道手機上癮離不開以下幾件事:聊微信,刷微博,劃探探,逛淘寶,現在好像沒有幾個年輕人不做這幾件事手機「嗡嗡」一震便知道是來微信了,點開一看,發現是某個服務號的推送,微信都打開了,乾脆刷刷朋友圈吧。
  • 對手機上癮,對遊戲上癮,對什麼都上癮,我們現代人還有救嗎?
    這些「上癮行為」你中招了嗎?從前,說起上癮,我們覺得只有濫用藥物才有上癮的風險,但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圍繞著網際網路的「上癮項目」越來越多,簡直防不勝防,每個人一不小心都會成為上癮症患者。註冊社交媒體帳戶,你很快就會熱衷於粉絲和點讚的增長。創建電子郵件帳戶,你會不停地想要保持收件箱零未讀郵件。戴上健身手錶,你會每天邁上一定的步數。玩手機遊戲,你會想著打破現有的高分紀錄。
  • 有一種痛叫 電子設備上癮症
    網際網路移動時代,越來越多人患上電子設備上癮症,面對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等電子設備的上癮症。特點是不停地在智慧型手機上刷新臉書、朋友圈等社交網站的信息和新聞等行為。患有該上癮症的人寧願拿著手機長時間上網,也不願意出去參加社交活動。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可以說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
  • 壓力過多也會上癮 解讀6種新時代的上癮症
    編者的話:說起上癮,除了我們熟知的菸酒成癮,有人手機不離手、有人零食不停嘴、有人瘋狂愛運動……這些不起眼的小習慣,都可能是「上癮」了。本期,《生命時報》請來陝西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張天布、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一民等專家,為大家解讀各種新時代的上癮症。
  • 原來壓力過大也會上癮,警惕!這三類人易患「壓力上癮症」
    年近不惑的趙先生在一家網際網路 公司工作,幾乎每天都要忙到 晚上10點才下班,有時甚至回家還會 繼續工作。儘管家人經常抱怨他對 家事漠不關心,但他總覺得工作壓力 太大,只有忙忙碌碌才踏實,停下來 反而覺得空虛。
  • 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這家大公司竟是「幕後推手」?
    巨頭公司,巨大醜聞!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這家大公司竟是「幕後推手」?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之一,這家公司近日被美國媒體曝出了一個巨大的醜聞,這與它助長美國社會深惡痛絕的阿片類藥物濫用有關。
  • 巨頭公司,巨大醜聞!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這家大公司竟...
    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之一,這家公司近日被美國媒體曝出了一個巨大的醜聞,這與它助長美國社會深惡痛絕的阿片類藥物濫用有關。美國《紐約時報》最新報導稱,作為普渡製藥的管理諮詢方,麥肯錫公司竟然提出過多條惡劣建議,想辦法讓普渡製藥在美國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嚴重的情況下繼續增加「奧施康定」的銷量。
  • 被手機奴役?解決手機上癮的真正辦法
    手機是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產物,人們無時無刻不用到手機,給現代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但它就像雙刃劍一樣,也給人們製造了很多煩惱和問題,比如「手機上癮症」。
  • 為什麼刷手機會上癮?因為你的所有行為都被產品經理設計了!
    據統計,有79%的智慧型手機用戶會在早上起床的15分鐘內翻轉手機。更荒謬的是,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聲稱他們寧願放棄性生活,也不願放棄手機。一所大學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平均每天看手機34次。但是,業內人士給出的相關數據要高得多,接近150倍。我必須承認我們上癮了。
  • 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我的強迫症被治好了!
    田間蔬菜整齊如隊列後廚瓜果立正站好就連調味料八角都按順序排隊!很多網友看完就一個字:爽!也有網友一臉問號:真壯觀!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各種評論也亮了:「強迫症福音」「我也想當兵」「飲食界的楷模」「想起了《炊事班的故事》」......還有「萬物皆可豆腐塊」 「直線加方塊」的軍營,並不是刻板的表現,它體現出一種叫做「標準」的東西,更體現著軍隊嚴謹的作風和細緻的工作。來看看,一塊抹布也可以疊成「豆腐塊」!
  • 一天滑動手機上千次,這個鑲了珠子的「板磚」能治好你的手機成癮嗎?
    如果按照醫學上的成癮症狀來看,我可以說是毫無疑問的「手機成癮」患者了。有病得治,有癮該戒。參照國際通用的戒毒方法,貿然停止令人上癮的藥物,會產生危及生命的戒斷反應,需要以安慰劑來幫助患者逐步擺脫上癮。用在「手機成癮」患者上同理,直接把手機拿走,估計會遭遇「患者」激烈的反抗,表現為高強度的報復性的手機使用。
  • Android P引入四大新工具 可幫助用戶對抗手機上癮症
    網易科技訊 5月10日消息,據CNBC報導,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谷歌高官們介紹了許多下個版本Android(代號為Android P)的新功能,包括如何幫助用戶對抗手機上癮症
  • 下班還想賴在辦公室,到家也不肯上樓,這樣的工作上癮症你有嗎?
    打工人也有上癮症?最近追了《這就是生活》讓我知道了一種新的都市病:工作上癮。對,說的就是你,管一鶴!管一鶴和葉小白起初明明很恩愛,但結婚之後,兩人的關係是肉眼可見地一路變僵,而這樣的變化,和管一鶴一心撲在工作上分不開。在他心裡,事業永遠是第一位的。
  • 打羽毛球上癮?這是一種病,該怎麼治?
    小編今天就陪大家聊一聊,羽毛球成癮的症狀以及該怎麼應對…… 哪些人容易成癮 專家表示,容易出現打球成癮的人群往往有幾個特徵:人到中年,三四十歲左右,體力好,工作壓力大,求勝心強烈。這些人往往在打球中享受著一種宣洩感,滿足感,攀比成就感。
  • 上癮不似你所想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起初,我想嘗試相信,那種精神病毒式的敘事方式就是讓我們上癮和分心的源頭。我的第一感是,這些線上產品遵循和殭屍故事一樣的邏輯,因此,我需要在某些秘密實驗室中尋找問題的根源。臉書、谷歌等矽谷巨頭組成的園區守衛嚴密,這看起來似乎符合殭屍故事的原型。於是,我可以認為,類似它們這樣的大公司肯定就是導致我們上癮和分心的源頭。
  • 爬行治好腰椎間盤突出症,靠譜嗎?
    近日,一則女子練習爬行治好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視頻爆紅網絡,那到底這種方法靠譜嗎?只是博人眼球,還是真的有用?讓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脊柱組李維新主任為大家解答。靠爬行能治好腰椎間盤突出症嗎?但是這裡要提醒大家,這個動作做起來並不容易,而且也不適用於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1、姿勢必須要規範!視頻中的這個動作叫鱷魚爬,規範的動作首先加一個伏地挺身,在往前爬,一般不經過專業指導,動作不會做得特別規範。
  • 遊泳治好飛魚的多動障礙症(ADHD)
    照片上是美國遊泳名將,麥可·弗雷德·菲爾普斯二世(英語:Michael Fred Phelps II,1985年6月30日-),是美國遊泳運動員,擁有28枚奧運獎牌,為史上獲得最多奧運獎牌的運動員。菲爾普斯是長池遊泳100米蝶式、200米蝶式、400米混合式世界紀錄保持人。他在奧運、世界遊泳錦標賽、泛太平洋遊泳錦標賽三個世界主要比賽中,總共贏得83面的獎牌,計66金13銀3銅。菲爾普斯在15歲時在2000年雪梨奧運成為68年來美國最年輕的參加奧運會的男子遊泳運動員。雖然他沒有贏得金牌,但他已經開始在遊泳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