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湖四水實施退耕還林還溼 「溼地綠環」釋放生態紅利

2020-12-22 華聲在線

一湖四水實施退耕還林還溼,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溼地綠環」釋放生態紅利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歐日明

盛夏時節,記者踏訪湘江流域的浯溪、萱洲、唐家湖、蘇託垸、洋沙湖,溼地景觀撲面而來:水草碧綠、荷花飄香、鳥鳴啾啾;兩岸汙水流經溼地淨化,碧水長流入洞庭。

溼地號稱「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維持碳循環等功能。保護「母親河」,守護碧水長流,離不開溼地的「腎功能」。

2015年,湘江保護和治理實施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率先啟動退耕還林還溼試點。此後逐步推廣至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區。

至今,全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溼面積3.85萬畝,建成56個項目區。沿一湖四水「溼地綠環」初步形成,生態功能有效提升,生態紅利源源釋放。

一湖四水構築「溼地綠環」

湖南擁有5000多條溪河,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區溼地資源豐富。但由於溼地遭受圍墾、侵佔,面積縮小、功能退化。

2015年,湘江流域8個市沿幹流或主要支流兩岸,各選取一塊面積20公頃以上的適當區域,實施退耕還林還溼,省財政給予獎補。省裡編制方案提出:實施退耕還林還溼,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湖南擔當,退在湘江流域,利在萬裡長江。

省林科院牽頭組建專家團隊,確定技術路線:通過清淤疏浚、截汙納管、生物治理等措施,修復溼地生態。

「退耕還林還溼,主要選擇低洼農田,確保在汙染源和湘江之間形成一道生態屏障。」省林科院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宋慶安介紹,不同汙染源,治理模式不同。

祁陽縣退耕還林還溼,著力治理農業面源汙染。記者在茅竹鎮三家村項目區看到,通過溝渠等水利設施,地表汙水全程無動力自流溼地,在湘江岸邊形成2公裡隔離帶。溼地隔離帶內栽植荷花、梭魚草、水浮蓮、黑藻,層層搭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汙水經三個層級單元淨化過濾,實現涓涓清流匯湘江。

常寧市、平江縣等試點區為重金屬汙染治理模式,採取沉澱、滲透等措施,栽植竹柳、藜蒿等植物,沿湘江鋪展綠色畫卷,守護一江碧水。

湘江試點成功後,省裡把退耕還林還溼推廣到湘、資、沅、澧流域和洞庭湖區,打造示範工程,連片成帶發展,沿一湖四水構築「溼地綠環」。

溼地修復走低成本之路

推進退耕還林還溼,各地探索低成本、可推廣模式,實施山水林田湖草同步治理。

衡東縣新塘鎮退耕還溼,修復800多畝溼地,解決5萬村鎮人口的生活排汙和農業面源汙染,每年淨化汙水2000萬噸左右。項目負責人稱:「通過溼地降解,一噸汙水的處理成本僅0.075元。」

記者在項目區看到,通過增設攔水閘(堰)、抬升田埂,構建梯級溼地,延長汙水停留時間;汙水經水草、荷塘淨化,以魚養水,實現清水入江。

退耕還林還溼試點,如何探索一條低成本之路?專家團隊絞盡腦汁,提出項目區建設的4條原則:設計收集、排水簡易設施,汙水自流生態隔離帶;篩選水生植物,既吸收氮、磷減少面源汙染,又保護溼地生物、景觀多樣性;合理匹配溼地汙染負荷與降解能力的工藝流程;適時、適地、適草(適樹)栽植,保證成活率。宋慶安研究員稱,遵循4條原則,溼地修復做到「少動土、好維護、易管理」,從而有效降低成本。

試點過程中,各地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沿河集中消納汙水,實現「水」淨化;山上退耕還林,實現「山」增綠;修復、提質農田生態系統,實現「田」還溼;優化流域水生態環境,實現「河湖」安;科學搭配修復植物,實現「草」多樣。

經項目評估,56個退耕還林還溼項目區,植物種類平均增加20種,動物種類平均增加5種。溼地作為物種基因庫,生態功能凸顯。

源源不斷釋放生態紅利

5年來,各地實施退耕還林還溼項目,努力還百姓「漫江碧透」美景。

婁底市經開區實施退耕還林還溼項目,汙水經多級梯度淨化處理,地表水水質從四類提升到三類。長沙縣福臨鎮沿白馬橋、麻林河修復溼地,氨氮去除率最高達到80%,耗氧量去除率達到50%。

水清了,鳥來了,魚蝦多了,家園更美了。

祁陽縣通過退耕還林還溼試點項目,浯溪溼地公園添美景。據林業部門監測,世界罕見的白化斑嘴鴨頻頻現身,溼地公園的生態科普價值大大提升。

衡陽市石鼓區、衡東縣通過退耕還林還溼,打造花海景觀,建設美麗鄉村,興起休閒旅遊,年接待遊客逾10萬人次,帶動當地農民增收500多萬元。

湘潭縣投入1200萬元,在唐家湖實施退耕還林還溼項目,種植荸薺、蓮藕200多畝,每年產生經濟效益60餘萬元,項目區農民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當地農民胡正雲告訴記者,依託附近的唐家湖溼地,他挖荸薺,做藕粉,今年已到手1萬多元。

「溼地修復,物種篩選儘量結合產業,實現多贏。」省溼地保護中心主任薛萍介紹,栽植的溼地植物如蓮藕、茭白、水芹菜、黃菖蒲、黃金柳等,均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相關焦點

  • 南京有一處「世外桃源」,溼地釋放生態紅利
    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楠/文 顧聞/攝)南京六合區和安徽來安縣交界處,有一處「世外桃源」,每到春夏,全國遊客都會來這裡賞花。到了秋冬,這裡又變成百鳥天堂,全國的攝影愛好者在這裡集聚,捕捉最美瞬間。去年5月26日,池杉湖溼地公園試運營,刷爆了周邊城市居民的朋友圈,成為網紅打卡地。
  • 守護一湖四水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記者 劉露霏 何志高  白鶴輕落在葦叢,小天鵝在沙洲追逐,翱翔的黑鸛不時掠過水麵……歲末年初,湖南西洞庭,銜遠山,吞長江,萬鳥齊飛,浩瀚的水天景象讓人迷戀和讚嘆。  4年前,密密麻麻的歐美黑楊佔領洞庭湖溼地,是八百裡洞庭的生態「殺手」。「把歐美黑楊全部砍光,難度超出想像,但是從洞庭湖可持續發展來看,此舉勢在必行。」
  • 「關於實施多元投入已墾草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快草原生態修復工作的建議」復文(2020年第6925號)
    「關於實施多元投入已墾草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快草原生態修復工作的建議」復文(2020年第6925號)  鄂溫克旗位於內蒙古東部
  • 2020年退耕還林還草十件大事
    據推算,退耕還林還草貢獻了全球綠色淨增長面積的4%以上,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典範,極大彰顯了中國致力全球生態保護的國家形象。《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對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作了詳細介紹,呼籲全球學習中國的經驗。2014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批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規模1億多畝,已安排實施7450萬畝,其中2020年完成年度任務1000多萬畝。
  • 構建入澱河道-溼地緩衝區-退耕還...
    主要針對白洋澱入澱溼地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以白洋澱水環境安全保障與水生態功能恢復為主要目標,進行了入澱溼地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恢復技術集成;提出了北方典型草型湖泊(白洋澱)生態修復策略,從多角度實現入澱水汙染負荷削減,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同時,提升水體的自淨功能;採用綜合治理技術,對近自然型溼地和退耕還溼型溼地進行恢復和重構,為保障入澱水質主要指標(總氮除外)提升至地表水環境質量IV類標準、溼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撐
  • 退耕還林 雅州大地的一場綠色革命
    那一年,四川、陝西、甘肅3省按照「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而天全縣,正是全國174個試點縣之一。  同年9—10月,雅安地區行署編制了《雅安地區退耕還林(草)試點實施規劃》,要求雅安地區的8個縣(市)將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及部分25度以下的宜林耕地納入退耕還林(草)範圍,並成立了退耕還林(草)領導小組。
  • 細沙:退耕還林「還」來綠色銀行!
    近日,永善縣林業局、細沙鄉林業站工作人員正忙著把第一批退耕還林的方竹苗運送到群眾家門口,幫助細沙鄉建設山區「綠色銀行」,助力脫貧攻堅。2017年,雲南省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細沙鄉以此次退耕還林和到鹽津考察為契機,以位於細沙鄉細沙社區從事竹筍等農產品加工的雲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為依託,結合細沙鄉氣候、土壤、海拔等實際,規劃種植方竹,讓細沙鄉的群眾早日走上產業發展致富路
  • 退耕還林20周年貴州巨變:山川青青不負我心
    退耕還林——退出昨天的荒蕪,還回今天的豐茂退耕還林——退出昨天的困境,還回今天的富足       退耕還林——退出昨天的落後,還回今天的驕傲山川青青不負我心為總結退耕還林工程實施20年來的工作成效,9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在陝西省延安市召開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會議。
  • 城市 宣漢縣退耕還林成就「西南木瓜之鄉」
    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國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後,大坪村人解放思想、轉變發展方式,大力開展生態治理,先後退耕還林還草2300畝,其中實施新一輪退耕1700畝,積極鼓勵村民在退耕地、林地、農耕地及「四旁」廣種林木
  • 四川省組織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工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7日訊 為全面系統總結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情況,研究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及完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按照國家有關部委部署,近日,四川省林草局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就組織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工作作出具體安排。
  • 【逐夢幸福河湖】黑龍江佳木斯:治水興水見真章 碧水清流溼地豐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楊秀峰攝  市民的褒獎正是對佳木斯市以河湖長制引領治理水生態文明成果的最大肯定。  勠力整治 河湖長制呵護一江碧水  佳木斯地處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平原腹地,2019年,水利部將松花江佳木斯段定為全國第一批17個示範河湖建設河段之一。
  • 湖南湘陰: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紀實
    由於歷史的原因,橫嶺湖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是沉珂積重,各方利益盤根錯節,各種勢力深入其中,還有在洞庭湖區世代以湖為生的漁民。想要在這種局面下開展生態修復,勢必會觸動一部分人既得利益,改變世代以湖為生的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要面對許許多多不可預測,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問題,情況異常複雜、任務十分艱巨。
  • 富東鄉那東村「四個嚴」穩推退耕還林
    為嚴格執行退耕還林工作相關要求,讓貧困戶實現早日脫貧,富東鄉那東村在駐村工作隊員的領導和幫助下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抓實幹全力打好「退耕還林」攻堅戰,為富東退耕還林項目帶好頭、起好步。
  • 紅楓湖鎮實施「八大工程」全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大力實施湖濱生態修復工程,給生態環境「治治病」。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協調投入各類項目資金1370餘萬元,在紅楓湖飲用水水源取水口實施湖濱生態修復和在沿湖5個村寨建設人工溼地,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和建設人工溼地,恢復取水口附近區域的生態功能,增強沿湖環境的自我淨化功能,到達「治病祛疾」和「強身健體」的目的。
  • 把綠色夢想深植於綽源大地——綽源林業局開展退耕還林大會戰
    青嶺林場黨支部書記廉德超介紹說:「我們林場共承擔了660畝退耕還林任務,全部採用地膜移栽方式,5行為雲杉,5行為興安落葉松,5行為榆樹,這種條狀混交造林能很好地抵禦森林病蟲害,達到或接近天然林的自然生態效果。」綽源林業局2020年退耕還林8426畝的造林任務,主要分布於遠徵農業點周邊、青幹支線和烏塔公路沿線,耕地多,退耕還林難度大。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延長和提高退耕還林補助的建議」復文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延長和提高退耕還林補助的建議」復文「關於延長和提高退耕還林補助的建議」復文(2020年第4574號)一、關於將開荒耕種形成的輪息地、撂荒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範圍問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做出的重大決策。
  • 從「東大荒」到「鳥類天堂」:一場25年的「退耕還溼戰」
    新華社鄭州12月22日電題:從「東大荒」到「鳥類天堂」:一場25年的「退耕還溼戰」新華社記者任卓如、劉高陽晨曦微露,走進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陳橋東湖溼地,蘆葦飄蕩,水鳥群集。25年來,黃河「幾字形」的底端,一直持續著一場「退耕還溼戰」。在封丘縣陳橋鎮陳橋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恩和鄉親們的努力下,一片4600多畝的黃河溼地生態恢復與保護初現成效,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加強,一個珍稀鳥類頻頻出現的「鳥類天堂」正在形成。陳橋東湖溼地屬黃河背河窪地,難出糧食,一度成為圍湖造田的重點對象。
  • 我省出臺方案構建長效機制 讓耕地溼地河湖休養生息
    我省出臺方案構建長效機制 讓耕地溼地河湖休養生息發布時間: 2017-08-27 12:25:04   |  來源: 海南日報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本報海口8月26日訊(記者周曉夢 通訊員孫秀英)記者今天從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獲悉,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省國土資源廳等8部門日前聯合出臺《海南省耕地溼地河湖休養生息實施方案》(以下簡稱
  • 湘潭縣唐家湖:接天蓮葉無窮碧 生態發展「別樣紅」
    編者按:溼地是負地形或岸邊帶及其所承載的水體,是土壤與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理綜合體,具有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2016年起,湖南省在湘江流域啟動退耕還林還溼試點,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溼面積3.85萬畝,涉及14個市州47個縣市區57個項目點。
  • 代表心聲丨張灼華:建議加大對洞庭湖生態修復的投入
    5月26日,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湖南省委會主委、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在接受時刻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洞庭湖的生態環境現狀仍不容樂觀,離中央對洞庭湖生態環境的高標準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他建議加大對洞庭湖生態修復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