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薊(今北京城西南)。文安地屬幽州燕國。戰國時代,韓、趙、魏分晉自立為諸侯國後,文安地屬趙國。
秦並六國統一華夏,把全國分成36郡,文安地屬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文安縣,當時的縣治在今大柳河東側(遺蹟已堙沒)。屬渤海郡(在浮陽,今河北滄縣東南)。明代郭子章所撰《郡縣釋名》載:(文安縣)「以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裡。」 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大業七年(611)煬帝徵高麗經此,以其地處三河合流之處,詔令割文安、平舒二縣置豐利縣。縣治設在今文安縣城,屬河間郡(今文安縣城戰
國時已形成村落,名為「太陽」)
文明,於一座城而言,既是最好的標籤,也是最美的底色。
2017年以全省建制縣排名第一的成績成功躋身河北省首批文明縣城;在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周期中,兩度蟬聯全省建制縣綜合排名第一;2020年又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與文明同行,文安始終步履鏗鏘,並鑄就了「勇於爭先、眾志成城、甘於奉獻、敢打必勝」的「文安精神」。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環境衛生乾淨整潔,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市民素質明顯提高,鄰裡之間友好互助……如今,在文安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文明城市的強勁脈動。
「最足的準備」——眾志成城譜寫文明華章
「我們要做好『最足的準備』,拿出『最佳的狀態』,樹立『最高的標準』,堅持『最嚴的要求』,實現首年參評、首戰即勝的工作目標,成功摘取『全國文明城市』桂冠。」2020年初,文安縣委書記陳玉亮在創城動員會上,號召全縣上下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深入推進創城各項工作,彰顯新時代文安人的決心、擔當和作為。
因為目標明確,所以力量凝聚。全縣形成了一個從上到下、無縫覆蓋的創建體系,督導調度、綜合協調、解決問題、風險管控等一系列常態化、長效化的管理措施,推動著體制創新、管理升級。
為了推動創城工作走向深入,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帥,把會議室搬進生活小區、便民市場、鄉鎮村街等地,現場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小到一個胡同,大到一個社區,逐點位篩查,摁著葫蘆摳籽。其中,有一個鄉鎮由於工作拖沓,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星期內就去了五次,直至問題全部解決。
為了有效推進各項任務落實,文安縣建立「紅黃牌」掛牌和「日調度、日通報、日反饋、日整改」制度。對於掛紅牌的待辦事項,掛牌當天由縣委主要領導召開督辦會,當天推進解決;對於掛黃牌的待辦事項,掛牌當天由縣創城指揮部分管部長召開督辦會,當天推進解決,並在督辦會上,公開曝光、點名批評。
壓力層層傳導,責任層層落實。文安形成了「時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創建保障體系,切實做到了創建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使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保持了旺盛活力和持久動力。
「最高的標準」——以人為本奏響為民樂章
菜市場乾淨整潔,「菜籃子」拎得更舒心;背街小巷亮化提升,出行更便利;老舊小區換新顏,生活更幸福……「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建理念,把『群眾需求』作為『文明標尺』,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安縣縣長任華山說。
坑窪、狹窄、秩序混亂、衛生環境差是不少人對背街小巷的固有印象。「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以前路很不好走,特別是下雨天還積水。現在好了,小道通大道,一樣平坦,去哪兒都方便。」家住康樂路附近的居民王阿姨高興地說,如今的小巷潔淨、美觀、有序,路面平整了,停車規範了,環境也變美了。
背街小巷改造是文安縣深入實施民生實事的縮影。在創建文明城市中,該縣以民為本,相繼推動實施了城區雨汙分流、縣文化藝術中心建設、66條背街小巷及183個老舊小區改造、長途汽車站改造、新建3個便民市場、新建6個公共停車場、施劃機動車位21200多個、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提升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解決群眾各類難題11200多件。
文明滋養城市,創建惠及民生。文安人民在創城中感受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享受著創城帶來的成果,收穫著滿滿的幸福。
「最佳的狀態」——擔當奉獻開啟嶄新篇章
「關注創城、參與創城是每個文安人都關心的大事兒,我們也在享受著創城給文安帶來的成果。」文安居民張奧帶著兒子到所在社區參加志願服務活動,言傳身教鼓勵孩子成為一名志願者。
從一個人到一座城,志願服務在文安已蔚然成風。目前,文安已擁有實名註冊志願者10.1萬名,優秀志願服務品牌12個,各級各類志願服務隊伍3000多支,全縣誌願服務無處不在。
身邊好人,德耀文安。中國「仁義孝子」王百根、中國公益達人欒長寶……在這片熱土上,道德模範、時代楷模、身邊好人層出不窮。目前文安擁有縣級以上道德模範62人,各類好人156人。
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後,文安道德模範和好人「衝鋒」在前,用血肉之軀抗擊病毒,守護群眾。僅今年上半年,就有6名文安人被評為「河北好人」,盧巖偉當選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好人已經成為了文安「最耀眼」的明星。
「最嚴的要求」——敢打必勝收穫文明勳章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一次大考,比拼的是勇氣,考驗的是擔當。
在城市綜合實力競爭的舞臺上,文安堅持創新為魂、精耕為要,用拼的勇氣、搏的魄力、闖的膽識、韌的執著收穫了最值得欣慰的碩果。
開拓創新——在全省率先設計推出蘊含文安歷史文化元素和創城精神的創城吉祥物「文文」「安安」,並衍生設計出愛黨愛國、志願服務、文明旅遊等11個系列自創公益廣告和4個公益動畫宣傳片。
文明示範——把城區內交通秩序差、環境衛生差、經營秩序差的三條主次幹道作為重點,打造垃圾不亂丟、車輛不亂停、行人不亂走、商戶不亂擺的精品示範街,並以點帶面全面鋪開。
疏堵結合——建立巡查收集、分類匯總、依法處置、宣傳曝光的小廣告綜合治理格局,疏堵結合小廣告得到有效治理。
結對共建——組織全縣120個縣直機關單位與全縣214個社區(小區)結成幫扶對子,構建起全面覆蓋、各方參與、上下聯動、組團包幹的常態化創建管理模式,解決好小區環境髒亂、佔綠毀綠、「四防」設施缺失等創建問題。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起點上,文安人砥礪奮進、闊步前行,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定將能把「全國文明城市」的牌子擦得更亮,讓這座城市綻放更加燦爛輝煌的文明之光。
來源:廊坊日報
建都薊(今北京城西南)。文安地屬幽州燕國。戰國時代,韓、趙、魏分晉自立為諸侯國後,文安地屬趙國。
秦並六國統一華夏,把全國分成36郡,文安地屬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文安縣,當時的縣治在今大柳河東側(遺蹟已堙沒)。屬渤海郡(在浮陽,今河北滄縣東南)。明代郭子章所撰《郡縣釋名》載:(文安縣)「以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裡。」 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大業七年(611)煬帝徵高麗經此,以其地處三河合流之處,詔令割文安、平舒二縣置豐利縣。縣治設在今文安縣城,屬河間郡(今文安縣城戰國時已形成村落,名為「太陽」)。
唐貞觀元年(627),以豐利、文安兩縣相近,遂省豐利入文安,縣治由柳河東側遷至原豐利縣城。此即文安縣城之始。從唐朝初期至中華民國時期,雖朝代更替,州、郡有別,文安縣治駐地始終未變。
民國元年(1912),文安縣屬直隸省順天府。民國三年,撤消順天府,置津海道,文安縣屬直隸省津海道(治所在今天津市)。民國十七年(1928),直隸省改稱河北省,文安縣屬河北省津海道。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5月文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往期精彩回顧,點擊查看消息原文:
【首次曝光】文安消失的記憶,千裡堤堤埨(lun)四十八村詳考
【最新消息】文安365攜手文安演藝文化名人李水生老師走進中央電視臺【文安歷史名人】誇大口的速算大師劉法禮
【文安歷史名人】誇大口的速算大師劉法禮之二
白洋澱國畫長卷 領略北方水鄉情
大清河這鄉鎮必火!被定位為「生態旅遊康養示範區」
【創城,有你有我】@所有人,文安縣盧巖偉入選中國好人榜,為他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