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將大壁虎、大鯢野外種群升為國家一級,加大長江特有種魚類...

2020-12-22 中國綠髮會

近日,動保項目拯救動物表演針對正在公開徵求意見中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建議將大壁虎、大鯢野生種群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增加海馬海龍的保護、繼續新增長江特有種魚類的保護、以及建議將目前未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均應刪去「僅限野外種群」的備註等四條建議。

該建議所涉及物種,儘管部分物種的野外資源狀況現階段尚未有明確的種群變化調查,但在現實中普遍面臨貿易威脅卻是事實。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引起負責制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國家林草局和農業農村部的重視。

一、對未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種類,均刪去「僅限野外種群」的備註。如王錦蛇、灰鼠蛇、滑鼠蛇、眼鏡王蛇。

現徵求意見稿中,主要是兩爬和魚類備註有「僅限野外種群」,而這恰恰是整體野外種群下降較為嚴重的兩大類。而且絕大部分均未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目前人工繁育技術並不成熟。

來自https://www.iucnredlist.org

區分人工種群和野外種群,會帶來管理難度的增加,缺乏細則措施更直接造成監管漏洞。雖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也有註明「僅野外種群」等字樣,但這恰恰更是說明對國內繁育利用的管理要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杜絕洗白盜獵、規範繁育利用,需要在許可、標識、臺帳、檢疫上有明確的細則和信息公開,鼓勵社會監督。

二、新增對海馬和海龍的保護。

現徵求意見稿中,海龍魚科僅有克氏海馬魚被列入為二級保護,維持不變。但實際上近些年海龍、海馬的走私不斷,深受貿易的影響。

海馬屬所有種應當新增進名錄,作為二級保護動物,與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10月發布的第69號公告相匹配。例如,在我國有自然分布的三斑海馬深受野外捕撈和貿易的影響,網購平臺上至今可以輕易搜索到相關的交易頁面,並宣稱為海產捕撈。

此外,海龍同樣深受貿易影響,由於缺乏科學數據,尚未有明確的評估。但是海南省已有一些海龍捕撈合作社,對野外種群的影響未知,應該制定保護措施,規範捕撈。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截圖)

三、建議繼續新增長江特有魚的保護種類。

在長江大保護的基礎上,農業農村部等三部門已通過並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正是加強對長江特有魚類保護的重要時期。在徵求意見稿中雖然已經新增了稀有鮈鯽、鯮、長鰭吻鮈等特有種類,但相比特有魚類的總數還是太少,例如長江上遊就分布特有魚類117種。由此比照,其受保護的比例仍然不高,並未全覆蓋,不利於打擊非法捕撈、保護棲息地。

四、建議將大壁虎、大鯢野外種群升級為一級保護。

大壁虎(蛤蚧)受到藥用保健的貿易影響,人工繁育種源主要依靠野外。但目前人工繁育技術並不成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建議升級為一級保護。

大鯢雖然人工繁育較為成熟,但是野外種群數量較少,建議升級為一級。

整理/Gone 審/summy 責編/angel

相關焦點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建議將16種鰩屬物種全部列為重點保護動物。此外,被附錄二收入的蝠鱝也應該被列入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二、建議將所有長江特有瀕危魚類全部納入保護。長江流域擁有300多種魚類,170多種為特有種,其中92種為瀕危等級。
  • 綠會政研室為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17條建議
    在1989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黑熊還被列為國家二級,但在今年新版《名錄》卻沒有出現,建議升為國家一級保護。7.大壁虎(Gekko gecko)建議理由:人工繁育技術不成熟,因大壁虎具有治療哮喘、支氣管炎、陽萎等傳統藥效,野生種群受藥用損害嚴重。從上世紀60年代和2003年國內收購大壁虎的藥材數據來看,年收購量從31.4萬對已下降到不足1萬對,到1998年前後,中國大壁虎野生數量已急劇減少,瀕臨滅絕。
  • 釋新聞|穿山甲為何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意味著什麼?
    6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於穿山甲調整保護級別的公告(2020年第12號):為加強穿山甲保護,經國務院批准,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意味著,當前在我國自然分布的中華穿山甲,以及據文獻記載我國曾有分布的馬來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將受到更嚴格的保護。
  • 穿山甲、斑鱉、大鯢,那些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放生人工養殖的大鯢可能導致野外大鯢走向滅絕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最新研究: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可以分成至少5個種,而且都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形勢更加嚴峻的是,目前的保護措施可能會導致這些不同的物種相互雜交,進而融合為一個物種,導致其他野外種走向滅絕。
  • 研究者4年僅發現24隻野生大鯢,一條兩公斤的大鯢曾賣出萬元高價
    中國大鯢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1.7億年,曾與恐龍處於同一時代,被認為是「活化石」。然而,在野外,這種古老而珍稀的野生動物,卻面臨著危險的境地。目前,中國特有的中國大鯢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比中國大熊貓的絕滅風險更高,同時還位列全球進化地位最獨特和最瀕危兩棲動物名錄。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樣性最典型最豐富的生態河流,也蘊含了我國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魚類的棲息場所,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特有魚類142種,擁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很多動物都是長江特有。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長江中重要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  第一、已經滅絕的重要的水生動物。
  • 4種珍稀特有魚類5種常見魚類,今日入江啦!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由市林業局、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聯合主辦,主題為「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此次活動參與團體包括林業部門、司法部門、農業部門、公安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
  • 長江七大珍稀特有精靈,您了解多少?
    物種的喪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個物種加快到每小時1個物種,這意味著每過1小時,就有1種歷經千百萬年進化的生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長江作為母親河,不僅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也滋養了萬象生命。長江擁有各種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長江既是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更是諸多珍稀水生生物的避難所。
  • 近700萬尾魚苗「躍」入長江 重點保護珍稀特有魚類 他們在一起努力!
    為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長江上遊生態環境修復和珍稀特有魚類生態司法保護,11月27日上午,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與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簡稱「市魚保處」)、重慶市江津區林業局《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生態修復和法治教育協作框架協議》
  • 150尾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 孟哲)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今天,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
  • 洪湖幹了,白鱘滅絕,汙染和棲息地的喪失|盼望長江的未來|素食TV
    長江流域水域的上述改變,導致水生生物棲息地喪失,再加上過度捕撈和違法漁業,導致水生生物資源下降,物種瀕危或滅絕。素食TV發現,據不完全統計bai,長江中有魚類17目52科du178屬370種,其中,特有魚類42種,重要zhi經濟魚類36種。其他動物dao有白鰭豚、揚子zhuan鱷和大鯢等。
  • 長江江豚等野生動物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答:只需點擊右上角關注民生大參考百家號即可。ps:您的每一次關注和點讚都是小編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謝謝!徵求意見了!長江江豚等野生動物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日,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根據野生資源的變動情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兩部門擬對現行名錄進行調整。如禿鷲、孟加拉巨蜥、藍鯨、長江江豚等許多野生動物擬升級或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
  • 北京全市野外僅存兩棵,百花山葡萄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組織制訂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昨天對社會公布。北京特有的瀕危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分別被增補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和二級保護植物。與原國家林業局和農業部共同組織制定《名錄》(第一批)相比,入選名錄的植物標準有所變化。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2019年,中華鱘放歸長江。上世紀80年代,野外種群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這個遲到的消息,意外成為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捕」的前奏。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提出自2020年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開啟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這是中國2016年啟動的「長江大保護」戰略的舉措之一。
  • 150尾大規格中華鱘放流長江
    新華社武漢11月28日電(記者李思遠)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28日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旗艦物種。20世紀後期,受人類活動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此次放流的中華鱘規格大、雄性多,其中有不少接近性成熟,將有助於補充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
  • 廣東珍稀瀕危鳥類數量大幅增加,野外資源種群穩步增長
    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廣東省野外資源種群正在穩步增長,成為我國生物物種基因庫最大的省份之一。據統計,廣東省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774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114種;全省有維管束植物7700多種,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4多種,有近300種廣東特有植物;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1362個,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6.39%。
  •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圓口銅魚
    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須一對,後伸達胸鰭基部。背鰭較短無硬刺。胸鰭末端遠超過腹鰭起點。肛門靠近臀鰭。尾鰭分叉,上葉較長。體黃銅色,體側有時呈肉紅色,腹部白色帶黃。背鰭灰黑色亦略帶黃色,胸鰭肉紅色,基部黃色,腹鰭、臀鰭黃色,微帶肉紅,尾鰭金黃,邊緣黑色。棲息特徵:為江河流水性底層魚類,喜流水生活。
  • ​【rlyl物種說】今日--日本大鯢(Japanese giant salamander)
    日本大鯢,俗名大山椒魚,是大鯢屬的兩個種之一。最大長度可達1.5米。主要集中分布於日本本州島南部,棲息於寒冷、湍急的高山淡水溪流和河流中。以魚、小蠑螈、蠕蟲、昆蟲和蝸牛為食。野生日本大鯢的壽命可達80歲。日本大鯢學名:Andrias japonicus,由荷蘭動物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於1837年命名。
  • 「禁捕」「增殖放流」雙管齊下 我省魚類種群數量穩步提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我省加大禁漁期內涉漁違法行為懲處力度,進一步擴大增殖放流規模,魚類種群數量穩步提升。2020年漁政亮劍專項執法行動開展以來,我省各級漁業部門認真落實長江、黃河、青海湖等重點水域禁漁期制度,認真分析轄區內涉漁違法行為發生時段、地區特點等,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執法力量,對非法捕撈易發多發時段和區域加大執法力度。
  • 長江白鱘宣告滅絕!我們不能再失去它們了……
    長江擁有各種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長江既是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更是諸多珍稀水生生物的避難所。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珍稀保護野生魚類共有16種,其中分布於長江水系的有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和長江鱘,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花鰻鱺、川陝哲羅鮭和松江鱸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