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東環路一家24小時營業的健身房內,一批年輕人正在進行著有氧和無氧運動。儘管夜已深,但這裡仍然十分熱鬧。 記者 張健攝
本報記者 張黎麗 凌欣煒
眼下,夜經濟已成為蘇城街巷熱議的名詞,城市的夜,正變得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精彩,主打全時段、智能化、高性價比的24小時健身房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
2017年底,蘇州開出了首家24小時營業的健身房。當時,很多人疑惑,這種聽上去噱頭很足的健身房真的會有人光顧嗎?然而,短暫的嘗試過後,24小時健身房在蘇城站穩了腳跟,有一家自主健身品牌甚至已開出了十多家門店。這個數據令人驚嘆,原來有那麼多人在深夜健身。他們是怎麼想的?24小時不打烊的健身房與傳統的健身房到底有何不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深夜前往一探究竟。
深夜健身動起來
晚上11點 健身房還有10多人
晚上11點,結束一天的工作,張校沒有徑直回家,而是開車來到離家不遠的一家24小時健身房。「滴!」在完成臉部識別開鎖後,他進入到燈火通明的健身房。此時的健身房裡,還有10多人,器械、動感單車、跑步機……無論是力量區,還是有氧區等,都有鍛鍊的身影。
與傳統健身房相比,這家位於東環路的24小時健身房佔地面積不大,總面積不過兩三百平方米,沒有衛生間,設有一個淋浴間,但基本的健身器材都可以看到。館內,跑步機、橢圓機等有氧器械,啞鈴、史密斯深蹲等各類無氧器械一應俱全,還設有一個團操間。
張校告訴記者,他在蘇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銷售,經常加班到九十點。健身兩三年了,因為「工作時間的限制,只能晚上來。」深夜健身,已經成了張校日程上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他看來,鍛鍊讓自己保持著良好的思維和作息習慣,身體也更加健康。或許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但是把時間放長到三年、五年,就像讀書一樣,堅持鍛鍊的人和同齡人的差距就出來了。
價格低廉、時間自由、全程自助
改變了消費者對健身房的固有印象
創業者楊烽是蘇州一個自主健身品牌的創始人,提及24小時健身房與傳統健身房的不同之處,他說:「首先,我們是24小時不打烊,時間自由,很適合生活節奏快、鍛鍊時間有限的都市人前來運動。其次,整個流程都是自助的,線上繳費註冊辦卡,刷臉進門,需要健身指導可下載App進行查看。此外,由於24小時健身房的各個環節都是自助的,店面的運營成本較傳統健身房要低不少,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利消費者。」
楊烽告訴記者,24小時健身房的很多設計就是為了破除消費者對健身房的一些固有印象,比如,我們最長時間限度僅「可辦理年卡,這個規定是為了降低消費者辦卡的風險。我們也沒有給予教練業績壓力,消費者在進入健身房的同時也就開啟了『免打擾』模式。如果有需要,消費者可以進行線上預約教練,不會有被推銷的煩惱」。
除了滿足健身鍛鍊的需求外,24小時健身房還承擔著收納這座城市夜間情緒的作用。一家24小時健身房的教練高逸放回憶,在經營期間,他曾遇到過多位會員,是因為夜間情緒不佳而選擇來健身房用運動的方式發洩的。無論是何種原因,他能明顯感受到現在選擇在深夜時段來健身的人越來越多了,「九點之後,通常有二十人左右,甚至在凌晨的三四點,也有前來鍛鍊的顧客」。
健身模式層出不窮
提升用戶體驗是長久之計
近年來,健身工作室、共享健身倉等新型健身模式層出不窮,傳統健身房經營壓力越來越大,關店、倒閉等字眼頻繁出現,除了讓消費者多了一份擔憂,也給從業者敲響了警鐘。作為經營者,楊烽也感慨,雖然24小時智能健身房打破時間限制,吸引了一些潛在客戶,不過從長期來看,更重要的還是需要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用戶留存率。
「目前,我們每家門店除了有基本訓練器械外,還配備有免費操房,會定期安排瑜伽、普拉提等免費課程,會員可自主選擇是自行鍛鍊還是上操課,所有的選擇權都交給會員。」楊烽說,這幾天,教練們正在拍攝館內每個器械的教學指導視頻。未來,消費者通過掃描器械上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器械的具體使用方式、鍛鍊效果等。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健身體驗也是楊烽的主打方向。
楊烽所經營的24小時健身房已開設有十多家門店,目前還在不斷選址。他告訴記者:我們「希望把24小時健身房做成便利式的健身房,讓市民能在家門口享受低價健身,唯有時間、空間的相對自由,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激發消費潛力。」來源:蘇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