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捕後首次放流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苗種入江。 資料圖片

江邊放流。

採購苗種。

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共放流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16日,漁政人員組織人手,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饒煒介紹,當天共放流中華絨螯蟹蟹苗12萬隻。

昨天,漁政人員前往高郵苗種場,由專業人員現場檢驗檢疫魚苗,包括測量苗種長度、苗種是否健康等。「經過檢查發現,苗種生長狀況良好,決定起運,前往長江放流。」

「這次採購的苗種,都是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是長江常見的經濟魚類。」漁政人員說,共採購放流了105萬尾,「規格相對較大,每條魚都至少13釐米長。」

17日晚,105萬尾魚苗被運到長江江邊,並順利放流入長江,「為了提高放流魚苗的成活率,我們都是當天下午開始用活水車裝運,到晚抵達江邊放流,放流結束時,都晚上8點多了。」

「冬季放流的好處是苗種成活率較高。」漁政人員解釋。

長江魚蝦多了,巡邏時魚都跳上了船

「放流,是為了更好恢復長江漁業資源。」漁政人員介紹,從他們的觀察來看,自禁捕後,長江魚蝦明顯多起來了。

在長江瓜洲段,瓜洲船閘南江段,每天都能觀看到成百上千次的魚兒躍出水面的鏡頭,「這在過去是很少見到的,人在岸邊,就能明顯感覺到江裡有很多的魚。」

讓饒煒等漁政人員更加興奮的是,現在在長江巡查,「魚躍龍門」的景象已經很常見。「12日我們去巡江,一尾花鰱從水中躍起,直接跳到了甲板上。據老漁民說,這樣的情景,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才能見到。」

除了長江幹流明顯魚多,長江支流如廖家溝魚兒也多了,漁政人員已發現一些淺灘成為魚兒的產卵場,「這是支流漁業資源恢復的很好佐證。」

長江上「落霞與群鶩齊飛」

一江清水、落霞、群鶩,這樣的畫面,讓人心生寧靜。漁政人員說,這樣美麗的情景,現在長江揚州段就能看到。

12日,漁政人員乘坐執法快艇,沿長江揚州段岸線巡查,在江面發現成群的白鷺、蒼鷺以及野鴨,「白鷺裡,應該有大白鷺、中白鷺,野鴨警惕性非常高,距離遠,認不清是什麼種類。」

「只有魚兒多了,水鳥才會多。」漁政人員說,鳥兒在長江邊越冬,說明長江裡魚很多了,「過去我們巡江,江面上都很少有鳥兒。」

「現在長江禁捕禁釣,而且環境保護措施也陸續出臺,生態越來越好。」漁政人員說,現在長江的漁業資源,給他們的感覺就是「越來越有活力了」。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邵伯湖、高郵湖已先後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魚類——胭脂魚;邵伯湖、高郵湖還出現了鰻魚苗、鮰魚,這些都是典型的「江-湖洄遊性」魚類。

「很明顯,這些都是從長江洄遊到湖區的。」漁政人員介紹,過去江湖通連時,很多長江魚都會到湖泊裡去「育肥」,後來有了閘壩阻隔,加上漁業資源衰退,湖區就少了,「近年來,江-湖雖然依然有閘壩阻隔,但也會在合適的時間開閘,客觀上促進了江-湖之間的漁業資源交流,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長江魚類在增多。」記者 向家富

相關焦點

  • 長江揚州段放流110多萬尾魚蟹
    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共放流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16日,漁政人員組織人手,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饒煒介紹,當天共放流中華絨螯蟹蟹苗12萬隻。
  • 高郵湖區退捕禁捕後放流1億尾!今冬唱響《漁歌子》
    昨日,高寶邵伯湖漁管辦在高郵湖區舉行冬季放流儀式,6萬斤、30萬尾草魚、鰱魚、鱅魚「躍」入高郵湖。這也是自全湖全面退捕禁捕後的首場放流活動,而整個「冬放」將投入放流資金347萬元,放流各類苗種超過1億尾。
  • 百萬魚蟹躍入長江 又見「落霞與群鶩齊飛」
    長江揚州段發現成群的白鷺、蒼鷺以及野鴨。12月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放流共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揚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政監督支隊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在揚州還沒進行過漁業資源調查,但從巡查情況來看,長江裡魚蝦多了,江面上鳥兒也多了,成群成群的。禁捕後首次放流110多萬魚蟹「躍」入長江16日,漁政人員組織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
  • 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常熟舉行 百餘萬尾魚放流長江
    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常熟舉行 百餘萬尾魚放流長江 累計投入3884.3萬元 累計投放苗種1.48億尾蘇報訊(記者 曉亮)昨天,蘇州市2020年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暨長江常熟段生態修復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系列活動在常熟舉行。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日前,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 150尾大規格中華鱘放流長江
    新華社武漢11月28日電(記者李思遠)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28日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旗艦物種。此次放流的中華鱘規格大、雄性多,其中有不少接近性成熟,將有助於補充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 川陝哲羅鮭首次放流拐子沱庫區
    放流現場。羅光德 攝「你看,前段時間放生的魚兒遊得多自由自在。」今年10月底,四川省2020年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暨珍稀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蘆山縣舉行,隨著工作人員的一聲吆喝,一袋袋活蹦亂跳的魚苗躍入拐子沱庫區。60尾川陝哲羅鮭和10萬尾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等放歸流域,其中,川陝哲羅鮭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川陝哲羅鮭,屬於長江上遊特有的大型鮭科魚類,也是青藏高原地區唯一的大型土著鮭科魚類,具有很高的科研、生態和經濟價值。
  • 150尾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 孟哲)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今天,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
  • 近700萬尾魚苗「躍」入長江 重點保護珍稀特有魚類 他們在一起努力!
    規模最大增殖放流,700萬尾魚苗入長江協議籤署後,參加活動的全體領導及人員前往江津區米邦沱碼頭,共同開展「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在增殖放流前指導現場人員用剪鰭標記、掛牌標記、鰓蓋標記、耳石標記等方法,對1.6萬餘尾胭脂魚、巖原鯉等國家和市級重點保護魚類魚苗進行了標記,以加強放流的科研監測及效果評估。11時許,在各在場單位、護漁志願隊、公益組織及人大代表的共同參與和見證下,近700萬尾魚苗「躍」入長江。
  • 「再見,魚爸爸」!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再見啦,魚爸爸」!今天(12月8日),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5尾「水中國寶」中華鱘正式回歸長江。…8:30,五尾準備放流的中華鱘全部出發。這是常熟首次養殖中華鱘進行放流。據了解,本次增殖放流活動中,蘇州本級放流鰱鱅、黃顙魚100.8萬尾,常熟市放流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中華鱘5尾。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2019年,中華鱘放歸長江。上世紀80年代,野外種群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這個遲到的消息,意外成為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捕」的前奏。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提出自2020年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開啟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這是中國2016年啟動的「長江大保護」戰略的舉措之一。
  • 「禁捕」「增殖放流」雙管齊下 我省魚類種群數量穩步提升
    2020年漁政亮劍專項執法行動開展以來,我省各級漁業部門認真落實長江、黃河、青海湖等重點水域禁漁期制度,認真分析轄區內涉漁違法行為發生時段、地區特點等,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執法力量,對非法捕撈易發多發時段和區域加大執法力度。
  • 葛洲壩:生態長江,你我同行,200000尾魚苗放流長江!
    12月31日,在《長江保護法》正式出臺之際,宜昌市葛洲壩檢察院聯合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在枝江市顧家店鎮關洲公園開展「生態長江,你我同行」主題增殖放流活動。葛洲壩檢察院分黨組書記、檢察長張紅,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政委趙春華、副局長張新華,宜昌市農業農村局、枝江市顧家店鎮人民政府、枝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葛洲壩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李瀾、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相關幹警及群眾代表參加活動。活動中,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民警向群眾代表發放了《禁捕相關政策解讀》、《依法保護生態,長江十年禁漁》相關禁漁宣傳資料。
  • 2700餘萬尾魚苗增殖放流東洞庭湖
    嶽陽廣電全媒體訊(記者 彭楊 羅遠)10月28日,市農業農村局、市公安局等部門在漁港碼頭,聯合舉行東洞庭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執法人員聯合志願者,向東洞庭湖一次性投放2717.5萬尾魚苗,放流品種為四大家魚和胭脂魚。
  • 18年,他在長江放流魚苗1.6億尾——記「江蘇最美生態環境保護者...
    「長江裡的魚,是長江母親河賜予我們子孫萬代的。我要把它們培育出苗苗來,還給母親河。」江陰市芙蓉長江鮮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金良自2002年起,堅持無償放流18年,累計向長江投放珍稀魚類超過1.6億尾,其中河豚超過2000萬尾,被稱為「河豚放流第一人」。10月,鄭金良被授予「江蘇最美生態環境保護者」榮譽稱號。
  • 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首次在蘇州放流入江!場面好嗨喲
    61.5萬尾花白鰱、39.3 萬尾黃顙魚奔湧入江被放流,5尾子二代中華鱘也首次在蘇州歡騰入江。監測顯示,目前長江流域的中華鱘總共才20多條,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萬多條。今天放流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都在三歲左右,整個生命周期在18年左右。
  • 長江十年禁漁首日 10萬餘尾魚放生嘉陵江
    2021年1月1日是長江十年禁漁啟動的首日,高坪區積極響應,在嘉陵江放生10萬餘尾魚,組織百名市民現場參與放生活動,修復生態環境,為新年祈福,共同見證這歷史性時刻。「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我們和家人還有這裡的100多位朋友,一起來放生魚,感覺很有意義很開心。以這種方式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希望在新的一年的每一天都能像今天一樣開開心心。」市民唐莉期盼著。「我覺得放生為慈善之首,放生即為救命又為慈悲,我想通過此次放生這個活動,為祖國祈福,為大家祈福,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市民李攀說。
  • 長江禁捕,魚米之鄉探新路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10年的禁捕。長江禁捕涉及10多萬艘合法持證捕撈漁船的退捕,關係20多萬捕撈漁民轉產安置保障。目前,禁捕退捕進展如何?漁民生計如何保障?魚米之鄉怎樣探索新路?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專程前往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採訪調研。
  • 長江禁捕十年後 會有哪些大魚重現 瘋長十年的魚太大了讓人瘋狂
    今年是長江禁捕的開局之年,依然可以看到有些非法釣魚的人群,有很多人會說那他們都是以魚謀生不能捕魚那不是沒了生存的權利,其實這裡國家早已經考慮到了中央財政採取一次性補助與過渡期補助相結合的方式對禁捕工作給予適當支持。
  • 長江禁捕退捕有哪些階段性成效?
    為了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永久性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介紹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階段性成效和下一步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