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講述保安族腰刀千錘百鍊的故事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蘭州8月13日電(記者馬莎)「小時候父親和母親在家中小院鍛打製作保安腰刀的記憶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馬尕主麻回憶稱,每當冬季,父親總會披一件棉衣在火爐邊鍛打腰刀,母親會在一旁幫忙,等父親累了,就搭把手上去替一下。

家住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的馬尕主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的傳承人,41歲的他已經從事保安腰刀製作超過20年。

「『鴛鴦刀』是情侶之間的定情信物,『子母刀』是父母送給子女的成人禮物,『波日季』相傳可以除妖斬魔,『什樣錦』寓意長壽康寧……」

不同品種的保安腰刀。新華社發 黃宇翎攝

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腰刀作為保安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發明創造的一項手工藝品,其鍛制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安腰刀花色品種多樣,雖以什樣錦、波日季等單刀為主,但也有像鴛鴦刀、子母刀等類型的雙刀。」馬尕主麻表示,不同於傳統刀具,一把保安腰刀的製作少則需要40多道工序,多則要經歷80多道工序。

家庭作坊式的加工製作是最常見的打刀模式。如今,保安人在延續這種方式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將家庭作坊打造成了專業的工作室。

馬尕主麻正在製作保安腰刀。新華社發 黃宇翎攝

馬尕主麻也在自家院內成立了保安腰刀工作室,在這裡珍藏著一把他和父親共同製作完成的黃河流水紋折花刀,這是他的「心尖寶貝」。「這把黃河流水紋的折花刀我們光刀坯就打了一個禮拜,燒了500多斤煤。」

折花刀是保安腰刀技藝的典型代表,因刀體剛柔相濟、刀面紋理奇特、刀刃堅硬鋒利備受「刀客」(打刀的人)青睞。

「折花刀的刀身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在加鋼工序中前後一共要加入40多片鋼片合併鍛打,再將刀坯置入火爐中加熱,等刀坯軟化擰成麻花狀後,反覆鍛打才能製作完成。」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如今鍛打、淬火、拋光等過程都可由機器完成,以前需要數月甚至一年製作一把保安腰刀,現在只需要幾天時間。但對於馬尕主麻來說,從前跟著父親手工打刀的經歷彌足珍貴,「這把黃河水波紋折花刀不僅是我兒時入門的記憶,更是時代發展的見證。」

馬尕主麻與父親共同製作完成的黃河流水紋折花刀。受訪者供圖

從維持生計到傳承技藝,馬尕主麻認為,保安腰刀的發展見證了保安族群眾生活的巨大改變。如今,掄錘打刀雖然不再是保安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但保安腰刀產業依舊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近幾年來,作為國家級傳承人的馬尕主麻已經招收50多名學徒,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辦扶貧車間,幫助貧困勞動力學會一技之長,實現穩定脫貧。「未來我們要著力打造特色非遺經濟,彰顯新時代工匠藝人的使命與擔當,讓保安腰刀惠及千家萬戶,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千錘百鍊的保安腰刀,體現著保安族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奔向小康的信心和決心。雖然是鋼與鐵的結合,但馬尕主麻認為,只要用心、用情,冰冷的刀面依舊能泛起層層漣漪、朵朵浪花。「千錘百鍊也能鍛打一把柔情似水的保安腰刀,保安腰刀還有很多面需要我們去挖掘、了解。」馬尕主麻說。

相關焦點

  • 保安族的腰刀
    保安族腰刀的製作,至今有130年的歷史,從設計、打坯成型到加鋼淬火,從刻花刺字、鑲嵌磨光到砸鉚,其工藝流程自成一體。作為保安族人民傳統的手工藝製品,長期以來,它是維繫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
    新華社甘肅積石山\青海循化9月13日電 題: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  甘肅和青海交界處,有一系列山峰綿延50公裡,傳說是女媧堆積石頭而成,人們稱之為「積石山」,這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誌性山脈。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日前 廣東衛視新聞頻道 《飛越廣東·全面小康》欄目 播出專題片 《非遺傳承人簡向東:一份專注,一輩子堅守》 介紹了湛江籍藝術家——今年71歲的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2020-12-19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可是個精細活兒」非遺傳承人現場搓藥丸,講述安宮牛黃丸的故事
    在服貿會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同仁堂展位上,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郭鳳華邊搓著藥丸,邊給觀眾講著安宮牛黃丸的故事。同仁堂展區,工作人員現場製作藥丸。 本報記者 武亦彬 攝小小一丸安宮牛黃丸的製作包含研配、合坨、打條、制丸、蘸蠟、打戳等許多工序。「打條」,即把合好的藥條左右粗細打均勻了,這可見功夫。
  • 賽吉:腰刀就是一條命!
    這就是保安族和保安腰刀。保安腰刀被選為2008年奧運會貴重禮品,贈送給了奧運會的尊貴客人。66歲的保安腰刀匠人賽吉,從12歲開始打腰刀,已經有54年。他知道什麼是「本真」。這篇自述語言生動,說事明白,說理透徹,足可以成為反映中華民族精神的經典橋段。——王育琨手記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非遺傳承人如何帶徒弟?紀錄片「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研究
    昨天(17日),「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三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選映」活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進行展映。
  • 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保安腰刀
    文/康橋保安腰刀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與戶撒刀、英吉沙刀並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1227年,成吉思汗東徵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最終遷徙到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城西北部、黃河南岸的大河家,定居於保安城,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 江陰這個非遺傳承人用「麵塑」刻畫戰「疫」故事
    麵塑在江陰利港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利港麵塑至今已經傳承了五代,2017年,盧飛浦獲評江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麵塑代表性傳承人,成了利港麵塑的第六代傳人。盧飛浦從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麵塑,從門外漢到技藝高超,經歷了千辛萬苦,從未放棄,解決麵塑材料不易保存等不足之處,把麵塑這個手藝活轉變成為一個民間藝術。
  •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解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
  • 王一博拜師非遺傳承人!《天天向上》學習茶百戲
    4月26日10時,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將播出天天兄弟踏青採茶體驗田園生活,聆聽採茶工人講述脫貧的故事。錢楓大張偉變甜嘴少年,比拼採茶大豐收;王一博拜師非遺傳承人學習茶百戲,一場精彩的田園之旅即刻開啟。
  • 廣州舉辦龍舟非遺文化展 非遺傳承人現場秀技藝
    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偉潮現場雕刻龍頭 程景偉 攝中新網廣州6月25日電 (記者 程景偉)25日,「紙尖上的端午」龍舟非遺文化展在廣州越秀公園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開幕,展出了一批以端午節為主題的通草畫以及龍舟龍頭、龍尾、船槳、鑼鼓、旌旗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和成指導修建地窨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和成指導 張店鎮修建地窨院 歷史因文化而傳承,民族以文化而振興。作為《窯洞營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傳承和宣傳此項建築技藝是科學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授徒、授業是傳承人張和成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他是晉南民俗文化、黃河農耕文化、新舊時代文化傳承的歷史代表講述人。 去年張和成參與的地窨院建設項目光張店一個鄉鎮就有3處,風口村新建靠崖院窯40多孔;溝渠頭村復修整理地窨院7座;南窯頭村租買破舊窯院復修8座等等。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通背拳傳承人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通背拳傳承人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遼寧日報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義文因病逝世
    2月25日,我市《老河口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義文因病逝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