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交錯帶: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環

2020-12-23 雲南網

原標題:文化—生態交錯帶: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環

20世紀末,中國考古學泰鬥蘇秉琦在論及中國史前文化格局時提到,中國存在面向內陸與面向海洋兩大板塊。此後,學界更多在微觀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討論中國史前文化的宏觀格局問題。宏觀上說,中國史前文化格局可以分為四個板塊:西北內陸(其中還可以分為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以及沙漠戈壁綠洲三個小板塊)、東南腹地(其中又包括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嶺南、西南等小板塊)、東北—西南交錯地帶、海岸地帶。四大板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中國史前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其中,後兩大板塊都是生態交錯地帶,東北—西南的交錯地帶是森林與草原的交錯帶,海岸地帶是陸地與海洋的交錯帶。生態交錯帶也是文化的交錯帶,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地區。考古學上有關西北內陸與東南腹地的探討非常多,而有關兩個文化—生態交錯帶的討論很少。兩個交錯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巨大,其中海岸交錯帶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在近代,這裡暫且不論。

文化—生態交錯帶的分布與影響

中國從東北到西南文化—生態交錯帶是一個彈性變化的區域,大致以400毫米降水線為中心分布(西南方向受地形影響變化較大),是森林與草原的交錯地帶。對於史前的狩獵採集者來說,生活在這個區域,意味著可以利用兩個地帶的資源,具有更大的資源豐富性。但交錯地帶也存在一個問題——「森林邊緣效應」,即這個邊緣是不穩定的,經常變化。狩獵採集群體需要適應這種變化不定的環境條件。歷史時期,這裡是農耕與遊牧群體的交接地帶,是雙方爭奪的戰場。氣候條件較為溫暖溼潤的時候,農耕群體向北擴散;氣候轉為相對乾冷的時候,遊牧群體南下。這個地帶決定了農業人口密集分布的範圍,早年地理學家胡煥庸注意到這條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的分界線,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煙稀疏。

文化—生態交錯帶的適應策略問題

從理論上思考文化—生態交錯帶,首先要解決適應策略選擇的問題。這是一個文化適應風險較高的地帶,資源多樣的同時又變化不定。風險緩衝策略之一就是社會網絡,由此我們不能孤立地考慮這個交錯地帶,而要把它與草原、森林兩個地帶的總體變化結合起來。在生態交錯帶地區,溫帶森林地區通常較之草原地帶的環境更穩定,因此會有更多東南向的交流。歷史時期的情況確實如此,遊牧與農耕群體形成共生關係,不過遊牧群體更多地依賴與農耕群體的交換。

與之相應,有效策略之二就是加強流動性,這意味著人們更經常地遷居,在更大範圍內尋找食物資源,而且對於獲取資源的不確定性要有所準備,比如說採用更合用的工具,這個策略尤其適用於處在狩獵採集階段的人群。對於已經進入農耕階段的人群來說,相對應的策略是分散風險,比如種植儘可能多樣的植物,飼養儘可能多樣的動物。這樣,遇到災年也不至於顆粒無收。

文化—生態交錯帶適應變化的考古學證據

具體到考古材料層面上來說,目前有關東北—西南文化生態交錯帶存在的最早證據可以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段。在這個地帶發現了類似莫斯特的石器技術,除了寧夏靈武的水洞溝、內蒙古赤峰的三龍洞、東烏珠穆沁的金斯泰等遺址外,雲南富源的大河遺址也有發現,顯示這一技術可能沿著東北—西南的文化生態交錯帶在傳播。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段,整個北方地區流行細石葉技術,這一技術後來也通過川西走廊向西南地區擴散,代表這個過程的典型遺址為四川廣元的中子鋪遺址。整個文化生態交錯帶具有類似的環境,生活在這個地帶的狩獵採集者需要保持較高的流動性,所以,這一地帶西南方向與東北方向的文化具有相似性。以細石葉技術為例,華北與長江中下遊地區並無險阻隔開,但是這一技術基本不見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它沿著東北—西南交錯帶的傳播,正印證了這個文化—生態交錯帶是確實存在的。

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逐步形成,距今8000年前後,生態交錯帶中的遼西地區(考古學上的遼西包括赤峰一帶)的興隆窪文化開始種植黍、飼養豬,同時兼營狩獵採集。從考古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發現,這個時期人們還沒有定居,還會周期性遷居,在不同季節利用不同的資源。有關季節性利用,更直接的證據來自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近幾年在這裡發現的裕民文化,年代與興隆窪文化相當,其遺址存在明顯的冬、夏之分,夏季營地的典型代表四麻溝遺址有眾多的室外火塘,遺址坐落的地理位置也不像冬季營地那樣注意避風。在新石器時代的遼西,我們看到不同考古學文化在農業與狩獵採集之間搖擺,在條件更惡劣的內蒙古中南部與冀北一帶,我們看到的是文化發展的中斷以及文化面貌的急劇變化。這個地帶還發現了兩處災難性的遺址:通遼的哈民忙哈與烏蘭察布的廟子溝遺址,兩處遺址可能都是由於瘟疫引起災難,導致突然被廢棄。究其原因,這個地帶是農業生產的邊緣地帶,歉收之年,人們不得不利用一些穴居動物,導致病原體擴散到人類社會中。

令人驚奇是,也是在這個時期,遼西產生了紅山文明(或稱文化),陝北至內蒙古中南部一帶產生了石峁文明,前者以巨大的積石冢、祭壇以及豐富的玉器著稱,後者則以400萬平方米的城市規模稱雄當時的中國。石峁遺址近百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但是遲至十年前才認識其性質,雖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因素,那就是研究者不敢相信這個地區在如此之早的時代能夠有如此之高的文化成就。文化生態交錯帶是個創造文化奇蹟的地方。距今5000至4000年間,這個地帶產生了特別有利於文明發展的因素,但是這個因素不是農業,因為這裡是農業生產的邊緣地帶,即使是在氣候條件最好的時候,也不大可能超過中原地區,很可能是生態交錯帶便利的文化交流成就了這兩個文明。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地帶文明是脆弱的,環境條件的不穩定性決定了這裡無法長期支持一個較複雜的社會。紅山與石峁興盛一時,但後面都沒有持續的發展。

總之,東北—西南文化生態交錯帶是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環,它的重要性目前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理解它的存在,有利於我們把握中國文明形成的基礎條件。

(作者:陳勝前,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考古學理論研究與中國考古學理論的構建」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陳勝前)

相關焦點

  • 李新偉:庫庫特尼—特裡波利文化彩陶與中國史前彩陶的相似性
    摘要:庫庫特尼—特裡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時代與中國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期大體相當,而且在彩陶紋飾和器型上都與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中國考古第一個以遺址地命名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文章認為仰韶文化對中國考古學具有重要意義,「總體看,不同地區的仰韶文化,在距今5000年後,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 馬家窯文化——黃河上遊史前文化的代表
    馬家窯文化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狩獵與採集為輔。1977年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了成捆帶稈帶穗的碳化稷及大麻籽等,許多遺址出土的大型甕罐中,儲藏有粟。由此看來,粟和稷應為馬家窯先民主要的農作物,亦說明中國北方史前文化,粟作農業區包括了黃河上遊地區。家養動物有豬、羊、雞等,補充和擴大了食物來源。
  • 鶴壁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布局
    映象網訊(記者 王東紅 通訊員 李丹丹)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效有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鶴壁市積極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著力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布局,取得了顯著成果。運河兩岸有太多歷史符號:古城牆、黎陽倉遺址……濬縣擁有名勝古蹟3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18項。在衛河(永濟渠)沿線各市(縣)中,濬縣擁有城池、河道、河堤、碼頭、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祭祀建築等遺產類型,且歷史風貌保存較好,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北方運河城鎮的典型代表。
  • 農民豐收節: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
    今年9月22日,秋分日,是我國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是「慶豐收、迎小康」。在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即將實現之際,來觀察兩年前設立的這一節日,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一個凝重的文化符號,它是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這個節日,禮讚勤勞的中國農民,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體現的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傳統農耕文明的交融。
  • 彩陶文化在史前絲綢之路的演進
    中國西北地區東起隴山西至伊犁河谷的區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 胡松梅:全球視野下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
    這些分布在農牧交錯帶的特色飲食和生活用品都離不開食草動物牛和羊。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牛和羊什麼時候出現在這一地區並成為我們的美食?最早的牛羊是中國人馴化的嗎?如果不是,它們又來自哪裡?怎麼來的?什麼時候來的? 陝北榆林地區是我國典型的農牧交錯帶,農牧交錯帶的氣候和植被特點為牛羊的大量養殖提供了可靠前提。
  • 洛陽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將打造「一環、兩軸、六點、十二片」布局
    洛陽市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主要位於老城區,街區格局完整,街巷肌理豐富,現存傳統建築數量約佔建築總數20%左右,傳統民居為典型豫西院落模式,建築風格接近山西民居大院形式。按照規劃,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將堅持完整保持街區整體格局、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民居群落空間肌理、充實街區多元功能,積極開展以文化與資源為導向的街區「城市雙修」,著力提高街區生活水平和空間品質,發揮街區在名城保護中的引領作用。
  • 破解南美史前巖畫中的文化密碼
    如果我們穿越回去,會發現身邊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冰河開始融化、冰川後撤、全球氣候轉暖。舊石器時代的不少大型動物滅絕,數量大大減少,適於森林草原地區生活的中小動物和鳥類增多,人類狩獵的對象發生變化,從大、中型動物轉變為小動物和魚類為主。史前巖畫除了告訴我們當時的自然環境如何外,還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人類是如何生存的。
  • 從史前遺存中尋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天我要講的是文化上的「早期中國」和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文化上的「早期中國」,換一個詞可以稱為「早期中國文化圈」,就是史前時期,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文化因為彼此交融聯繫,形成的一個超大規模的文化共同體或者文化圈。我把它簡稱為「早期中國」,含義和張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國相互作用圈」接近。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河姆渡文化,是寧波的文明源頭,更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
  • 生態濟寧丨一環八水繞濟寧 十二明珠映古城
    針對這一現狀,濟寧市創新開展環城生態帶建設,著力打造「一環八水繞濟寧,十二明珠映古城」的城市大生態空間格局,濟寧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3公裡進林帶、5公裡進溼地」的目標正逐步實現。龍湖溼地成泗河岸的生態名片秋日時節,天剛微涼,正是外出遊玩的好季節。
  • 山西呂梁山中段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
    來源: 山西經濟日報3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穫: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範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遊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衝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 300餘件史前古玉石器匯聚龍崗,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潘文婷 通訊員 祝筍 張娟12月12日上午,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動在龍崗文博展覽館開幕,「玉成中華系列展」作為本次活動的展覽活動內容同期開展,展出中華史前古玉石器300餘件。
  • 臺灣印象:卑南文化公園 臺灣史前文化奇葩
    從臺東回臺北的時候,在火車站買票,聽說車站附近有座卑南文化公園,去了才知道此地為全臺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右下圖)。所揭示的,則是在遙遠的五千至兩千年前,一個部落的歷史。因為在卑南地區發現,所以被稱為卑南文化遺址,但與現今的臺灣「卑南族」人並無直接關係。這個被後世稱為「卑南文化人」的族群,在兩千多年前消失,如今又以臺灣首座考古遺址公園的面目示人。  被火車驚醒的歷史  卑南文化目前已知的遺址有三四十處,分布在花東縱谷、海岸山脈南端東麓、臺東平原以及大武山東麓。
  • 200餘萬年前起至今,重慶是中國史前文化序列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
    在百餘年來自全世界考古工作的努力下,重慶的史前文化序列成為了中國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10月14日,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重要講話精神暨全市「十四五」考古工作座談會上,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公布,經過考古發現表明,重慶擁有著作為長江上遊史前人類樂園的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文化基因的重要構成。
  • 內蒙古:加格達奇林業局將企業文化定位為「生態文化」
    近年來,加格達奇林業局企業文化充分發揮著教育、滲透、激勵作用,真正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境」, 職工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加格達奇林業局將企業文化定位為「生態文化」,提出了「創造綠色財富」的全新理念。
  • 史前的現代化:從狩獵採集到農業起源 | 豆瓣9.2分
    把農業起源跟工業革命相提並論並不只是為了強調這次變革的重要意義,更主要的目的是從中得到研究啟示,存在於工業革命起源過程中的問題是否同樣存在於農業起源過程中呢?這種比較也並非要獲得所謂的歷史統一性或文化發展必然規律,而是要了解變化過程本身,從變化發生的初始條件、機制、階段,到多樣的形式,既達到了解史前史的目的,也為了更好地理解當今現實。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紅山文化玉龍,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