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釀美酒迎風醉,瓊漿玉液透瓶香。
酒,自古以來,在時間長河中浸潤著人類社會,逢年過節、男婚女嫁、宴親迎客、賀喜澆愁,一概離不開酒。
把眼光投向貴州,黔酒以樸實的文化底蘊、獨特的釀造技術和甘美醇厚的韻味,穿越千年。酒,是文化、是圖騰、是歷史符印、是一張厚重而亮麗的「名片」!
來來來,九月九,金風玉露相逢,第八屆酒博會暨2018貴洽會上,貴州人請你飲酒。
來客先痛飲一杯,把酒看美圖,且再聽聽這片土地上,是如何創造出璀璨的酒文化,和那些久遠的「黔人善釀」典故傳奇。
商周
追溯黔酒歷史
貴州釀酒起於何時?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早在商周時期,貴州先民已經實實在在地掌握了釀酒的技術,並有了濃厚的飲酒的習俗。
1994年,貴州省考古研究所在仁懷市東門河雲仙洞商周洞穴居室遺址中,發掘出土了一批陶製專用酒具,其中除大口樽、酒杯外,還出土了類似於酒瓶的盛酒器。這是貴州考古發掘獲得的最早專用酒具。
據甲骨文記載,在商朝,釀製的酒至少有3種,即酒、醴、鬯。酒類似後來人們釀製的黃酒;醴是稻穀加少量的酒麴,經短期發酵釀成的甜酒;鬯是用黑黍加香草鬱金香釀製的香酒,是殷人在舉行祭祀時的專用酒。
21世紀的今天,酒博會現場,可品嘗美酒千千萬,然而遙想當年,就在你我腳下的這片多彩大地上,先民用精美酒器對月邀約,書寫了令人陶醉的黔酒文化第一筆。
漢朝
枸醬甘美之
到秦漢時期,貴州釀酒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西漢初期產自今赤水河畔古鰼國境地的「枸醬」酒已聲名遠播。
司馬遷所著《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使唐蒙在南越(今廣東)吃到枸醬,回到長安問蜀賈人,蜀賈人說:「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這是歷史文獻對貴州酒最早的明確記載。
唐蒙回到長安後,取枸醬獻於漢武帝,漢武帝以「甘美之」來讚嘆,視為珍奇。
能令漢武帝「轉身」的枸醬酒究竟什麼來頭?
小編查詢資料,這酒是由構樹果實聚花果釀造而成,2000多年了,現在還有賣,也許在酒博會現場你能與它不期「邂逅」。
清乾隆
鹽運河造就美酒河
當初遠在南越的使臣能喝到枸醬甜酒全託航運的福。
這條河,就是赤水河。
赤水河是明王朝為了「川鹽入黔」而開闢的航道。而後,清王朝進一步加大鹽岸建設,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總督張廣泗奏請朝廷增撥仁岸鹽引,使茅臺承擔了川鹽入黔總量30%的轉運重任。伴隨著物品的集散和交流,南來北往的客商、腳夫、船工聚集茅臺,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刺激了釀酒業的發達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此地一掃昔日小漁村僻靜風貌,呈現一派「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喧鬧景象,很快成為黔北的商業重鎮。
清道光
文人墨客留墨寶
道光年間的貴州茅臺鎮,「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
在這個小酒鎮,每每端午過後,鎮上百姓便將小麥碾碎,製成酒麴。等到仲秋重陽節,便用河水洗淨糯高粱,上甑蒸煮,方才開始釀酒。
釀好的白酒沿赤水河往南,醉倒了珠江水系旁的城池,也醉倒了一眾文人墨客。
如張國華,這位清代中葉在貴州頗有名氣的學者,道光六年途徑茅臺時寫下詩句「於今好酒在茅臺,滇黔川湖客到來」,真實展現了茅臺成為「酒鎮」的熱鬧繁華一幕。
而被譽為西南大儒的貴州遵義文人鄭珍,於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留下五律《茅臺村》,其中「酒冠黔人國」生動刻畫了酒的突出地位。
誠然,在清代詩人眼中,這都反映了清代茅臺釀酒業的興盛。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茅臺鎮已然演繹成現代中國第一酒鎮,貴州也成為世人眼中的白酒大省。古法釀造良好的品質優勢,正是黔酒闖市場的「金字招牌」。
現代
貴州美酒 一舉成名
腳步繼續前行。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在美國舊金山揭幕。
榮和酒坊及成義燒坊均有產品送展,彼時一概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遠涉重洋,同其他中國珍品一同參會,這是中國商品第一次組團亮相世界大舞臺。
當時深褐色陶罐盛裝的茅臺酒,不為評委們所重視。中國代表急中生智,將一瓶茅臺酒擲於地下,瞬間酒香四溢,評委被這獨特的醇香徵服,茅臺酒勇奪金質獎章。由此,關於世博會,在中國流傳下了 「智擲酒瓶振國威」的經典佳話。
繼巴拿馬獲獎並享有盛譽後,茅臺又在1916年美國南加州聖地戈召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獲得金獎並被評為「世界名酒」,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酒。
這是茅台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坐標,開啟了一段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百年徵程。
百歲千秋。而今再度回首,貴州茅臺聲譽響徹中外,在榮獲巴拿馬金獎一百周年之際,舊金山將每年11月12日定為「茅臺日」。
這,是對黔酒的認可,更是致敬。
撰文策劃:劉丹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