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澤香
1.
任何人,存於世,皆有價值,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說「全職太太」不是獨立女性,觀點頗為狹隘。傳統印象裡,所謂「獨立女性」一般指事業有成者,這不算什麼,最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如果「膚白貌美,溫柔賢淑」便堪稱完美。社會對完美女性的要求,稱苛刻不為過。
臺灣藝術家曲家瑞老師在錄某期《康熙來了》,忍不住直接回懟對面幾位男士:「你們不看看你們四個長什麼樣,你們憑什麼這麼講這些女生啊!那些女孩子肯定正翻了!美翻了!你們是什麼?憑什麼批評她?我要跟女孩子講,不要聽這些臭男生講的。」
男女被評判的標準呈兩極走向,本身意味著不平等。比如女性美醜,何需男性定義,自己覺得順眼舒適便是美。這其實已在說明一個事實:女性天生具有取悅男性的義務。
再如,大叔娶小蘿莉屬正常,經常有人在背後嘀咕小蘿莉不過是看中大叔的財富;輪到姐弟戀,大家往往替弟弟打抱不平「年紀輕輕,幹嘛找老女人」。不得不承認,確如曲老師所言,「社會是重男輕女的。」
按時下話語體系解讀,社會是在PUA女性,可怕的是,女性並未覺察,反而慨嘆「誰讓這輩子是女人呢?」一切對女性的要求,統統歸入份內事:上班是應當的, 經濟壓力大,光靠男人養家擔子太重;做家務也是應當的,女人最擅長嘛;管教孩子是應當的,孩子跟媽媽最親……
理應女人做的事,都屬份內事,反之,連份內事都幹不好,社會的指責蜂擁而至:有何顏面為人妻為人母?!
正是所謂的「份內事」,讓全職太太、家庭主婦失去自身價值。女人天生要當「賢內助」,這是應當的,如能在外發揮才幹,擁有不錯的薪水,幫男人分擔養家壓力,更是錦上添花。
女人,未免太苦。被男人PUA就算了,還得接受整個社會的PUA。無奈的是,當男女之間呈現的不平等,被歸入宿命論一說,連反抗都變得匪夷所思,還可能被視為「瘋女人」。
生養孩子、操持家務,還得內外兼顧。「喪偶式育兒」已非新奇的社會現象,許多女人默認並接受社會對女性的各種設置。由古至今,無論戲文、小說、影視劇,常見女人哀嘆生來勞碌命。
當代社會,生存不易,能出門工作的女人絕不願待家享福,能幫襯一點是一點。女人總體心軟明理,寧願自己累點苦點,似蜜蜂穿梭於工作與職場。曾有位同事,產假結束來上班,正值酷暑,中午急急趕回家餵奶,自己隨便吃兩口。有人建議她提前準備好,放置冰箱,不必來回跑,趁中午能休息一下,她總是笑著說沒事,我們都能看出她的憔悴和疲倦,然而她卻不以為然。新手媽媽的倔強無需勸慰,中午不餵奶,回去看一眼,下午工作心裡才安心。再瘦小的女子,為母則剛,此言不虛。
兼顧家庭與工作是一種選擇,卻不是必須不可。有人從職場回歸家庭,但成為全職太太的她們,當真清閒麼?家務瑣碎,大至父母兄弟姐妹,小至小家庭,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以前曾聽母親埋怨父親在家什麼活兒都不幹,父親回以「下班得歇歇」,母親不再作聲,之後母親跟我說,「他不就上個班,還有假休,我這跟陀螺一樣」,當時覺得母親矯情,家務活兒自己看著弄唄,想歇會兒誰還不讓了,覺得她埋怨父親只上個班,沒啥道理。
真當自己成為那隻陀螺,才知停或不停,已不是你能說了算。僅以帶孩子來說,其難度如何,可見綜藝《爸爸去哪兒》。幾季下來,沒一個爸爸應對自如,每位無不手忙腳亂,要麼一籌莫展,實在不行,爸爸與孩子相互鬧彆扭,小可憐掛著眼淚哭喊著要媽媽。短短幾天的相處,對爸爸們來說,簡直是度日如年。
如此有難度的活計,爸爸們等節目結束,立即解脫。可媽媽們,尤其是已無其他事業可寄託的家庭主婦們,永無退休之日。
2.
全職太太的作用遠非打理家務這麼簡單。她所餘的時間全部化為珍貴的陪伴。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一書中坦言:「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回應感到絕望,他未來的人生容易走向兩個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對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難以向別人表達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種是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歇斯底裡、沒有界限地索取。」
一向在鏡頭前樂呵的大張偉,有次透露自己也有連續哇哇大哭的日子。那是幼時,父母為一家生計,早早外出擺攤,他每天醒來只有自己一人在家,總忍不住大哭,內心有驚恐,也有孤獨。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對父母陪伴的渴望,無法用言語準確表達,他只能通過哭聲代替當時的無助。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重申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對年輕父母們的告誡,「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換作不知情的人,哪怕是父母,也不一定能讀懂孩子眼淚中的祈求,只當他與其他愛哭的孩子一樣,不是困了累了就是餓了。他們永遠不知道,一個孩子在夢境中醒來,獨自面對安靜無人回應的房子,那種害怕無助的心情。
今天的全職太太早已不再是放羊養娃的老舊思想,科學育兒、思維啟蒙、營養調配,她們成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有不少在家帶娃的母親,因通過網絡分享育兒經驗成為網紅,有的乾脆以科學育兒為契機,開啟創業之路。
可見,女性的價值,不應局限於某一環境,也不應受限於某幾樣工種。她可能是全職太太,也可能是廣受歡迎的育兒達人。
3.
隨時代多元與開放之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已不再視男性為拯救者,是否成家、是否生育,覺醒而獨立的女性自有主意。生活模式多樣,她不再是被動的被挑選,而是具有選擇權。就算告別職場回歸家庭,她們也能在一畝三分地大有作為,誰說上上下下料理得當,不是一項技能呢。
反倒是某些男性,也許應從婚姻乃為合伙人機制的角度多想想夫妻二人的分工。
不是所有女性都適合當家庭主婦,正如不是所有男性都適合在外打拼。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陳舊掉渣,只要有利於家庭建設,主外主內與性別無關,與各人能力和所長有關。全職太太與全職奶爸,不過是性別的轉換,對家務進程無何影響,更不存在只能太太全職,先生不適合的偏見。
家是所有家庭成員休憩身心的港灣。人人是港灣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價值大小的看法本就是一種狹隘的陰謀論。五指有長短,能力有大小,每個人本身之無可替代的存在已是獨特的價值。況且,正因為有全職太太的存在,家庭成員們才得以享受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在外打拼的丈夫不為後方所累。
與眾多需要職業、敬業的工種一樣,全職太太也有自己的堅守與付出。
你不能因為她們面對的是家庭,而否認她們的專業;不能因為未給家庭帶來實質性的經濟收入,而認定她們是依靠男人生存的小女子,以此踩踏她們的尊嚴。
全職太太不乏一大批優秀的女子,她們或光彩照人或簡樸低調,社會欠缺給她們的並不是一個是與否的論斷,而是未正視她們的價值,此偏見由來已久,看輕全職太太是對女性偏見的另一種呈現。全職太太比不了科學家、藝術家,她們不求名不為利,她們將畢生心血傾注於家庭,以維繫家庭內部正常之運轉,她們以家庭為一個小部落,她是守島人,是陪護者,她們甘願留在狹小的領土,以自己對家的熱忱,對親情的堅守,踐行全職太太的使命。
小家和,大家安。正是一個個深明大義的獨立女性甘願成為全職太太,才有大局之安穩。千萬不要因欣賞滿園芬芳,而忘記農夫的辛勞。這一切不是天賜的,自有披星戴月的耕作者,她們是隱姓埋名的——全職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