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寧夏水洞溝 探秘「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寧夏水洞溝景區。景區供圖

中新網銀川4月19日電(於晶)歲月無痕,唯石能語。4月19日,寧夏水洞溝景區通過5G直播帶領網民走進「中國史前考古發祥地」,了解人類起源、追尋古老遺址,感受歷史變遷。

水洞溝景區位於寧夏靈武市境內,據資料記載,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水洞溝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因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也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在這裡繁衍生息的人類可追溯到3萬年前,截至目前已考古發掘出土5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

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水洞溝不僅是古人類居住遺址,還是集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於一體的古代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更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防禦系統,全國這是獨一處。如今水洞溝這張文化名片對宣傳寧夏、介紹寧夏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完)

相關焦點

  • 滿面塵土的史前考古人,王惠民,追尋著寧夏的考古遺址!
    在寧夏就有這樣一位考古專家,他完成了中國目前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的水洞溝遺址的第五次、第六次考古發掘;他發現並完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鴿子山遺址的考古和發掘工作。如今滿頭銀髮的他仍會每天伏案鑽研。他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寧夏史前考古的第一代專家王惠民。
  • 寧夏旅遊,為你優選這5個必去的景點,規划行程時不要錯過
    寧夏地處黃河水系,有「塞上江南」之譽。寧夏的主要旅遊景區有:1.寧夏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沙湖旅遊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由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而構成,是一處融合江南水鄉之靈秀與塞北大漠之雄渾為一體的「絲路驛站」上的旅遊明珠。
  • 盤點寧夏五大最具人文特色景點
    寧夏境內有諸多的歷史遺蹟,讓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腳步開啟一場發現之旅、探索之旅吧。那麼在寧夏古風最濃的景點有哪些呢?在寧夏有哪些具有人文特色的景點呢?寧夏有哪些景點能夠讓大家體會到「西夏文化」的味道呢?
  • 2017五一錦繡江山一卡通活動公告:寧夏靈武水洞溝-黃河外灘景區-西夏影視城-寧夏牛街-南關清真大寺-寧夏博物館
    相關介紹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 魏堅北方考古文選(史前卷、歷史卷)
    1974年高中畢業下鄉務農,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考古專業,1982年回到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任副所長、研究員,曾受聘擔任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匹茨堡大學人類學系和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博士生校外指導教授。2004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任考古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神秘的薩拉烏蘇2:外國人來中國考古,竟意外被載入史冊
    他從八歲起即開始接觸來這裡考察發掘的中外舊石器考古專家。範金山稱:薩拉烏蘇沙漠大峽谷之所以能夠吸引全國各地的舊石器考古愛好者,和國內外眾多的科學家們的蜂擁而至,都是因為薩拉烏蘇河兩岸的地質層裡面埋藏著龐大的古動物群、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範金山還稱:來這裡考古的法國專家們的傳奇故事,自己也知道不少。
  • 寧夏新十景三十強,我都走遍了,你呢?
    景區周邊旅遊資源富集,相襯著體現西夏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沙漠文化,史前文化為一體的多個旅遊景點。寧夏涇源縣是涇河的發祥地,境內遊覽資本十分豐碩,有名景點老龍潭相傳是涇河水族的龍宮地點,柳毅傳書的故事在這一帶是婦孺皆知。
  • 探秘夏河丹尼索瓦人_收藏考古_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探秘夏河丹尼索瓦人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項目發布。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找尋遠古的印記,越過長城,在萬千年前的史前文明
    寧夏靈武水洞溝,一片看似荒蕪的土地,卻有著遙遠的故事,上萬年的時光裡,這裡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呢?遠古的生存環境恐怕是艱難得不可想像的,但卻是通往文明的必經之路。考古遺址是一個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遺址區。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黔西北記憶(136)威寧中水遺址:填補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
    2006年5月上旬,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國家文物局內,中國文物報和中國考古協會的專家們炯炯有神的目光,越過長江黃河、穿越千山萬水,正熱切而又莊重地注視著貴州威寧最西端這個極不起眼的小鎮——中水鎮。此時,國內考古學界最權威的專家們,面對「中國2005年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一命題,不約而同地寫下了「中水遺址」。
  • 2020寧夏高校排名,寧夏大學第一,寧夏醫科大學第二!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首府銀川。就是這樣一個「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地方,用一代代的傳承和一雙雙辛勞的手,營造著「塞北江南」的荒與綠。這裡有「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水洞溝遺址;這裡有江南秀色與塞外壯景於一體的「塞上明珠」--沙湖;這裡有神秘的東方金字塔--西夏陵;這裡有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賀蘭山巖畫。寧夏共轄5個地級市,分別是: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
  • 太古神遊——音樂考古與史前史
    現代考古學在中國誕生未久,史料貧乏;文獻經典的相關記述,幾乎是「史料」的唯一來源。故19世紀以前,這樣的神話傳說始終是人們公認的中國音樂的「史前史」。其後的半個多世紀,我們的音樂史前史仍在拄著神話傳說這根拐棍彳亍前行。 隨著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勃興,大量的音樂文物及相關考古資料面世,引起一些獨具慧眼的音樂史學家的關注。
  • 春暖花開,寧夏旅遊業逐漸甦醒,藉此機會給自己疲憊的心靈放個假
    春暖花開,寧夏旅遊業逐漸甦醒,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及五市文化旅遊局聯合推出「放心遊寧夏,給心靈放個假」系列惠民活動,陸續推出對旅遊產業的系列扶持政策。我在17日參加了一次省內特惠之旅:銀川花博園、水洞溝一日遊,全程花銷99.8元。
  • 張良仁:哈密地區史前考古
    [1]本論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新疆史前金屬器》(批准號11BKG007)的階段性成果。[2] F. Bergma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Sinkiang, Stockholm, Bokvörlags Aktiebolaget Thule, 1939,pp.14-15. P.
  • 寧夏冬季嗨玩指南,做這個冬天最靚的仔!
    水洞溝寧夏水洞溝旅遊景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徐志摩曾寫下詩句「北方的冬天是冬天」,而水洞溝的冬天,空曠深邃,繁華落盡,但卻寧靜致遠,遠離焦躁與浮華,在樸實和蒼涼中顯現著魅力。
  • 文化—生態交錯帶: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環
    原標題:文化—生態交錯帶: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環20世紀末,中國考古學泰鬥蘇秉琦在論及中國史前文化格局時提到,中國存在面向內陸與面向海洋兩大板塊。此後,學界更多在微觀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討論中國史前文化的宏觀格局問題。
  • 自駕房車露營寧夏銀川黃河外灘盡顯沙漠、溼地風光
    寧夏龍行天下科發房車可舒適睡眠六至七人,自駕遊可根據需要選擇有多種品牌多種類型的房車,房車的作用是解決吃飯住宿和景區間的交通。除了房車還有濱河音樂廣場的蒙古包酒店和帳篷酒店也v可以享受戶外露營。兵溝旅遊度假區,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坐落於黃河東岸、毛烏素沙漠西側,距銀川市主城區3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