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從夏朝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謂炎黃子孫,本身就是炎帝和黃帝兩大族氏的結合,中華民族的融合包容性,不是其他國家民族可比的。
後來,中華民族有幸出了一個秦始皇,一統天下而制六合,焚書坑儒,對復闢分裂勢力進行了有力的打擊。後來,孔儒雖經改頭換面,借殼重生,但只敢提家天下,再不敢提復闢周禮(分封諸侯國),中華文明向著融合包容方向發展。
中國文明為什麼不容易被毀滅?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中國幾千年來,也和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不斷遭受異族文明摧毀;但是中國屹立不倒,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沒有間斷過,這要歸功於漢字了,這方面秦始皇是有貢獻的,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不僅統一了貨幣,錢糧單位、還統一了文字,這讓中華文明很好的傳承下來了。
而且最不可思議的這些佔領中原的古代外族,在佔領一段時間後反而會被中華文化給同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份子而繼續傳場;這是因為,華夏文化的影響巨大,外族都被漢化,這是不同於其他三個古國,所以中華文化能延續的原因之一。
例如:兩晉後的五胡亂華時代,那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我們的漢文化照樣流傳下來,隨後建立的惰朝又重新加強了文化的統治。
元朝統治中國近百年,雖說元朝統治者——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他們面對人口眾多的漢族民眾和先進的中國文明,不得不讓兩種語言文字並存,並且蒙古族語言文字大有被漢語言文字所取代的趨勢。比如,元朝編修了《宋史》、《遼史》、《金史》,但他們不用蒙語言文字寫而用漢語言文字寫,就是一證。
滿族統治中國近300年,但他們面對先進的漢語言文字而沒有把自己的語言文字強加給漢族人民。最後卻是自己的語言文字被漢語言文字所取代。而且滿族統治者對中國文明、文化非常傾心、崇拜。比如康熙皇帝欽定編修了漢文字《康熙字典》;乾隆皇帝欽定編修了《四庫全書》,他還用漢語作詩4萬多首。
所有這些,都說明漢語言文字具有強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因為有漢語言文字作為根基、作為載體,中華文明才能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文明除了以文字記載的傳承外,它最重要的傳承方式是自覺不自覺的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它決不會被非自然的外力所毀滅。
中國上下5000年所創造的文明,它在長久的內憂外患動亂中、卻仍然能傳承下來,這足以見證一個民族的文明、其生命力是多麼的頑強。
結論:文字、血脈的開放性、大一統的信仰三個關鍵因素保證了中華文明獨立於其他文明而後能延續至今,並且依然持續的演進著。這是作為炎黃子孫一份子的我們,可以仰望和慎重追遠的活生生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