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餘音
「不想做小公主,只想當老富婆。」成為當下女生的口號。/《愛瑪》
有沒有發現,最近大家的「閨蜜群」跟過去有些不一樣了——
「我試了一下最近大火的xxx精華,感覺不錯,安利給你們啊!」沒人要連結;「聽說新開了家網紅日料店,周末走一波?」無人回話。
因為她們可能正在儘量減少開銷,默默攢錢買房!
曾幾何時,「丈母娘」三個大字一度成為房產商的發財秘籍;「已經備好婚房」也成為男性在相親市場中的議價籌碼。
現在,買房已不再是專屬於男性的剛性訴求。根據某房地產平臺發布的《2019年女性安居報告》,2018年女性購房者的比例為46.7%,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點,幾乎「逼平」男性購房者。
不知道男生們看到這條新聞後,是長舒了一口氣,還是壓力更大了。中國女性不僅早已有自主買房意識,而且正在努力將其付諸實踐。
你身邊的女生,正暗戳戳地成為購房主力
日前,《姐妹的茶話會》這檔綜藝拋出了「女性買房」話題,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
節目中,法國女嘉賓愛黎和日本女嘉賓林繪黎華都認為,女性買房是獨立的表現,靠自己的努力打拼比依靠男人酷多了。
女團成員趙曉棠也表示,經濟實力是底氣的來源,有房子就有底氣。以後跟另一半吵架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這是我家,別在這兒造次!」
沒有被社會賦予「買房職責」,卻還要憑藉自己的努力與「天價」(房價)搏一搏,這樣的女生當然「酷斃了」! /《姐妹的茶話會》
大家對於女性買房的稱讚,大致能夠體現出當下女性的生存意識:安全感要靠自己建立,不依附於人才能活得漂亮。
「名下有房、口袋有錢、車裡有油,才是女人最實在的安全感」已經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很現實的價值觀,是可以為之努力的方法論。
融合了高檔住宅和城中村的廣州海珠區下渡路上,一家地產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員小唐說:「最近這幾年,自己來看房子買房子的女孩明顯比前幾年多了,她們主要是看小戶型。我感覺現在女生反而顯得比男生更獨立。」
顯然,這已經是普遍現象了。根據某地產機構發布的《2020女性置業報告》,計劃5年內購房者,女性佔比超過80%。
她們的買房目標、計劃都很明晰。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38.8%的女性會選擇獨立購買,即無需他人資助完成。
當然,如果自己是初入社會、積蓄不足,她們也會選擇由父母支持部分,自己努力還貸,或者與另一半共同購買。
隨著人們的初婚年齡推遲、女性獨立意識的崛起,購房版圖中飄揚起「巾幗」旗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生想獨立買房呢?先拋開房子在兩性關係裡扮演的角色不談。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什麼東西最能帶給你安全感?
有個高贊回答——是房子。人們常說,家是避風港、有家就能安定,房子就是家的具象載體。
關上家門,好像就能隔絕屋外紛擾,享受自己的「現世安穩」。/《塔利》
木子是廣州土著,她曾經歷過辭職、創業、創業失敗等一系列經濟創傷。
在那段最難熬的日子裡,她唯一慶幸的就是自己有個房子:「這個房子緩解了我大部分的經濟壓力和情緒焦慮。在生活接連不斷的打擊下,它給了我喘息的機會。」
房子是一種保障,尤其在經濟困難時顯得尤為重要。大多數女性已經在自己的經濟路上「開荒」,她們當然也需要這樣的保障。
作家楊熹文曾說:「房子=100個包,忍一忍就有了。」
或許這100包個都是遙不可及的愛馬仕,但依然值得女生們為其拼搏。
畢竟對於一個打工Girl來說,能在一個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小窩」中醒來,比每天有沒有包背更重要。
婚姻換房是在賭,而我不想輸
買房,在我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絕望的主婦》
自古以來,房子是經濟實力的體現,是家的載體,更是中國社會裡建立兩性關係時不可或缺或者不可迴避的一部分。
傳統觀念中,這樣「意義非凡」的房子,通常被默認為由男性提供。也就是說,女性的房子通常需要通過婚姻來獲得。房子的所有權往往事關兩性關係、家庭觀念甚至傳統倫理。
辛迪今年31歲,作為未婚女性來說,這個年齡不算年輕了,但她從未將自己看作不婚主義者,沒有結婚僅僅是因為還沒有遇到那個人。
經過幾年的奮鬥,她目前的經濟實力已經可以獨立買房。但是當她將購房計劃告知父母后,卻遭遇了極大反對。
「你是不是不準備結婚了?」母親留下一句讓她哭笑不得的疑問後,就掛斷了電話。母親的邏輯很簡單:既然準備結婚,就不需要自己買房啊。
買房之艱難不論男女,但女性買房卻會遭遇更大的「阻力」——
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缺少培養女兒經濟獨立的意識,尤其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當她們長大後到一、二線城市拼搏,會發現自己不管在經濟還是意識層面,都是從零開始。
女性買房還真不是有錢就能成。/《82年生的金智英》
暫且不提工作薪資等方面,僅僅是人們心中的固有觀念——「女孩子不用買房」,就足以影響很多女孩的一生。
在《姐妹的茶話會》中,顏如晶說:「男生買房子一般是因為要結婚了,女生買房子一般是因為感覺自己結不了婚了。」所以,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女性買房就是放棄婚姻的象徵。
事實上這兩件事並不衝突。
老一輩的思維一時之間難以全部更改可以理解,可笑的是,還有許多男性的思想沒有轉彎。
比如近期的熱播劇《了不起的女孩》,其中的情侶就因婚前買房鬧起矛盾——
女方家希望出資支持小兩口買個更好的房子,而男方則不願意接受資助,並且認為女方家的做法挑戰到男方成家立業的傳統觀念。
男性的「房子尊嚴」在現實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比如下面這位男子,寧願租房都不願住進自己女友的房子。
女生都沒有不樂意,你怎麼還「扭捏」起來了?/《姐妹的茶話會》
還有婚戀關係中,「男備房,女裝修」曾是一樁天經地義的「交易」。
這樁「交易」,看似是給足了男性面子,經濟上還惠及女性,實則隱藏著諸多矛盾,甚至是財產套路。
譬如新聞中常見的家長裡短:小情侶進入談婚論嫁階段,男方家火速湊足首付買下一房,女孩提出婚後一起還貸。但是男方謝絕,還說可以把這部分錢用到裝修中去。
從法律上看,這樣的房子屬於男方婚前財產,如果還貸也不走女方帳戶的話,那這套房子就跟女生方沒有一毛錢關係。
想著在房產證上加名字就更難了,套路都是精心設計好的,怎麼還會突然良心發現?如果女方沒有發現其中問題,就會白白幫人家裝修房子......
這只是個極端狀況,生活中肯定沒有這麼多打定主意的「壞心眼」,但情侶、夫妻之間因房子造成的感情嫌隙、摩擦、尷尬卻是常態。
女性參與一起買房,能很大程度上的避免這些矛盾。
拿婚姻換房子,就是在拿自己的人生與對方的人品做賭,結果太隨機了。/《82年生的金智英》
如果人們能正確看待女性買房,並且女性自己也願意為之努力,那麼以後,男性為了成家而背負的買房壓力會相對減小,女性也可以自信地擁有自己的房子,並且不需要通過婚姻來獲取。
買房,不是進入獨立女性群體的入場券
對女性來說,買房似乎漸漸也成了剛需,但買了房子就等於獨立了嗎?不,它既不見得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
如顏如晶所說,女性獨立不能靠「口嗨」。嘴上嚷嚷著自己已經獨立,最後很多事情還是要依靠男人來成就,這明顯算不得獨立。
可以說,經濟獨立是女性獨立中的重要一步,而女性自己買房則是經濟獨立的最好體現。但是反過來看,「女性買房」並不能簡單地與「女性獨立」劃上等號。
財富或許能與智商、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掛鈎,但並不屬於獨立的「充分必要條件」 。/《姐妹的茶話會》
一方面,思想獨立甚至比經濟獨立更重要。雖然房子是保障,但它並不智能,在這房子裡怎麼跟另一半相處、怎麼使用,還得看「人工操作」。
如果女生還在為那些喊著「我養你」的愛情故事感動落淚;還在「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的情話裡沉淪;還在「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的承諾中交出自己的真心......她的「依附意識」就依然存在。
現實生活不是影視劇。如果女性的思想並未獨立、缺乏自立決斷意識,甚至還是個「戀愛腦」,那麼即使她擁有房產,也很有可能為了追求自認為的愛情而淪為PUA、「殺豬盤」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獨立女性都買得起房。如果因稱讚買房者為獨立女性,而陷入另一種「獨立女性必須人手一套房」的極端論點中,就是本末倒置了。
難道,張桂梅及華坪女高的學生還需要一個房子來證明自己是獨立女性嗎?
獨立是人格的成熟,不論男女。/《律政俏佳人》
女性固然期望改變經濟上的弱勢,但人們更想改變的是「男主外女主內」、「大男子主義」、「房主就是一家之主」等觀念。
在「女性買房是獨立的表現嗎」這一微博話題的評論中,都是清一色的:「你怎麼不問男性買房是不是獨立表現?」
既然人們不會以買房作為男性獨立的標準,自然也不該拿來衡量女性。就像《姐妹的茶話會》中喬麗婭所說:「我有錢想買房就買房,不想買就不買,這跟獨立有什麼關係?」
沒錯,輕鬆點看待,買房就像買包、買零食一樣。可以把房子當成自己的奮鬥目標,但別把房子當成自己的緊箍咒,這種姿態才叫獨立吧。
參考資料:
1.大城市女性買房比例猛增,男性或許可以看開點 | 澎湃新聞
2.別帶著成見看「女性買房」 | 澎湃新聞
3.58同城發布2020女性職業報告 | 中國經濟網
4.女性買房就等於獨立? | 中國青年報
5.女性買房數量猛增背後真相:在他房本上加名,不如自己掙來的有底氣 | 一米陽光童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