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1日)推出《中國之治:從「總目標」到「總體目標」的確定是理論和實踐認識的升華》,解讀專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顧海良。
開篇立論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屆四中全會,從「總目標」到「總體目標」的確定,是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認識的升華。這一「總體目標」,必將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推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重要保障和牢固基礎。
有問必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意義和根本要求、顯著優勢和制度安排等重大問題作出系統闡釋,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作出莊重宣示,賦予「中國之治」以新的時代內涵。那麼,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繫是什麼?為什麼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完善?
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根本保障,實現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於實踐、重在發展、不斷創新,更為系統地謀劃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推進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對制度完善和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總目標」的內在規定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為什麼要對「總目標」進行推進和升華?又是如何來做的呢?
顧海良:習近平同志曾指出:「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作為極為宏大的工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從「總體角度」,對「全面的系統的」和「聯動和集成」特徵的深刻把握,對「總體效應」和「總體效果」的戰略思考,升華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總目標」的意蘊和境界。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中國之治」從十三個方面作出全面的概括,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基本特徵和總體面貌,也成為確立「總體目標」的內在根據和基本依循。我們的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的顯著優勢具體該如何理解?
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決不是任何別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翻版」,而是牢固地植根於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根基、同時又煥發出中華文化的時代意蘊。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從經濟關係、社會發展、思想文化、改革開放、人事組織、軍事國防、祖國統一和國際關係等方面,闡明了這些「顯著優勢」的基本特徵和內在合力。這些顯著優勢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深刻的影響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成就了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體目標」的底氣和底蘊。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的「總體目標」。該如何理解「總體目標」升華的意蘊呢?
顧海良:這一「總體目標」,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分三個階段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階段性和總體性目標,確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戰略目標、發展步驟和具體路徑。在對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改革和發展目標設定中,凸顯了實現「總體目標」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根本的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關鍵的是「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數說優勢
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接近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擁有光明的未來。(記者張棉棉 郭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