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仁:哈密地區史前考古

2021-02-13 絲綢之路考古

[1]本論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新疆史前金屬器》(批准號11BKG007)的階段性成果。

[2] F. Bergma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Sinkiang, Stockholm, Bokvörlags Aktiebolaget Thule, 1939,pp.14-15. P. Teihard de Chardin and C.C.Young, 「On some neolithic (and possibly palaeolithic) finds in Mongolia, Sinkiang and west Chi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Vol. Ⅻ, No. 1-2, Peiping, 1933,pp.83-104.

[3] 陳戈、張玉忠:《世紀之交新疆考古學的回顧與展望》,《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第3頁。

[4] 李遇春:《新疆發現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第153-154頁。

[5] 發掘資料見下列各遺址的註腳,這裡只列舉調查資料。史樹青:《新疆文物調查隨筆》,《文物》1960年第6期,第22-31頁;吳震:《新疆東部的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64年第7期,第333-341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圖版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國以來新疆考古的主要收穫》,《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70-171頁;黃文弼:《新疆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13頁;王炳華:《新疆東部發現的幾批銅器》,《考古》1986年第10期,第887-891頁。

[6] 陳戈:《關於新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新認識》,《考古》1987年第4期,第343-351,322頁;陳戈、張玉忠:《世紀之交新疆考古學的回顧與展望》,第5頁。

[7] 韓建業:《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張鳳:《新疆東部地區古文化探微》,《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第44-52頁;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會的考古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2-57頁。

[8] 陳戈:《新疆史前文化》,《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第50頁;陳戈、張玉忠:《世紀之交新疆考古學的回顧與展望》,第7-8頁。

[9] 韓建業:《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第41頁;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會的考古學研究》,第42頁。

[10] 此部分根據作者與常喜恩的個人交流(2003年2月16-25日)以及常喜恩:《哈密市雅滿蘇礦、林場辦事處古代墓葬》,《中國考古學年鑒》1989年,文物出版社,第274-275頁;哈密墓地發掘組:《哈密林場辦事處、雅滿蘇礦採購站墓地》,《中國考古學年鑒》1989年,文物出版社,第330-331頁;呂恩國、常喜恩、王炳華:《新疆青銅時代考古文化淺論》,《新疆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25-348頁。

[11]李水城:《從考古發現看西元前二千紀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第58頁;李水城:《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遺存分析》,《吐魯番學研究》2009年第1期,第1-3頁。

[12] 張良仁、王輝:《張掖市西城驛遺址的彩陶》,《北方民族考古》第2輯,第91-101頁。

[13] 李水城:《從考古發現看西元前二千紀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第59-60頁;

[14]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第80頁,圖一;呂恩國、常喜恩、王炳華:《新疆青銅時代考古文化淺論》,第182-183頁,圖一五至圖一八。

[15]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研究》,第80頁,圖一:7。

[16] M. К. Кадырбаев, Ж. Курманкулов, Культура древних скотоводов и металлургов Сары-Арки, Алма-Ата, Гылым, 1992, с.59, рис.30.

[17] J. Mei, 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Late Prehistoric Xinjiang,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865, Oxford, Archaeopress, 2000, p.38.

[18] 潛偉:《新疆哈密地區史前時期銅器及其與鄰近地區文化的關係》,第101頁。

[19] J. Mei, 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Late Prehistoric Xinjiang, p.38. 潛偉:《新疆哈密地區史前時期銅器及其與鄰近地區文化的關係》,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6年,第38頁。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研究》,第81-87頁。

[20]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研究》,第80頁,圖一:6。

[21] 呂恩國、常喜恩、王炳華:《新疆青銅時代考古文化淺論》,圖一七:9。

[22] 文中提到的參照器物見於M. П. Грязнов, М. Н. Комарова, И. П. Лазаретов, А. В. Поляков, М. Н. Пшеницына, Могильник Кюргеннер эпохи поздней бронзы среднего Енисе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10, рис.38: 4, рис.32: 21, рис.36: 17, 15; Л. П. Зяблин, Карасукский могильник Малые Копëны 3, Москва, 1977, рис.30: 27, рис.13: 2, 1; E. N. Chernykh, Ancient Metallurgy in the USSR: The Early Metal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fig.91: 15, 9; K. 「Jettmar, The Karasuk Culture and Its South-eastern Affinitie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22(1950), pp.83-140, Pl.2: 31, Pl.3: 1; Н. Л. Членова, Хронология памятников карасукской эпохи,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72, Таблица 7: 3, Таблица 10: 53.

[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二三)》,《考古》1996年第7期,第70頁。

[24]呂恩國、常喜恩和王炳華:《新疆青銅時代考古文化淺論》,第184頁。

[25]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研究》,第81頁。

[26] 潛偉:《新疆哈密地區史前時期銅器及其與鄰近地區文化的關係》,第87頁。

[27] 韓建業:《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第99頁。

[28] 張良仁、王輝:《張掖市西城驛遺址的彩陶》,《北方民族考古》第2輯,2015年,第91-101頁。張雪蓮、張良仁、王輝、盧雪峰、陳國科、王鵬:《張掖市西城驛遺址的碳十四測年及初步分析》,《華夏考古》第4期,第38-45頁。

[29] 張成安、常喜恩:《哈密腐殖酸廠墓地調查》,《新疆文物》1998年1期,第36-40頁。

[30] 常喜恩:《巴裡坤南灣墓地66號墓清理簡報》,《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第4、16頁;新疆考古研究所:《巴裡坤縣南灣M95號墓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5期,第7-8頁。

[3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哈密五堡墓地151、152號墓葬》,《新疆文物》1992年第3期,第1-10頁。

[32] 託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縣拜契爾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國文物報》2005年2月4日。

[33] 此部分原始材料來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爾墓地的發掘》,《考古》2002年第6期,第30-41頁。

[3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拉甫喬克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遺址》,《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第105-106頁。

[35] 胡望林:《哈密市亞爾墓地考古發掘》,《2013--2014文物考古年報》,第15-16頁。

[36]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花園鄉薩伊吐爾墓地考古發掘報告》,《新疆文物》2014年第1期,第65-75頁。胡望林:《哈密市薩伊吐爾墓地考古發掘》,《2013--2014文物考古年報》,第13-14頁。

[37]此部分取自兩篇內容大體相同但是編輯水準不同的簡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管所:《新疆哈密寒氣溝墓地發掘簡報》,《新疆文物》1996年第2期,第23-30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氣溝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第9期,第33-38頁。

[3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新疆大學歷史系文博幹部專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古墓地》,《考古學報》1989年第3期,第326頁。

[39] 李遇春:《新疆發現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第153頁。

[40] 黃文弼:《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57-1958)》,第1-9頁。

[41]呂恩國、常喜恩和王炳華:《新疆青銅時代考古文化淺論》,第187頁。

[42]黃文弼:《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57-1958)》,第9頁。

[4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新疆大學歷史系文博幹部專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古墓地》,第327頁。

[4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新疆大學歷史系文博幹部專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古墓地》,第337-352頁。

[4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新疆大學歷史系文博幹部專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古墓地》,第354-355頁。新疆文物事業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五十年》,第483頁。陳戈:《略論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第84頁。

[46] 陳戈:《略論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第84頁。

[47] 新疆考古研究所東疆隊:《新疆哈密拉甫喬克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第105-106頁。

[4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新疆大學歷史系文博幹部專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古墓地》,第356頁。

[49] 李遇春:《新疆發現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第153頁;吳震:《新疆東部的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64年第7期,第334-335頁;哈密地區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遺址調查》,《新疆文物》1988年第1期,第12-16頁;張承安、常喜恩:《哈密腐殖酸廠墓地調查》,《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3第6-40頁。

[50] 陳戈:《來稿照登》,《新疆文物》1991年第1期,第97-99頁;陳戈:《焉不拉克文化補說》,《新疆文物》1991年1期,第48-52頁。


相關焦點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滿面塵土的史前考古人,王惠民,追尋著寧夏的考古遺址!
    在寧夏就有這樣一位考古專家,他完成了中國目前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的水洞溝遺址的第五次、第六次考古發掘;他發現並完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鴿子山遺址的考古和發掘工作。如今滿頭銀髮的他仍會每天伏案鑽研。他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寧夏史前考古的第一代專家王惠民。
  • 太古神遊——音樂考古與史前史
    書中不乏從音樂學角度提出的、不同於考古界陳說的新見,為中國音樂的史前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參考。楊蔭瀏《史稿》之後的三十餘年間,出版的中國音樂通史類著作達數十部之多:其中或為教學之需, 或為職稱所累,不乏應景之作,學術上、理論上有較大開拓者寥寥,治史方法也未有根本的改變。但有一點傾向值得注意: 一些目光敏銳的學者,越來越關注地下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史料,對中國音樂史前史研究的特殊意義。
  • 魏堅北方考古文選(史前卷、歷史卷)
    根據出版編輯的建議,我為三卷本的選集分別確定了書名:史前卷為《長河沃野》,寓意對黃河大回折周邊地區以農耕為主的新石器時代及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發掘與研究;歷史卷為《大漠朔風》,寓意對陰山南北及蒙古高原古代北方民族不斷興起和南下融合歷史進程的解讀和認知;拾零卷為《穹谷寥星》,寓意在廣義的大文化背景下對不同領域成果綜合採擷的零散收穫。
  • 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  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 黔西北記憶(136)威寧中水遺址:填補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
    ▲吳家大坪遺址(圖源 烏蒙視界)在中水遺址中,以雞公山遺址為代表的中水史前遺址群的發掘,使貴州第一次發掘出功能較為全面的山區史前聚落遺址,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許多空白。2002年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銅器等文化遺物,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雲」遊寧夏水洞溝 探秘「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4月19日,寧夏水洞溝景區通過5G直播帶領網民走進「中國史前考古發祥地」,了解人類起源、追尋古老遺址,感受歷史變遷。水洞溝景區位於寧夏靈武市境內,據資料記載,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水洞溝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因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也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在這裡繁衍生息的人類可追溯到3萬年前,截至目前已考古發掘出土5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
  • 追思考古前輩,探尋臺灣史前文化——李濟獎臺灣行Day3-Day5
    十三行遺址是臺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1959年石璋如教授曾率領學生們到該遺址短期試掘,這裡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遺址。在這裡,可以體驗到「臺灣考古」的不同之處。鳳鼻頭遺址解說牌。大坌坑、八仙洞,都是臺灣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也是李濟先生曾經到訪過的地方。臺灣考古人正在繼承先生的遺志,不斷探索、保護臺灣史前文化和歷史文化。三天內,我們拜訪了經過學術團體兩年抗爭,最終得以部分保存的十三行遺址,也見到了在保護方面仍然遭受相當大挑戰的大坌坑、八仙洞和鳳鼻頭遺址。
  • 答題啦‖探索史前新疆歐羅巴人的秘密
    而此前,張平參予的焉不拉克墓地,哈密五堡等墓地的發掘在人種鑑定方面,考古界就出現不同的觀點。而在更早之前的1980年——1982年,由呂恩國主持發掘的吐魯番蘇貝西古墓,出土的乾屍面部特徵多深目高鼻,眉弓發達,面部狹長,頭髮多呈棕黃色,諸多方面都帶由典型歐洲人特徵。其中,一具女性乾屍,頭戴高達45釐米尖頂帽。現在克孜爾墓地又出現了歐羅巴人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洞穴考古』第六屆「中國公共考古·貴州論壇」洞穴考古專題研討
    9月26下午,第六屆「中國公共考古·貴州論壇」進行了洞穴考古專題研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傅憲國研究員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6位與會者分別做了洞穴遺址發掘和保護利用報告。
  • 「史前文明」被證實,達爾文「進化論」或被推翻?看看考古新發現
    在這些觀點中,有一種觀點非常獨特,那就是史前文明觀點。這一派認為,人類文明並不存在進化的概念,只存在著無限的循環,猶如莫比烏斯環一般。最開始人們對於這一觀點非常不屑,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史前文明的遺址似乎被發現,甚至有人因此認為進化論失效了。那麼這是真的嗎?
  • 「史前文明」被證實,「進化論」或將被推翻?看看考古界的新發現
    不過,當「史前文明」被證實後,有人說「進化論」被推翻了,考古專家對此展開了調查,並有了新的相關發現。在進化論學說中,人類的起源是猿猴。猿猴進化到人類的過程也從動物的爬行,以四肢軀幹為行走方式,到站立起來後,以雙腿為行走方式。生物的本能與天性,讓猿猴在進化為人類的過程裡慢慢開始一些工具的建造,其中包括一些狩獵工具和處理食物的用具。
  • 從南湖佛塔傳說到百年哈密貢瓜《在那遙遠的地方》帶你走進新疆哈密
    離開小南湖佛塔,節目組驅車駛入巴裡坤大河唐城,這裡是哈密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唐代古城遺址。從遠方望過去,橫臥在蒼黃原野上的它的東牆,就像一道田埂。一步步走近它,那殘牆一點點變得高大厚重起來。自兩漢以來,巴裡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大唐王朝為了穩定西域,在今天的大河鎮區域,當時叫甘露川,修建了這座兵城。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 西域探險家眼中的哈密,西陲鎖鑰鎮咽喉,萬裡絕塞客心愁
    哈密自古都是進出新疆的東大門,而星星峽就屬於哈密,所以西域探險家們進出新疆東邊的必經之地,往小了說是星星峽,往大了說就是哈密,那麼他們當時眼中的哈密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普爾熱瓦爾斯基,是第一個行經哈密的西域探險家,他曾說哈密綠洲是「由幾條天山流下的溪水灌溉的土地」。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圓滿閉幕
    12日上午論壇開幕,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寶秀教授在致開幕辭時表示:北京聯合大學田野考古的足跡涉及全國多個地區,在首都北京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服務北京的全國文化中心和「三個文化帶」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北京高校考古論壇,為有志於投身考古學研究和實踐的年輕學子提供了學習交流平臺,為考古事業的薪火傳承做出貢獻。
  • 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晉南地區的考古思想開始發生了變化,即在物質文化史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對史前社會的復原與研究。(二)晉中地區此處的晉中地區,主要以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為中心,包括西面的呂梁山地和東面的太行山西麓的部分區域。20世紀80年代以前,晉中地區的考古工作相對較少。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1
    出土骨器發掘成果表明:一、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