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四水實施退耕還林還溼,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溼地綠環」釋放生態紅利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歐日明
盛夏時節,記者踏訪湘江流域的浯溪、萱洲、唐家湖、蘇託垸、洋沙湖,溼地景觀撲面而來:水草碧綠、荷花飄香、鳥鳴啾啾;兩岸汙水流經溼地淨化,碧水長流入洞庭。
溼地號稱「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維持碳循環等功能。保護「母親河」,守護碧水長流,離不開溼地的「腎功能」。
2015年,湘江保護和治理實施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率先啟動退耕還林還溼試點。此後逐步推廣至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區。
至今,全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溼面積3.85萬畝,建成56個項目區。沿一湖四水「溼地綠環」初步形成,生態功能有效提升,生態紅利源源釋放。
一湖四水構築「溼地綠環」
湖南擁有5000多條溪河,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區溼地資源豐富。但由於溼地遭受圍墾、侵佔,面積縮小、功能退化。
2015年,湘江流域8個市沿幹流或主要支流兩岸,各選取一塊面積20公頃以上的適當區域,實施退耕還林還溼,省財政給予獎補。省裡編制方案提出:實施退耕還林還溼,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湖南擔當,退在湘江流域,利在萬裡長江。
省林科院牽頭組建專家團隊,確定技術路線:通過清淤疏浚、截汙納管、生物治理等措施,修復溼地生態。
「退耕還林還溼,主要選擇低洼農田,確保在汙染源和湘江之間形成一道生態屏障。」省林科院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宋慶安介紹,不同汙染源,治理模式不同。
祁陽縣退耕還林還溼,著力治理農業面源汙染。記者在茅竹鎮三家村項目區看到,通過溝渠等水利設施,地表汙水全程無動力自流溼地,在湘江岸邊形成2公裡隔離帶。溼地隔離帶內栽植荷花、梭魚草、水浮蓮、黑藻,層層搭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汙水經三個層級單元淨化過濾,實現涓涓清流匯湘江。
常寧市、平江縣等試點區為重金屬汙染治理模式,採取沉澱、滲透等措施,栽植竹柳、藜蒿等植物,沿湘江鋪展綠色畫卷,守護一江碧水。
湘江試點成功後,省裡把退耕還林還溼推廣到湘、資、沅、澧流域和洞庭湖區,打造示範工程,連片成帶發展,沿一湖四水構築「溼地綠環」。
溼地修復走低成本之路
推進退耕還林還溼,各地探索低成本、可推廣模式,實施山水林田湖草同步治理。
衡東縣新塘鎮退耕還溼,修復800多畝溼地,解決5萬村鎮人口的生活排汙和農業面源汙染,每年淨化汙水2000萬噸左右。項目負責人稱:「通過溼地降解,一噸汙水的處理成本僅0.075元。」
記者在項目區看到,通過增設攔水閘(堰)、抬升田埂,構建梯級溼地,延長汙水停留時間;汙水經水草、荷塘淨化,以魚養水,實現清水入江。
退耕還林還溼試點,如何探索一條低成本之路?專家團隊絞盡腦汁,提出項目區建設的4條原則:設計收集、排水簡易設施,汙水自流生態隔離帶;篩選水生植物,既吸收氮、磷減少面源汙染,又保護溼地生物、景觀多樣性;合理匹配溼地汙染負荷與降解能力的工藝流程;適時、適地、適草(適樹)栽植,保證成活率。宋慶安研究員稱,遵循4條原則,溼地修復做到「少動土、好維護、易管理」,從而有效降低成本。
試點過程中,各地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沿河集中消納汙水,實現「水」淨化;山上退耕還林,實現「山」增綠;修復、提質農田生態系統,實現「田」還溼;優化流域水生態環境,實現「河湖」安;科學搭配修復植物,實現「草」多樣。
經項目評估,56個退耕還林還溼項目區,植物種類平均增加20種,動物種類平均增加5種。溼地作為物種基因庫,生態功能凸顯。
源源不斷釋放生態紅利
5年來,各地實施退耕還林還溼項目,努力還百姓「漫江碧透」美景。
婁底市經開區實施退耕還林還溼項目,汙水經多級梯度淨化處理,地表水水質從四類提升到三類。長沙縣福臨鎮沿白馬橋、麻林河修復溼地,氨氮去除率最高達到80%,耗氧量去除率達到50%。
水清了,鳥來了,魚蝦多了,家園更美了。
祁陽縣通過退耕還林還溼試點項目,浯溪溼地公園添美景。據林業部門監測,世界罕見的白化斑嘴鴨頻頻現身,溼地公園的生態科普價值大大提升。
衡陽市石鼓區、衡東縣通過退耕還林還溼,打造花海景觀,建設美麗鄉村,興起休閒旅遊,年接待遊客逾10萬人次,帶動當地農民增收500多萬元。
湘潭縣投入1200萬元,在唐家湖實施退耕還林還溼項目,種植荸薺、蓮藕200多畝,每年產生經濟效益60餘萬元,項目區農民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當地農民胡正雲告訴記者,依託附近的唐家湖溼地,他挖荸薺,做藕粉,今年已到手1萬多元。
「溼地修復,物種篩選儘量結合產業,實現多贏。」省溼地保護中心主任薛萍介紹,栽植的溼地植物如蓮藕、茭白、水芹菜、黃菖蒲、黃金柳等,均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