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圍棋沒落的原因,看看以往日本棋界推崇的是什麼就知道了?

2021-02-17 烏鷺傳

引子

富士通杯決戰:孔傑決定放李世石大龍一條生路,不料他實戰妥協的舉措卻得到了研究室諸多日本棋手的首肯,他們認為通過白棋仍居於優勢地位,這是高級的戰術操控。日本圍棋對轉換等體現大局觀的招法極為熱衷 ,由此可見一斑。但是通過網絡看直播的棋迷沒有看到屠龍的刺激場景,不免大失所望。

以前圍棋界有個說法,世界圍棋其實就是東亞三強,中國,韓國,日本,號稱「三國演弈」。

但是日本圍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沒落了,沒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通過棋譜看看日本棋界推崇的是什麼也許就清楚了。

1926年9月27日,日本棋院與棋正社對抗賽第一局正式開始,由棋院的秀哉名人和棋正社的雁金七段首先登場。比賽由日本《讀者新聞》主辦,規定為雁金受先,每方時限16小時,超時判負。

這局棋一直下到10月18日方告結束,歷時三周時間,其間共打掛6次。

當時吸引了無數的棋迷,他們每天望眼欲穿地等候,買份報紙雜誌看一看分期登載的棋譜,《讀者新聞》的發行量一下子猛增了三倍。

這場對局出現了令人窒息的複雜對殺局場面,在日本棋史上,本局被譽為「殺棋的名局」。

秀哉

雁金執黑,現在黑棋有A,B兩條路可選。

實戰圖一:黑1虎起,是導致局面極度複雜化的強手。眼見黑棋是不活的,但外圍白棋有漏洞,雁金準一認為自己可以通過衝擊白棋的薄弱環節一舉擊潰對手。

黑棋下邊已無法做活,但白棋外圍斷點不少,也給人岌岌可危之感。但這已是雙方騎虎難下的複雜局面,只要計算稍有誤差,就可能導致全線崩潰。

參考圖一:經過研究發現,實際上黑1接,是可以活棋的,黑棋硬吃的話就無理了。

若干年後日本圍棋大家吳清源,木谷實重新研究此局,這是他們擺出的參考圖,原來日本棋界推崇的是平和下的各部就班。

參考圖二:而花了真金白銀買報紙觀棋的棋迷們熱衷的是看殺棋的刺激場面。你看白棋圓圈子和黑棋三角子堆砌在一起,多麼火爆的場景與畫面啊。

孔傑對李世石

再看一個著名的場景,2010年的7月,日本東京的海風吹著,第23屆富士通杯的決賽在緊張進行著,進入決賽的一位是28歲的孔傑,一位是27歲的李世石,兩個人很快就進行到了下圖的局面,

基本圖局面:孔傑執白,李世石執黑,現在輪黑走,他們都凝視著著黑棋下面奄奄一息的大龍,

實戰圖二:孔傑考慮了10分鐘,決定在6位打吃,這幾乎是必然的一手,

李世石通過託扳,造出一劫,然後就活棋了,孔傑決定12,14吃住一子,厚實地轉換。

但通過網絡看直播的棋迷沒有看到屠龍的刺激場景,大失所望。

但是孔傑實戰妥協的舉措卻得到了研究室諸多日本棋手的首肯,他們認為通過白棋仍居於優勢地位,這是高級的戰術操控。日本圍棋向來崇尚本格,習慣波瀾不驚順勢而為,對轉換等體現大局觀的招法極為熱衷 ,由此可見一斑。

我估計像中國場均一條龍時越那樣第19手就開始拔刀屠龍,那樣的對局,日本人幾乎想都不會想。

參考圖三:孔傑擔憂的是如果硬殺,白棋勢必要經受黑棋之衝擊,他擔心有疏漏,還是拉長戰線,保持以後A位攻擊對方的主動態勢比較好。

參考圖四:其實孔傑還有吃下黑棋六子的轉換選擇,這也是白棋優勢。

孔傑

日本人經常說,棋譜是要留給後人看的,不要把棋譜弄髒了。

於是就有了日本人贏棋認輸,在優勢局面下認輸。圖的居然是一個體面。

於是就有了第六屆中日圍棋擂臺賽擂主決戰時,聶衛平要殺突入自己大空的加藤正夫的龍,結果殺棋失敗,聶衛平拒絕認輸,準備攪局,日本人居然認為聶衛平有失風度。

中國棋手唐韋星有一個外號叫:棋壇不好攪。這怎麼聽也是一種讚譽的稱呼。

這種例子太多了。現在圍棋進入了AI時代,日本的年輕一代也開始摒棄了先前的本格派作風,開始強硬,激烈起來。真希望圍棋重回「三國演弈」的局面。

相關焦點

  • 日本棋院做出改變,抵抗圍棋「老齡化」
    1827~1828年,本因坊丈和寫的圍棋指南書「國技觀光」中,也將國技一詞寫進了書中,日本棋院在1946年發布的聲明中,也將圍棋比做「國技圍棋」。棋院監事的橋本雄二郎九段表示:「國技將會成為圍棋的代名詞,希望能藉此讓更多的人知道圍棋」。
  • 韓國媒體熱評,日本圍棋為什麼會沒落?
    原題:【コラム】日本の囲碁はなぜ沒落したのか作者:樸治文摘自:中央日報日語版翻譯和整理:找藉口安靜 這篇很有意思人類的名人棋手在剛看到此番場景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反應。在日本圍棋的黃金期有一位叫大竹英雄的棋手。大竹英雄曾經是木谷道場的老大哥,在道場裡還培養出了武宮正樹,趙治勳等多位頂尖棋手,給日本圍棋奠定了基礎。其中大竹英雄的「美學」二字是他的代名詞。「即便輸了棋,也不下難看的棋」,這就是大竹英雄的圍棋哲學。
  • 對局延期,充滿未知的日本棋界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因,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日本政府發布了緊急事態宣言之後,日本棋院宣布對所有比賽採取了延期。而日本將棋聯盟也宣布對需要長距離移動的對局採取了延期。原本安排在宣言解除之後恢復對局,但是目前大家無法推測今後會發生什麼。在面向棋迷的服務也一一休息的當下,很多棋手卻開始了全新的玩法。日本棋院從3月2日開始,停止對東京、大阪和名古屋分部的棋迷的服務。
  • 日本圍棋的吃瓜群眾能不能變多?和將棋界的差距又在哪裡?
    摘自:Yahoo Nwes作者:古作登翻譯:找藉口安靜 還是吃瓜群眾舒服將棋界藤井聰太七段的優異表現以及獲得國民榮譽獎的羽生善治竜王,將棋界的新聞仿佛每天都會被報導著早些年就和將棋界相提並論的圍棋界,最近明顯被潑了冷水。根據「娛樂白皮書2017」上的數據,日本的圍棋人口僅200萬人,相較於將棋的530萬人,可以說是比較遺憾的結果。以觀戰為主的圍棋,棋迷數量並不多筆者從25年前就擔任了圍棋和將棋的媒體人,發現圍棋棋迷的年齡層比將棋要高,他們喜歡在圍棋會所進行對局或者接受指導棋。
  • 藤澤裡菜能否一統日本女子棋界?
    1月17日,第22屆docomo杯日本女流棋聖戰三番棋決賽的首局即將在日本神奈川縣平塚市舉行。藤澤裡菜將向現任女流棋聖上野愛咲美(中文名也可以翻譯成上野愛笑美)發起挑戰。平塚市是與圍棋因緣頗深之地,已故圍棋大師木谷實九段創建的木谷實道場就在這裡。每年在這裡都會舉辦平塚市圍棋千人大會,每每邀請木谷實大師的弟子前來參加。
  • 為什麼日本圍棋會日漸衰落?
    說起圍棋,如果說中國是圍棋的發源之地,那麼日本足以稱之為圍棋的發展之所。 在日本民間曾流行一種說法:最早的圍棋是由古代日本著名學者:吉備真備(694-775)在大唐留學二十年後,於公元735年帶回日本的。不過此說法尚有爭議。
  • 中國圍棋超越日本了嗎?
    當今世界的圍棋格局,大體上是中日韓三國鼎立的態勢。但是近些年三足之一的日本卻顯得有些跛勢。從競技的角度看,今天日本棋手在世界大賽的戰績,的確無法讓人恭維,冠軍對日本棋手而言,似乎已經是一種奢望了。這對於曾經代表世界圍棋最高水平的日本圍棋,日本名人即是世界名人的日本圍棋而言,無疑是落後於中韓兩國了。
  • 從圍棋國手流失日本,看兩位名人的功與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圍棋界霍然出現了一位領軍人物——聶衛平。從1976年開始,直到1988年被中國圍棋界評為「棋聖」,十多年的時間中,中國和日本兩國圍棋界被「聶旋風」刮的天翻地覆。毫不誇張地說,聶衛平為中國圍棋趕超日本做出了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他成就了一個圍棋時代!
  • 木谷實丨日本圍棋教父和他的木谷道場
    木谷實(1909年1月25日-1975年12月19日),傑出的日本圍棋手。
  • 日本圍棋教父木谷實和他的木谷道場
    門下俊才數十人,計入再傳弟子,總段位竟然超過五百段,木谷道場不能不說是圍棋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蹟。木谷和他的弟子們與昭和圍棋界相始終,在日本圍棋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當然,無論什麼領域,越早開始越有利這一點幾乎都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是從很小的年齡就開始努力,我們就難以讓天分獲得充分的發展。在這一點上,圍棋與音樂和數學是最為相近的。其實,音樂和數學與圍棋的相通之處恐怕還不止於此。高段棋士在對弈中,每個人不也是都有著自己的「旋律」嗎?
  • 日本棋聞|感受到日本圍棋危機感的虎丸
    棋手們或多或少已經感受到了,圍棋界低迷人氣的危機感。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圍棋人口有1000多萬人,但是現在據調查已經驟減至200萬人。但是隔壁將棋界,史上最年輕的二冠棋手藤井聰太二冠,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圍棋界的芝野虎丸名人今年雖然成為了最年輕的三冠,但是兩者的待遇已然是拉開了相當大的差距。
  • 日本棋聞 | 感受到日本圍棋危機感的虎丸
    棋手們或多或少已經感受到了,圍棋界低迷人氣的危機感。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圍棋人口有1000多萬人,但是現在據調查已經驟減至200萬人。但是隔壁將棋界,史上最年輕的二冠棋手藤井聰太二冠,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 日本圍棋故事——金枕之爭
    日本之有圍棋,溯源甚遠。一般傳說認為是後來官至右大臣的吉備真備從我國傳過去的。但試查日本歷史:吉備真備在二十四歲時和阿部仲英留唐,二十年後單獨返國,時在日本聖武天皇天平七年(公元 735年),而據日本各種文獻所載,在吉備出國留唐前二十年圍棋已經流行,其弈風之盛,甚至使天皇下詔「弈棋與賭博同禁」。憑此一點,便可知吉備真備縱使對日本圍棋有功,也決非把圍棋傳到日本去的第一人。
  • 曾經盛極一時的圍棋在日本為何沒落?這五點原因我們也需要警惕
    看著日漸衰敗的氛圍和不斷減少的愛好者數量,久不作為的日本棋院終於有動作了。借著東京奧運的春風,日本棋院宣布將圍棋範圍改成「國技」,意在普及這項和日本年齡結構一樣老化不堪的棋類運動。,幕府將圍棋列為最高競技項目之一,可以理解為那時的圍棋就是日本的「國技」。
  • 圍棋泰鬥吳清源在日本逝世 十番棋打遍日本頂尖高手
    騰訊體育12月1日訊據日本媒體《讀賣新聞》消息,圍棋大師吳清源在日本當地時間11月30日凌晨1時11分於神奈川縣小田原市內去世,享年100歲。  吳清源1914年6月12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後舉家遷入北京,很早即在圍棋上表現出過人的天分,被讚譽為「圍棋神童」,14歲東渡日本開始職業棋手生涯。
  • 從終點回到起點:日本本因坊圍棋戰的歷史淵源
    眾人仰慕的是加藤在棋界改朝換代之勢已經不可阻擋時表現出的堅毅鬥志,至於他登頂的是哪一項賽事似乎並不重要,將「本因坊」換成「棋聖」、「名人」效果基本一樣。在高速度、快節奏的現代棋戰中,人們追求更多的是頭戴金冠的浮華,至於那金冠下蘊涵的深厚歷史與人文背景已被淡漠。 本因坊是現代日本棋壇乃至世界棋壇第一項頭銜大賽,它的創立標誌著一個圍棋嶄新時代的開端,可以稱之為一項「革命」。
  • 一力遼挫敗餘正麒晉級四強,日本棋界諸位頭銜得主爭奪「王中王」
    在動態的棋譜中隨時隨地感受圍棋大師們精妙的構思、深邃的計算,不亦樂乎!隨著井山裕太在LG杯決賽和農心杯上接連被謝爾豪、黨毅飛擊敗,日本圍棋剛冒出的希望火苗被澆滅,他們的國內棋戰被認為是自娛自樂,中韓棋迷已經不怎麼關注。但自娛自樂也有其精彩,日本各項棋戰的規範性還是令中韓棋界羨慕。
  • 圍棋英語為什麼叫「GO」?你不知道的圍棋小史
    你可能不知道圍棋在英文裡叫做GO吧,第一次聽到這個「GO GAME」還真的有點驚訝,為什麼不是音譯成「WeiQi」呢?當時在日本,圍棋已經被稱為「國技」,廣為流行。克謝爾特拜師村瀨秀甫,並學會了圍棋,還寫了許多關於圍棋的文章和攻略帶回歐洲。1881年,這些文章被整理為單行本《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圍棋遊戲:西洋棋的競爭對手》在日本橫濱印刷發行,這是歷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語言(德文)寫成的圍棋書籍。
  • 為什麼日本圍棋從世界最強變成如今的中日韓三國最弱?
    ,日本圍棋究竟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日本圍棋從世界最強變成如今的中日韓三國最弱呢?有很多人提出過經濟原因,但實質上現在雖然日本水平不濟總被質疑拿著高額獎金「德不配位」,但日本棋手的收入依然是比中韓高。隨著訓練量的大幅增多所以自然地提升了日本圍棋的整體水平,畢竟圍棋作為一個能通過勝負直觀體現水平的遊戲,甚至比天津相聲」一天不練同行知道「還可怕,圍棋則是今天少練,同行就知道。
  • 弈客評選 | 2020年度日本圍棋十大新聞(下)
    入選圍棋殿堂的藤澤秀行的表彰浮雕,將會在日本棋院的圍棋殿堂資料館中進行展示。NO.2 日本棋院將圍棋定義為「國技」 為奧運會宣傳圍棋更改事業範圍2020年,日本棋院將自己的事業範圍改變為「國技」,這一步是為了讓百姓們知道圍棋的存在,並且一次促進普及。日本棋院將事業範圍的第3條,從「棋道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改寫為「棋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也是我國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