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居,在地球上具有最強的社會性。
愛因斯坦每天都積極投入在自身熱愛的工作中,原因很簡單——
他高度讚揚人類社會的相互服務,及其對現代生活的支撐,認為這應該是人奮發工作、積極回饋社會的不竭動力。
也就是說,每個人為什麼要好好幹活?因為社會給了你巨大的「加持力」——
儘管社會之於人同樣具有一定負作用力,但人類文明依靠著群體、社會的支持,生存、發展至今。
如今,社會分工、社會合作不斷向精細化、精微化發展,人離不開社會,就象魚兒離不開大海,時代離不開網際網路。
如同支撐力和依靠力是相反相成的,這其實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社會支持性,一個是社會依賴性。
社會依賴性包括群體依賴、家庭依賴、親友依賴、同事依賴等方面。
當我們習慣於藉助外力支持,依賴於藉助他人支撐,以至惰於、懈怠於主動積極地迎接挑戰,這種過度依賴性就會變成我們前進的阻力、問題的擋箭牌、消極孱弱的藉口,或者走捷徑、走錯路的契機。
因此,《論語》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
在觀音菩薩的像前,兩人的對話幽默中頗有機鋒,意味深長。
蘇東坡問:「人人皆念觀音菩薩,為何觀音的手上也掛著一串念珠?觀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答:「念觀音菩薩。」
蘇東坡問:「為何觀音也自己念自己?」
佛印禪師答:「求人不如求己。」
人們拜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外;而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內。
求人一般具有通俗性的社會學意義,求己則具有更為深刻的人文內涵。
求人不如求己不是說人們不需要外界的正常支持,而是說要回到「內心」,發揮「內力」。
回到「內心」有三個層次的意思:
一是讓自己自在、快樂;
二是自信、從容;
三是成熟內斂,定力如山,風動旗動心不動;
發揮「內力」就是,練好內功,讓自己更強大。
即提高自己的站位,提高自己的層次,提高自己的能量,提高自己的境界。
求人不求己,往往帶來一些相反的結果,如不自在,不快活,不自信,不成熟,不堅定,不強大。
科學研究認為,人的潛能可能只發揮了5-10%,甚至還要低。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自勝者強。
事實上,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