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2020-12-12 網易新聞

日前,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由於受水利工程建設、水汙染、捕撈等因素影響,上世紀80年代降至2000尾左右,通過聲吶監測等綜合評估,目前野生的中華鱘只有20多尾。

中華鱘作為洄遊性魚類,在海裡生長、淡水裡繁殖。長江常熟段環境優越,有很多灘涂、溼地,海水與淡水在這裡交匯。這5尾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將慢慢遊入大海,經過17年至18年性成熟,洄遊長江產卵。它們體內植入了「PIT晶片」,標記身份等信息,便於跟蹤監測。

「中華鱘對水質要求很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說,中華鱘作為旗艦型物種、肉食性動物,處於食物鏈高端,很具標誌性,「我們將做好後續監測,如果說它們不能進入大海,就證明環境有問題。」

昨天的放流活動,除了5尾中華鱘,還有100餘萬尾花白鰱、黃顙魚。「放流活動意義非常大。」鄒桂偉認為,長江現在已到「無魚」等級,生物多樣性指數非常低,增殖放流對水生物種恢復乃至長江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非常大。

專家還認為,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啟動年,明年將全面禁捕,中華鱘放流後存活率將顯著提高。

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蘇州堅決貫徹部署要求,及早落實各項舉措。目前,蘇州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已實現無捕撈漁船、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的「四無」和清船、清網、清江、清湖的「四清」。與此同時,加強執法巡查,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據了解,常熟在中華鱘救治、養殖等方面積累了20多年的經驗。2016年以來,常熟農業農村部門已救治過54尾中華鱘。昨天,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常熟監測站、常熟中華鱘監測救護中心揭牌,蘇州、常熟將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深化合作,加大對中華鱘的監測、救護力度。

據悉,除了中華鱘,蘇州去年還設立了娃娃魚救護基地,在江蘇省也屬首創。

(原標題:魚體內植入晶片 肩負「檢測」長江水環境重任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責任編輯:楊任越_SZ18)

相關焦點

  • 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首次在蘇州放流入江!場面好嗨喲
    61.5萬尾花白鰱、39.3 萬尾黃顙魚奔湧入江被放流,5尾子二代中華鱘也首次在蘇州歡騰入江。監測顯示,目前長江流域的中華鱘總共才20多條,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萬多條。今天放流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都在三歲左右,整個生命周期在18年左右。
  • 150尾大規格中華鱘放流長江
    新華社武漢11月28日電(記者李思遠)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28日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旗艦物種。20世紀後期,受人類活動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此次放流的中華鱘規格大、雄性多,其中有不少接近性成熟,將有助於補充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
  • 五尾中華鱘寶寶被小心翼翼放歸長江
    12月8日,五尾來自蘇州常熟的養殖中華鱘,被順利放流回長江。清晨六點四十五分,在中華鱘保護中心。記者看到水池裡養育著七尾中華鱘,它們都已經長大,體長超過一米多,需要回到大江大海中去遨遊。這其中有五尾中華鱘就要放流回長江。
  • 5尾「常熟籍」中華鱘,今天「回家」!
    長江一度也是中華鱘暢遊之所   體型最大的個體   曾有600多公斤的記錄   而如今   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不過幾百尾   它已被列為極危物種  多年來   常熟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增殖放流活動   這些放流活動   既有政府主導,又有公眾參與
  • 剛剛,24條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
    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2020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王陸傑 攝當日,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崇明區人民政府聯合在長江口水域,開展主題為「立法保護中華鱘 助推長江大保護——《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施行暨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 150尾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
    今天,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強調,要切實抓好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搶救保護,加力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爭取早日重現長江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韓長賦指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 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8:30,五尾準備放流的中華鱘全部出發。這是常熟首次養殖中華鱘進行放流。據了解,本次增殖放流活動中,蘇州本級放流鰱鱅、黃顙魚100.8萬尾,常熟市放流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中華鱘5尾。▲三歲中華鱘寶寶此次中華鱘的放流,不僅對常熟來說意義重大,對於長江流域的生態修復也有很大價值
  • 野生中華鱘十年後將滅絕?詳解長江大壩對中華鱘的致命一擊
    而作者在論文中預測,到2020年,中華鱘的數量預計在100尾左右,而到2030年中華鱘數量估計只有20尾,其中雄性中華鱘的數量將為0。此前,雖然已有很多措施用以保護中華鱘,如人工繁殖放流,但是均收效甚微。作者提出,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是,降低中華鱘繁殖期間的水溫。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 國家一級「中華鱘」搬上餐桌?常熟這家酒樓明目張胆!
    雜交鱘冒充中華鱘走上餐桌近日,虞山分局執法人員聯合農林行政綜合執法大隊,對轄區某酒樓開展檢查時發現大廳海鮮房區的魚缸上有1黃色夾子標籤,標籤上有「品名:中華鱘,價格38元/斤,加工費15元/斤」等字樣。
  • 27歲「魚爸爸」照料7條中華鱘:就和擼貓差不多
    駕車1300公裡 將7條中華鱘從湖北荊州接回常熟 4月23日中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蘇州常熟市漁政監督大隊滸浦中隊的中華鱘保護救助中心,目前居住在中心的有7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4月22日,「2020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現場將1萬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據悉,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舉辦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日,也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
  • 洪水中大量鱘魚靠岸,各地頻繁有人釣獲,是中華鱘嗎?
    養殖的雜交鱘當然,這些細微特徵,除非是水產人士,普通釣魚愛好者、漁民,應該說很難區分清楚並以此判斷鱘魚的種類。另外一個較為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魚頭部長度:中華鱘頭部較鈍而短,雜交鱘一般頭部尖長,幾乎佔到身長的1/5。
  • 中華鱘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未來擔憂|素食TV
    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不復存在。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華鱘的數量從70年代的一萬餘尾,銳減至40餘尾。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
  • 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常熟舉行 百餘萬尾魚放流長江
    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常熟舉行 百餘萬尾魚放流長江 累計投入3884.3萬元 累計投放苗種1.48億尾蘇報訊(記者 曉亮)昨天,蘇州市2020年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暨長江常熟段生態修復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系列活動在常熟舉行。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保留了魚類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在研究魚類演化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中華鱘又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而且由於中華鱘近些年的數量急劇下降,中華鱘成年群體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數量還要少,因此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我國關於中華鱘的記載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我們國家便已經對中華鱘有了了解,當時稱之為王鮪魚、大蜡子。
  • 水城縣開展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12月22日,水城縣農業農村局在龍場鄉八一水庫、深溝水庫等4座水庫和山塘開展2020年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活動當天,共向水庫和山塘投放魚苗70餘萬尾,價值13.5萬元。
  • 中華鱘、娃娃魚、鴨嘴魚……世界頂級淡水魚類
    其實現在已經有人工飼養的中華鱘了,而且同樣肉嫩味鮮,非常美味。中華鱘全身只有一條軟骨,所有部位均可食用。魚籽、魚皮、魚骨、魚翅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屬於高檔食品。 現在只有養殖的長江鰣魚在市場出售,口感自然無法與野生鰣魚相比。
  • 日照萬寶水產公司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6月7日,日照萬寶水產公司完成了中國對蝦苗第一批次8825萬尾增殖放流任務,拉開了日照市漁業資源增殖流工作的序幕。開展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是保護和修復水生生態,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通過人工增殖放流可以有效增殖和恢復漁業資源,調控漁業資源種群數量,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 蘇州首次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回放 湖北宜昌:一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湖北宜昌:一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