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當時的沙特爾公爵(Duke of Chartres),即後來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在這裡親手打開了牢房門,救出了被關押在這裡的政治犯。
這個著名的故事被維克託·雨果(Victor Hugo)收錄在了其長篇巨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中。在《悲慘世界》的第四部第一卷第三章中,雨果這樣描述道:
He had, with his own hands, demolished the last iron cage of Mont Saint Michel, built by Louis XI and used by Louis XV.路易·菲利普用他的雙手拆除了聖米歇爾山的最後一個鐵牢房,而這個牢房就是路易十一建立起來,而被路易十五廣泛使用。路易時年十五歲。
可以說路易·菲利普一世是法國最後一位國王,他是最後一位使用King稱號的國王,他的全稱是King of the French,法國人民的國王。雖然在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可以被看作是廣義上的法國國王,但作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國家元首,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使用的稱號是皇帝Emperor。從這個意義上講,路易·菲利普一世不但是法國波旁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也是法國最後一個國王。從他之後,再沒有一位具有繼承權的皇室成員加冕登基。當然,路易·菲利普一世的王國也不再是路易十六的法蘭西了。準確地說,路易·菲利普一世的法國是一個君主立憲的王國,而非路易十六的絕對王權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路易十六才是真正的末代國王。可以說每位法國國王,尤其是像路易·菲利普一世這樣距離我們生活年代相對較近的國王,都為現代法國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或多或少,或在領土方面,或在藝術方面,或在建築方面,或在傳奇故事方面。對於路易·菲利普一世,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是不能夠被遺忘的。這也是路易·菲利普一世對現代法國所作的傑出貢獻,或者說是歷史功績。
法國大革命後,凡爾賽宮一度被荒廢。1814年,波旁王朝復闢後,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對於象徵舊制度的凡爾賽宮不知所措,始終無法處理這根首先是巴黎人、其後是所有法國人的敏感神經。
經過1830年革命(1830 Revolution)後,也被稱為「七月革命」(July Revolution),路易·菲利普在拉斐特(Lafayette)等人的擁護和支持下,取代了查理十世欽定的王位繼承人,同時也終結了波旁王朝,開啟了奧爾良王朝(Orleans Dynasty)。只可惜,奧爾良王朝只存在了一世,不過18年。在巴黎的巴士底廣場上(Place de la Bastille)矗立的紀念碑,常常被混淆為紀念1789年法國大革命。這個紀念碑被稱為七月紀念碑(July Column),它所紀念的正是法國1830年革命。這次革命因為發生在1830年的7月,所以又被稱為七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