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中國之治:從「總目標」到「總體目標」的...

2020-12-14 央廣網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1日)推出《中國之治:從「總目標」到「總體目標」的確定是理論和實踐認識的升華》,解讀專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顧海良。

開篇立論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屆四中全會,從「總目標」到「總體目標」的確定,是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認識的升華。這一「總體目標」,必將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推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重要保障和牢固基礎。

有問必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意義和根本要求、顯著優勢和制度安排等重大問題作出系統闡釋,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作出莊重宣示,賦予「中國之治」以新的時代內涵。那麼,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繫是什麼?為什麼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完善?

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根本保障,實現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於實踐、重在發展、不斷創新,更為系統地謀劃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推進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對制度完善和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總目標」的內在規定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為什麼要對「總目標」進行推進和升華?又是如何來做的呢?

顧海良:習近平同志曾指出:「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作為極為宏大的工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從「總體角度」,對「全面的系統的」和「聯動和集成」特徵的深刻把握,對「總體效應」和「總體效果」的戰略思考,升華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總目標」的意蘊和境界。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中國之治」從十三個方面作出全面的概括,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基本特徵和總體面貌,也成為確立「總體目標」的內在根據和基本依循。我們的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的顯著優勢具體該如何理解?

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決不是任何別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翻版」,而是牢固地植根於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根基、同時又煥發出中華文化的時代意蘊。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從經濟關係、社會發展、思想文化、改革開放、人事組織、軍事國防、祖國統一和國際關係等方面,闡明了這些「顯著優勢」的基本特徵和內在合力。這些顯著優勢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深刻的影響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成就了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體目標」的底氣和底蘊。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的「總體目標」。該如何理解「總體目標」升華的意蘊呢?

顧海良:這一「總體目標」,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分三個階段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階段性和總體性目標,確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戰略目標、發展步驟和具體路徑。在對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改革和發展目標設定中,凸顯了實現「總體目標」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根本的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關鍵的是「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數說優勢

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接近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擁有光明的未來。(記者張棉棉 郭鵬)

相關焦點

  •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偉大創造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
  •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安國定國之本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
  •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 2020-01-14 07:43:00來源:央廣網
  • 「黨建治學」韓慶祥:以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
    韓慶祥:以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黨建治學★★★★★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建立健全、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驗的系統總結,是我們黨對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 增強制度自信,書寫「中國之治」新篇章
    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介紹了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闡明了全會的重大意義,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圍繞全會《決定》提出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進行了系統解讀。報告運用生動鮮活的案例、數據、圖表進行講解,深入透徹、通俗易懂,幫助聽眾深化了對全會精神的理解。10日起,中央宣講團成員在全國各地開展宣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
  • 中國制度成就中國之治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接力探索中,推動我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神聖使命,歷史性地落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總書記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有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顯提高。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專家齊聚共論「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
    12月5日,中國政治學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政治學研究》協辦。
  • 熱話題與冷思考——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
    為什麼要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如何描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圖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怎麼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如何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
  • 夯實中國之治的制度根基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外國專家學者表示,中國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夯實中國之治的制度根基,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烏克蘭《2000報》資深政治評論家、法律問題專家伊戈爾·舍維廖夫表示,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中國自身發展和全球法治文明進步都有重要意義。「中國改革不斷深化、經濟快速發展,對法治社會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開闢新境界。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特區政府從未修正港人身份制度缺失,難以凝聚人心。「居民」VS「公民」香港一般多談「居民」而少提「公民」,《基本法》也幾乎是以「香港居民」作為特區主體。「應該賦予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的公民資格以什麼內涵?他們的基本權利除了對應於香港特區政權,和國家如何對應?《基本法》豁免了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對國家的納稅義務和服兵役義務,在他們身上,國家主權如何體現?如何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上述《憲法》與《基本法》專家陳端洪早於2016年發表《理解香港政治》一文,提出需要重新檢視「港人法律身份安排」。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這揭示了治國理政與執政黨建設的內在關係。應對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和全面領導的使命和角色決定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意義不止於執政黨自身,更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 中國之治,懂了!|如何築牢「中國之治」的共同思想基礎
    中國之治,懂了!|如何築牢「中國之治」的共同思想基礎 上觀新聞 2020-01-09 13:35 來源:上觀新聞
  • 夯實中國之治的制度根基——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深入推進全面...
    原標題:夯實中國之治的制度根基——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不久前召開,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對法治社會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豐富與發展的理論邏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海軍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國家治理事關國家前途命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體系,包括黨的領導、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13個方面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各項具體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從歷史上看,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大一統」始終是傳統中國政治思想和政治格局的主流,是對地域性「因俗而治」政治傳統的超越。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邵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 關聖帝君「回娘家」 百位義勇特搜組隊護駕
    百位嘉義縣義勇特種搜救組隊參與關公回娘家謁祖活動。(高錦如攝)(高錦如攝) 嘉義縣大林鎮聖賢宮主祀關聖帝君11日「回娘家」,至嘉義市保福宮謁祖進香,120名義消特搜弟兄組隊加入兩天一夜的進香活動,其中,溪口義勇特搜隊員蕭隆順2年前受關公「欽點」,開始免費為民眾按摩,至今服務達3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