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許多個寺廟,都供奉朱公,有的叫朱公太尉,有的叫朱太尉,有的叫朱公御史等。
但大多數寺廟主持或者長住師傅都不知道朱公是誰?只有解公廟的重修石碑上有明確記載:朱公,名泚。任太尉,唐代北京昌平人氏。五月二十八日生。
但據考註:朱泚(742~784) 中國唐代德宗時叛將。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人。初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懷仙部將。朱希彩取代李懷仙后,朱泚又得朱希彩的信任。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希彩為部下所殺,眾推朱泚為留後,朝廷即授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九年,他入朝以示恭順。十一年,朱泚加同平章事,出屯奉天(今陝西乾縣)。
十二年,代李抱玉隴右(今青海樂都)節度使。德宗建中元年(780),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將劉文喜叛,唐以朱泚兼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討平之,以功加太尉。
建中三年,其弟朱滔謀反,朱泚因此被軟禁在京城。時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叛變,攻襄城(今屬河南)。
四年十月,涇原軍譁變。德宗倉皇逃往奉天,叛軍迎朱泚為主,史稱涇卒之變。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次年正月,又改國號為漢,改元天皇。朱泚親率軍隊圍攻奉天,未下,而唐將領李懷光、李晟等救援朝廷的軍隊已逼長安 ,朱泚被迫解圍,退守長安。
不久,李懷光亦叛,與朱泚聯兵,亂事擴大,德宗復奔梁州(今陝西漢中)。直至興元元年(784)五月,李晟等軍才攻克長安,朱泚逃往寧州彭原縣(今甘肅慶陽西南),六月,為部將梁廷芬等所殺。
此朱公是一位叛賊,多處立廟供奉,我想這是歷史上的錯誤造成的,是民間崇拜出錯的結果。
聽好了,朱公廟裡供奉的朱公是神醫朱丹溪,不是叛將朱泚
那朱公廟裡供奉的朱公,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在2015年做江西省鉛山縣萬裡茶道文化遺產調查時,在鉛山縣已經發現並弄清了朱公廟的來由。
在清代鉛山縣河口鎮有四處朱公廟:一在南關外南門坑,一在北關暇樂園北極殿,一在西關外花轎弄,一在縣西雙門石。
但鉛山最熱鬧的朱公廟廟會卻不在河口鎮,而是在汪二鎮。汪二鎮的朱公廟位於汪二村孫家畈,是為紀念和祭祀名醫朱丹溪而建,
該廟坐西朝東,保存狀況一般,佔地約20廟,分五進六部分:鼓樓、戲臺、走馬樓、朱公殿、觀音堂、孔子殿。是一座是一座以供奉朱公為主又集儒、道、佛三教文化於一體的建築群。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到二十,是汪二鎮一年一度的朱公廟廟會,為期五天。據文史資料介紹,汪二廟會從明嘉靖年間開始,鼎盛於明末清初,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即使在「文革」期間,也未中斷,不過那時稱「物資交流會」。
廟會期間,來自各地的商販帶著自己的商品前來交易,汪二街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呈現出繁華熱鬧的景象,各式各樣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交易十分火爆。每年的汪二廟會,當地人都會請來戲班子為廟會助興。
原來朱公廟裡的朱公應該是元代一代名醫朱丹溪,字彥修,名震亨,因家鄉有條美麗的小溪叫丹溪,死後,人們尊稱他為丹溪翁。
由於他醫術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藥就見效,故人們又稱他為「朱一帖」、「朱半仙」。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生於元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於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
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鉛山人叫為朱公公。朱丹溪,名震享,字彥修,元代醫學家,浙江義烏人。1281年生,1358年辭世。
朱丹溪早年學醫,師從許謙學「理學」,後又拜師杭州名醫羅知悌學醫,還學兼李東垣、張子和兩位醫學大家的學問。
他「好讀書史、善知天文、地理、術藝」,非常博學。朱丹溪有著作《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等傳世。
《大國醫之朱丹溪》一文,全面介紹了元朝民間大醫朱丹溪一生孜孜不倦苦學醫術;真心拜師勇於實踐;情志療法為民治病的事跡,感人至深。
700年前的朱丹溪就告訴我們,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正心、收心、養心。
所謂正心,就是要用倫理道德來校正我們的行為;
所謂收心,就是我們一旦發現自己的某種欲望特別強烈,就要及時克制收斂;
所謂養心,就是要經常讀好書,做好事,平性情,陶冶情操。
1358年的夏天朱丹溪遠行行醫回到家鄉,身感非常疲倦,躺在床上睡了三天,醒來後,他把家人叫到床前,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句話:「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說完,他端坐在椅子上,流然長逝。
一代國之大醫朱丹溪駕鶴西去,臨終仍告誡人們:醫學奧妙無窮,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啊!
當年朱丹溪在浙江,江西等地行醫時。有一年,鉛山縣的汪二等地忽發瘟疫,肆虐無忌,人傳人,村傳村。被傳染上後,短者七八日,長者十來天就不治身亡了。
有些地方出現了絕戶滅村現象,到處人心惶惶,紛紛外逃避癌。正在玉山行醫的朱丹溪得知鉛山發生瘟疫後,即刻啟程趕赴鉛山。
首先來到信江邊的傍羅村為群眾治病。由於朱丹溪的醫術高明,深入病患者家裡,詳細望聞問切,很快就確定了病因,他一面精心施診,安撫鄉民。一
面傳授提藥煎湯服用預防。不幾日就控制住疾病在傍羅村的傳播蔓延。
患者病情日見日好,很快就恢復了健康。接著朱丹溪又馬不停蹄的趕往發病嚴重的福惠、汪二等地目夜奔波診治病人。
他不顧個人被傳染的安危,進村入戶,檢查診治,熬湯服藥,很快檢制了癌疫疾病在鉛山縣的擴散傳播,讓老百姓又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安生活。
為感謝朱丹溪的救命之恩和高超的醫學醫德,福惠、汪二,傍羅等地鄉民先後為他建起了生廟。仿照神醫朱丹溪的形象,請人塑制了他的金身,籌資興建規模宏大的廟宇,把他的塗金塑像供奉在廟內,供群眾祭拜。
廟堂長年燈火通明香菸,在朱丹溪的生日、逝世忌日以及民間節日均有大批群
眾前來祭祀,企求保佑,去病得健康、消災保平安、康熙獲長壽。
人們對朱丹溪的稱呼,也改成了「朱公公」或「朱老爺」。鉛山農村三地的「朱公廟」直至今日七百年來未曾斷過香火,是全國惟一的建有祭祀國之大醫朱丹溪廟堂的地方。
(綜合楊必正《撇捺人生》、標新立異者《聽好了,朱公廟裡供奉的朱公是神醫朱丹溪,不是叛將朱泚》,鉛山視界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