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
120年前,米其林輪胎公司的創始人米其林兄弟對未來吃著火鍋開著車的汽車旅行業相當看好,他們覺得要讓大家都喜歡上去旅遊,旅遊要開車,開車多了輪胎也就換的多,輪胎換得多他們的輪胎生意也就更好了。那麼,讓我們旅行吧,怎麼促使大家去旅行呢,民以食為天,不如把各地的美食餐廳搜羅一下,咱們挨個去吃個遍吧。
於是,在萬國世界博覽會期間,他們推出了一本《米其林指南》,就類似於現在的地圖app,裡面有餐廳、地圖、加油站、維修廠、旅館等衣食住行一體化導遊項目,小小的一本方便攜帶。後來,收錄在這本小冊子裡的餐廳就被稱為米其林餐廳,再後來用星級來標記餐廳的舒適度與等級。嚴格、公正、客觀的評價讓米其林餐廳受到了大家的追捧,餐廳、大廚們都以獲得米其林星級認可為至高榮耀,據說在高段位,高一顆星低一顆星年收入都能差個上百萬歐元。
但是獲得了米其林星級後就真的日進鬥金走向人生巔峰了嗎?一些主打麵食、小吃小店也都被評上星級,但評上了星級之後,房東立馬獅子大開口,漲房租!小店本來就是做熟客生意,評上星級客流也沒法大幅增長,店家無力承擔只能換店面甚至關門了事。
而且,吃這個事情還真的很看個人口味,豆漿、豆腐腦、粽子的北鹹南甜兩派一直相愛相殺,豆汁、臭豆腐、螺螄粉、榴槤有人歡喜有人愁就是明證。米其林派出的星探們口味如何,評判標準是否始終如一不偏不倚,是否有內幕交易等都是人們疑慮的問題。
所以對於那些小店來說,星級評價可能真的只是一頂大帽子,戴得住才算好事,店鋪自身實力不強的時候,更需要警惕一些虛名帶來的不利後果,還是要更專注於主業,做好最壞打算下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