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為何10天幹以「甲」為首,12地支以「子」開頭?
中國的傳統《易經》文化,博大精深,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離不開12天幹和地支的循環搭配。
這些天幹和地支是怎麼來的?
宋朝易學大師徐子平,編寫的古籍《淵海子平》一書中談到,這與上古時期的聖賢智慧有關。
「蓋聞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日月星辰未生,陰陽寒暑未分也。在上則無雨露,無風去,無霜雪,無雷霆,不過杳合而冥冥。在下則無草木、無山川,無禽獸,無人民,不過昧昧而昏作。是時一氣盤中結,於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極生土。」
上述文言中談到,在此天地混沌如胚胎狀的生命一樣,自然萬物一切還處於蒙昧狀態。太易指的是一片虛無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水,故水數為「1";太初指的有氣無體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火,故火數為「2」;太始指的是有形無質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木」,故木數為「3」;太素指的是有質無體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金,故金數為「4」;太極指的是形體兼具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土」,故土數為「5」。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分出陰陽二氣,陽氣輕清上天,陰氣重濁為地。陰陽相承,是生「兩儀」,化成天地萬物,隨後聖賢愚昧兩分,遂有君臣父子之分,禮樂衣冠之制。
上古時期,自從聖賢出現後,人們從和睦安寧、無憂無慮、平等自在的原始生活,進化到了尊卑、貧富有別的時代,也開始為了名利而爭鬥不斷。
四大名著《西遊記》裡,如來佛祖在向孫悟空談到金翅大鵬雕的來歷時,曾稱:自那混沌初分,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生之時,最惡,能吃人,四五十裡路,把人一口吸之……
神話故事裡,有拯救蒼生的正神福神,也有危害三界的妖魔鬼怪,奸佞四處橫行。
軒轅黃帝為了解蒼生之苦,與蚩尤大戰涿鹿,即使流血百裡,也不能取勝。於是黃帝向上天齋戒築壇祭祀,方丘禮地。於是上天降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幹,同時降下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地支。
黃帝受天地感興啟發,將天幹布象於天形,將地支布象於地形。因此,天幹,又稱為「天」的形態,地支又稱為「地」的形態。天幹地支融合一在起,用來治理天下。
當時,擔任史官的大撓氏,將幹支組合搭配,確定了幹支的陰陽和五行。
那麼,古人為何將10天幹以「甲」為首,12地支又以「子」開頭呢?每個幹支各代表了什麼,所包含有哪些寓意?今天,「源易緣」就總結傳統文化知識來談談這些話題。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