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綜藝《姐妹們的茶話會》中提出的「女性買房是獨立的表現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根據58同城和安居客聯合發布的《2020年女性置業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購房置業隊伍之中,且這一趨勢在一線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其中,五年內有購房計劃的佔八成,六成30歲以上的女性計劃買第二套房。
38.8%表示自己能夠獨立購買住房,40.4%的女性表示需要和另一半共同負擔購房資金,也有約兩成女性表示需要父母支持。
在一線城市中,女性自己獨立買房佔比42.7%,「和另一半共同購買」佔比38.9%。
可是,女性要獨立,是不是必須先買房呢?經濟的獨立意味著人格的獨立嗎?
在女性買房的背後,或許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女性對於婚姻的不信任感、對於事業的不安全感,以及現代女性在社會中需要面對的種種壓力。
現代社會,做一個獨立女性太難了
社會的發展升級了女性的權利,與之相對的,女性面臨的責任也被迫升級:兼顧事業與家庭。
她們一面要做稱職的「好媽媽」「好妻子」「好女兒」,一面又不得不面對職場中的各種考驗:
「因婚育問題導致職場發展受限」
「同工不同酬」
「職場性騷擾」……
獨立女性壓力劇增造成的直接社會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女性不結婚或者選擇離婚,因為單身使她們更為輕鬆、快樂。
思文和程璐曾以「兄弟式」的婚姻生活方式讓人羨慕,婚後的一地雞毛在他們脫口秀式的解構和調侃中變得輕鬆有趣。
思文更是以獨立女性形象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兩人婚姻關係的結束也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而立之年的女性到底如何獲得自我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如何擺脫在家庭與事業之間疲於奔命的狀態呢?
新書《三十幾,來得及》中給出的答案是:「先獨立,後愛人;不屈從,不依附。」
作者盧璐是一個在法國生活多年的中國女性。
30歲時,她勇敢地開始了一段跨國戀,隨先生在中國與法國之間輾轉。
「全職太太」「高齡產婦」要面對的細碎瑣屑,她全部經歷過。
獨立睿智如她,在婚姻的一地雞毛中一點點成長、感悟,又因一次偶然的契機開始創作公眾號,自此走上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每個女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從童年到老年,每個章節都由女性獨立撰寫。」
《三十幾,來得及》專門寫給身處三十歲人生路口的女性。
如果你時常懷疑自己的實力和潛力,如果你曾抱怨事業和家庭的兩難,如果你曾歇斯底裡,無法自持,這本書將會用輕柔的筆觸帶給你溫暖的啟迪。
在書中,盧璐為我們介紹了由全職太太向獨立女性轉變的思維方式以及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尋找平衡的實操工具,也向我們分享了整個過程中的掙扎與體悟。
在改變人生際遇之前,你需要的只是和作者一起進行自我調節,積蓄力量,重塑自己內心世界的秩序。
學會選擇與排序,安全感要自己給
女人在成長過程中,似乎時時刻刻都在接受性別暗示。
「你是女孩子,不可以瘋跑,要文靜」
「他能學得好數理化是因為他是男生」
「沒有生育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知識女性一定要體面,不可以鬧,不可以爭」
「穿得少就活該被侵犯」……
「女人是次要的…」
所有不符合傳統期待的女性行為都被默認為是錯誤的、異化的、不被允許的。
而這樣長期存在的性別暗示、性別歧視在無形之中給女性增加了許多桎梏。
女性,要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是一個女人。
「是一個人」的含義就是,女性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要創造價值,要付個人所得稅,要用自己的喉嚨發出自己的聲音。
「相夫教子、勤儉持家」和「自我覺醒、自我獨立」的確存在相牴觸之處,所以我們需要在做選擇之前進行人生排序。
建立明確且清晰的人生秩序,可以讓女性遠離雜亂不堪、疲於奔命的生活,也可以讓女性明確地知道每一個階段的目的和意義。
自我調息、積蓄力量,建立精神秩序,做出理性選擇,是女性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做的事情。
婚姻和家庭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愛人先愛己
在談到家庭與事業的平衡時,盧璐提出了「人生利益」這一概念。
人生利益包括但不限於錢和財產,還有生活的舒適度,感情的親密度,個人成就帶來的價值感等精神財富。
人生利益就是一個人期望在自己的人生中得到好處的綜合。
而無論是女主外的婚姻,還是男主外的婚姻,甚至是喪偶式婚姻,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通過這樣的組合方式,夫妻雙方的人生利益能夠得到最大化。
許多女性為了夫妻雙方「人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別無選擇地做起全職太太,或是在工作的同時更多地承擔家庭義務,站在男性背後的陰影裡。
她們的羽翼逐漸退化,逐漸失去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深感委屈和不安。
女性需要冷靜地思考自己對於人生和婚姻的期望是什麼,自己能夠創造並且擅長的是什麼,以及自己期望在家庭中達到的狀態是什麼。
童年到青年再到老年,女性每一個階段的故事都要由自己書寫。
婚姻家庭事業,同樣如此,我們要首先關注自己,再去關注世界,我們有能力溫暖自己,才有能力熱愛家庭。
自信優雅的女人最美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看臉的時代,女性的容貌焦慮尤盛,仿佛所有有悖於「瓜子臉」「高鼻梁」「杏仁眼」的地方都需要被「修正」。
而比容貌焦慮更加困擾女性的則是對於衰老的恐懼,對於身材走樣的擔憂。
孕婦身形發生改變本是自然過程,卻要炒作「完美身材」,逐漸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卻要鼓吹「凍齡」。
事實上,對於畫畫的人而言,一個人長得越標準,畫起來越難,因為沒有特點。
我們的獨特性也正是表現在我們異於標準的「缺憾」。
優雅的老去,需要強大的內心。
恐懼衰老,無法悅納自己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自我「攻擊」的人。
我們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必追求刻板的標準答案,即使它在傳統認知中看起來完美無缺。
做自信優雅的女性,接受缺憾,從容老去,我們會擁有這世界上無價的「高級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