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丨序言
「宮崎駿用隱喻來講故事,押井守卻用故事來講隱喻」
如今,我們提起押井守的名字,經常與「神作」兩個字聯繫在一起。
《福星小子綺麗夢中人》、《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可以說,他的影響早已脫坡了「日本動畫」這一方小小的天敵,滲透進了好萊塢電影到3A遊戲大作,受其影響而誕生的作品層出不窮。
「押井守」這三個字,現在慢慢演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而,說到押井守,逃不開的一部作品,就是以末世為背景探討科幻與宗教等元素的《天使之卵》。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太空堡壘》可以被稱作科幻的啟蒙,開始了人與宇宙的探討的話,那押井守的原創動畫執導處女作——《天使之卵》,便更能代表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更著重於內心的思辨。
在歐美地區,狂熱的《天使之卵》愛好者,更是試圖以此小眾神作為切口,去分析《黑魂3》中費蓮爾諾這一角色的心理與成長,且不論,是否宮崎英高真的在致敬《天使之卵》,但這也足以側面證明這部作品的影響力。
022丨背景向:誕生於志得意滿後的過度自我
作為押井守初次執導的原創動畫,在《天使之卵》中,這位苛責且理性的男人,同時負責了監督、腳本、分鏡三項工作,這種看似無所不能的工作自信,來源於頭一年的另一部作品。
84年,《福星小子綺麗夢中人》成功上映後,押井守聲名鵲起。那部具有強烈「押井守色彩」的商業動畫,經由這位導演之手,通過強烈的明暗對比與內心獨白的靜止描摹,增添了濃重的文藝氣息。
雖然這種不以原作為基礎的改編觸碰到了漫畫原作者高橋留美子的逆鱗,但優秀的票房與良好的觀眾口碑,還是讓業界認同了押井守的才華。這也給了押井守一種強烈的信念,用他自己的話說,「仿佛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事兒都能成,怎麼拍都有人喜歡。」
就在這時,《天使之卵》誕生了。
1985年《天使之卵》憑藉一抹淡色闖入觀眾眼帘,正如1988年,大友克洋《阿基拉》那抹鮮亮的明紅,都成為了時間軸線1985的代表顏色。
聲望初現又自信滿滿的押井守,為了延續自己的個人風格,說服贊助商德間書店,謊稱《天使之卵》的故事只是男女之間的普通戀愛故事。
當時,德間書店的鈴木敏夫第一次與押井守合作,他沒想到,這個「普通」的故事,最終的成稿,卻變成了大多觀眾形容的四字:晦澀難懂。
顯而易見,即使在今天,《天使之卵》依舊是押井守最「悶」的片子。論好看程度的話,半顆星應該都算是給多了。這71分鐘的故事,漫長到足夠讓人安睡兩次。它並不是一部注重「故事性」的作品,時間地點人物動機……這些影片的必要元素,統統都變成了隱藏的暗線,看完全篇,觀眾也很難總結出一個精準的答案。
某種程度上講,《綺麗夢中人》確實給予了押井守盲目的自信,也最終成為了他導演事業上的絆腳石,不出所料,《天使之卵》一敗塗地,讓他在三年內都沒接到其他工作。
影片上映時,一水差評配合著昏昏欲睡的觀眾和不知所云的畫面,讓押井守從「天才監督」一下掉到了「腦子多少有點兒毛病」的三流外導演,大家都疑惑,為什麼能做出這樣的東西?但放在現在來看,這種反轉的深度解析顯得滑稽可笑。
小結:空洞的色調,線條描繪的人物,所傳達之物究竟有著怎樣的內核呢?置於現在,這是始終令人好奇的點。
但在當時那失敗的商業場面上來講,押井守只能無奈承受主動放棄工資,打白工,作品又被廢盤的結果,在這之外,真正的作品精神根本無人關心。
033丨設定向:一如宗教外衣下的陽春白雪
真正屬於押井守的浪漫,是《天使之卵》中,感性象徵與理性象徵哲學對話時,背後閃爍的那一寸火光,孤獨微熱,跳動不熄。
押井守是個極度喜歡將宗教元素穿插在作品中的男人,就像後來的《機動警察》中以《聖經》章節作為線索的罪犯;或者《攻殼機動隊》中引用《聖經》的傀儡師。在《天使之卵》這種第一部的原創作品裡,導演個人極其喜歡的宗教元素更是隨處可見。
當押井守在夜漓看到東京都道311號環狀八號線駛過時,忽然想到:「如果諾亞方舟在此入港,那該有多好啊」,這便是《天使之卵》誕生的最初契機。而兒時母親告訴他的「女人都是帶著卵降世的」,更是讓他有了最初設定的啟蒙。
《天使之卵》的背景置於末世,那些過往的人事物俱消亡,通篇擁有臉的人物只有兩位,一位是感性代表的小女孩,另一位是理性代表的男人。
整體劇情方面,押井守藉由男主之口,講述了諾亞方舟的故事,卻與《聖經》的結局背道而馳。他設置的故事劇情就像一層殼,只為其中更為深度的精神服務,因此整個故事更加脫離了大眾的主流思想,註定只能成為小眾未名的歡愉。
他所要傳遞的東西,都被切分重組成了細碎的意識流表述,潛藏隱喻在畫面的邊邊角角裡,或流轉於人物之間的眼神與交流中,這原本是動畫的專屬魅力,但太過自主的表述,讓整部作品的觀看門檻在當時高到了可怕的程度,也讓大多數人的體驗都變成了不明所以的尷尬。
僅此一點,押井守的作品便已成為「陽春白雪」,與「雅俗共賞」註定無緣了。
《天使之卵》當中,沒有女孩與男人的名字,也沒有性格的深度刻畫,符號化的處理方式,最終轉化為感性與理性的象徵,女孩代表信仰與宗教,男人則代表科技與唯物主義。
《天使之卵》內心的思辨也於此,無論是科技帶來新變化而誕生的唯物主義思想,亦或者因宗教信仰沉醉而誕生的理性主義思想,都基於人類自身的內心選擇。
就像是那基於歷史與時代變遷所預測人類未來的學者安東尼·華萊士所言:「世界各地由於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應用,超自然的力量註定要消亡」,但結果卻大相逕庭,宗教並沒有消亡沉淪。
有人說,宗教是無端的臆想,但正是這種臆想,卻始終被人代代相傳,難道,後輩們繼承的真的僅僅是宗教嗎?我想,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文化形式所承載的力量吧。
在我所見,《天使之卵》正是如此,,當女孩變為雕塑,當人類開始覺醒,那麼世界的本源也重新糾正了本末:不因神存在而相信,是因相信神才存在。
小結:動畫以平淡空洞的色調,投影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未來,毫無感情色彩,冷靜旁觀的口吻,是對人類未來的再一次預測與斷言:未來唯物主義與理想主義終會分歧,科技的進步與宗教的萎縮,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爭鬥,總會帶來停滯不前的時代。
千人釋千義,以自己的視角,脫離出既定的時代,去詮釋作品,總能賦予作品不同的意義。私認為,在押井守的心裡,始終堅信,當人們選擇相信夢與希望時,便不會與真正的現實妥協相遇。
044丨尾記
塔可夫斯基說,我的故事不討人喜歡,也無虛構作品的柔和;就像所有不再自欺之人的生活,它集胡言亂語與混沌無序、瘋狂與夢幻於一體。
即使到了2018年,押井守依舊會在訪談中自嘲《天使之卵》的失敗。
他說,這是一部典型的「不幸電影」,就像「嫁不出去的女兒」。
但現今,觀眾對於其的評價,也早已與當年大相逕庭,《天使之卵》終成叫好不叫座的遺憾。或許,是觀眾們對這類非故事性片子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也許是「押井守」三個字賦予了整個作品自帶的光環。
但如果時光回溯,我依然會為當年略覺遺憾,因為,這是一部「來自未來的動畫」,真正包含著未來期許的某些思想。
但,如果你選擇去看《天使之卵》,深覺無聊晦澀,也是極為正常的事。
畢竟,它就是一部無聊透頂的「悶片子」,看完確實也是相當折磨。
但在那些紛亂的場景與細碎情節裡,有些東西,也許更適合留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