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尾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 孟哲)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今天,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強調,要切實抓好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搶救保護,加力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爭取早日重現長江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

韓長賦指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刻不容緩、迫在眉睫。農業農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全力以赴打響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有效促進了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修復。明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施歷史性的「十年禁漁」。農業農村部將與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有關企業等社會各界加強務實合作,共同推動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棲息地修復,切實有效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新格局。

為加強長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護,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公司籤訂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及棲息地保護與修復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建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棲息地修復長效體制機制,圍繞長江水域生態修復、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加大水域生態修復力度,實施瀕危物種拯救行動,開展關鍵棲息地修復,強化資源監測評估,推進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建設。活動期間,雙方共同為農業農村部宜昌中華鱘保護基地揭牌。

據悉,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20世紀後期,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17年以來已連續3年未發生自然繁殖,野外親本數量僅有20餘尾。此次活動放流的中華鱘將有助於補充恢復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人民網-美麗鄉村頻道

相關焦點

  • 150尾大規格中華鱘放流長江
    新華社武漢11月28日電(記者李思遠)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28日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旗艦物種。20世紀後期,受人類活動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此次放流的中華鱘規格大、雄性多,其中有不少接近性成熟,將有助於補充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
  • 剛剛,24條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
    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2020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王陸傑 攝當日,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崇明區人民政府聯合在長江口水域,開展主題為「立法保護中華鱘 助推長江大保護——《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施行暨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 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首次在蘇州放流入江!場面好嗨喲
    61.5萬尾花白鰱、39.3 萬尾黃顙魚奔湧入江被放流,5尾子二代中華鱘也首次在蘇州歡騰入江。監測顯示,目前長江流域的中華鱘總共才20多條,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萬多條。今天放流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都在三歲左右,整個生命周期在18年左右。
  • 回放 湖北宜昌:一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湖北宜昌:一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日前,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 五尾中華鱘寶寶被小心翼翼放歸長江
    12月8日,五尾來自蘇州常熟的養殖中華鱘,被順利放流回長江。清晨六點四十五分,在中華鱘保護中心。記者看到水池裡養育著七尾中華鱘,它們都已經長大,體長超過一米多,需要回到大江大海中去遨遊。這其中有五尾中華鱘就要放流回長江。
  • 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今天(12月8日),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5尾「水中國寶」中華鱘正式回歸長江。…8:30,五尾準備放流的中華鱘全部出發。據了解,本次增殖放流活動中,蘇州本級放流鰱鱅、黃顙魚100.8萬尾,常熟市放流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中華鱘5尾。
  • 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常熟舉行 百餘萬尾魚放流長江
    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常熟舉行 百餘萬尾魚放流長江 累計投入3884.3萬元 累計投放苗種1.48億尾蘇報訊(記者 曉亮)昨天,蘇州市2020年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暨長江常熟段生態修復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系列活動在常熟舉行。
  • 5尾「常熟籍」中華鱘,今天「回家」!
    長江一度也是中華鱘暢遊之所   體型最大的個體   曾有600多公斤的記錄   而如今   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不過幾百尾   它已被列為極危物種  常熟的這5尾中華鱘   是由常熟農林部門的工作人員   從不足50釐米「魚寶寶」   一路養大   成為身長超過1米的「大塊頭」 如今,它們就要「回家」了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4月22日,「2020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現場將1萬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據悉,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舉辦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日,也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只可惜現在長江之中已經難覓蹤跡,在三峽大壩上遊的三峽庫區更是難以見到。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中華鱘保留了魚類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在研究魚類演化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中華鱘又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而且由於中華鱘近些年的數量急劇下降,中華鱘成年群體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數量還要少,因此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我國關於中華鱘的記載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我們國家便已經對中華鱘有了了解,當時稱之為王鮪魚、大蜡子。
  • 野生中華鱘十年後將滅絕?詳解長江大壩對中華鱘的致命一擊
    據黃真理和王魯海在論文中所稱,在1981年葛洲壩建成之前,長江中的中華鱘數量穩定在1700餘尾,但是到2015年則僅餘約156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在2010年將其收錄為極危物種而作者在論文中預測,到2020年,中華鱘的數量預計在100尾左右,而到2030年中華鱘數量估計只有20尾,其中雄性中華鱘的數量將為0。此前,雖然已有很多措施用以保護中華鱘,如人工繁殖放流,但是均收效甚微。作者提出,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是,降低中華鱘繁殖期間的水溫。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 科普|少小離家老大回,你了解中華鱘嗎?
    4月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現場浩浩蕩蕩「鱘二代」們坐著「滑梯」遊進了長江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作為洄遊魚類,十幾歲到達繁殖期的中華鱘將長途跋涉回到故鄉,在江裡滯留一年,於江河上遊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在第二年10月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 長江揚州段放流110多萬尾魚蟹
    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共放流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16日,漁政人員組織人手,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饒煒介紹,當天共放流中華絨螯蟹蟹苗12萬隻。
  • 中華鱘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未來擔憂|素食TV
    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不復存在。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華鱘的數量從70年代的一萬餘尾,銳減至40餘尾。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
  • 葛洲壩:生態長江,你我同行,200000尾魚苗放流長江!
    12月31日,在《長江保護法》正式出臺之際,宜昌市葛洲壩檢察院聯合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在枝江市顧家店鎮關洲公園開展「生態長江,你我同行」主題增殖放流活動。葛洲壩檢察院分黨組書記、檢察長張紅,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政委趙春華、副局長張新華,宜昌市農業農村局、枝江市顧家店鎮人民政府、枝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葛洲壩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李瀾、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相關幹警及群眾代表參加活動。活動中,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民警向群眾代表發放了《禁捕相關政策解讀》、《依法保護生態,長江十年禁漁》相關禁漁宣傳資料。
  • 恐龍都沒能活下來,這「魚王」卻活了14000萬年,如今只剩500尾
    24尾中華鱘放流長江口根據《澎湃新聞》6月6日的報導,伴隨著《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的正式施行,在當天一共放流了24尾中華鱘於長江口,這裡是目前中華鱘唯一的天然棲息場所,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這裡也是中華鱘來往海洋和長江的必經之地。
  • 禁捕後首次放流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資料圖片江邊放流。採購苗種。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共放流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16日,漁政人員組織人手,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饒煒介紹,當天共放流中華絨螯蟹蟹苗12萬隻。昨天,漁政人員前往高郵苗種場,由專業人員現場檢驗檢疫魚苗,包括測量苗種長度、苗種是否健康等。
  • 表情包創作和知識競賽「輪番上陣」,觸漫用不一樣的方式守護中華鱘
    據三峽集團最新消息,5月6日13時30分2秒,距離湖北宜昌中華鱘放流點約1800公裡的江陰監測站點,監測到編號為4911的8齡中華鱘聲吶信號。這意味著4月22日放流的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已陸續到達長江口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