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由於受水利工程建設、水汙染、捕撈等因素影響,上世紀80年代降至2000尾左右,通過聲吶監測等綜合評估,目前野生的中華鱘只有20多尾。
中華鱘作為洄遊性魚類,在海裡生長、淡水裡繁殖。長江常熟段環境優越,有很多灘涂、溼地,海水與淡水在這裡交匯。這5尾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將慢慢遊入大海,經過17年至18年性成熟,洄遊長江產卵。它們體內植入了「PIT晶片」,標記身份等信息,便於跟蹤監測。
「中華鱘對水質要求很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說,中華鱘作為旗艦型物種、肉食性動物,處於食物鏈高端,很具標誌性,「我們將做好後續監測,如果說它們不能進入大海,就證明環境有問題。」
昨天的放流活動,除了5尾中華鱘,還有100餘萬尾花白鰱、黃顙魚。「放流活動意義非常大。」鄒桂偉認為,長江現在已到「無魚」等級,生物多樣性指數非常低,增殖放流對水生物種恢復乃至長江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非常大。
專家還認為,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啟動年,明年將全面禁捕,中華鱘放流後存活率將顯著提高。
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蘇州堅決貫徹部署要求,及早落實各項舉措。目前,蘇州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已實現無捕撈漁船、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的「四無」和清船、清網、清江、清湖的「四清」。與此同時,加強執法巡查,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據了解,常熟在中華鱘救治、養殖等方面積累了20多年的經驗。2016年以來,常熟農業農村部門已救治過54尾中華鱘。昨天,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常熟監測站、常熟中華鱘監測救護中心揭牌,蘇州、常熟將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深化合作,加大對中華鱘的監測、救護力度。
據悉,除了中華鱘,蘇州去年還設立了娃娃魚救護基地,在江蘇省也屬首創。
(原標題:魚體內植入晶片 肩負「檢測」長江水環境重任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責任編輯:楊任越_SZ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