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論是世界上哪個國家從來都不缺少"探險家"、"尋寶人"的存在。他們可以只根據一個"傳說"、一張"地圖",或者一本"古籍",就能不畏生死,跋山涉水的去探尋自己從未踏足之地,以尋求最大的"寶藏"。
外國就有一位名叫邁克·哈徹的探險家,因為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古籍",上面記載著中國的一處"寶藏"。他便千裡迢迢趕到中國的海域,趁著國人對此處看管不嚴時,便從海中挖掘出了價值5億的古董,並販賣到了其他國家,使眾多國人為之氣憤。
中國水下考古界的剋星——邁克·哈徹
1986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個"中國文物"大型拍賣會的場內,中國陶瓷專家耿寶昌、馮先銘正坐在臺下,腳邊是籌備的3萬美金,他們滿懷期待,希望可以將這些不幸流落到海外的文物給買回來,讓它們重回故國。
在前不久,中國突然得知了在海外的一場拍賣會上,湧現了23.9萬件從中國打撈上來的文物,這引起了文物界的重視。
於是耿寶昌和馮先銘便被派來打聽情況,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將這些文物買回來。然而第一件文物的起拍價,就讓給兩人潑了一盆冷颼颼的冰水——起拍價20萬美金,這個價格遠遠高於他們的預期。
接下來,耿寶昌和馮先銘愣是連舉牌的機會都沒有,這些文物最低的起拍價也要15萬元,中國最終還是與這些文物失之交臂。這讓中國的文物學家,對偷偷在南海領域打撈文物的那夥賊人,更是咬牙切齒,恨得牙痒痒。
實際上早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就有人翻遍了國際海洋公約、世界各國的海洋法,卻找不到任何一條能夠明確禁止此事的法令,而當時中國對於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無奈之下,中國才會派出耿寶昌、馮先銘兩人,卻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來自中國的20多萬件珍貴文物,就這樣花落他家,這讓中國不得不重視起來"水下考古"和"打撈沉船"的事業。張威是"水下考古隊"的隊長,他從1987年起就一直致力於"水下考古"事業,尤其是對打撈"南海一號"更是付出了許多心血。
然而在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剛成立不久,張威還沒有足夠人馬的時候,"南海一號"突然現身了。"南海一號"是在南宋初期,"絲綢之路"中向外運輸瓷器,卻不幸失事而導致沉沒的巨型木質沉船,沉沒的地點是在陽江海域,它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
實際上,在它的周圍還有幾艘裝有"寶藏"的古船,只是當時中國無論是打撈技術,還是資金方面都存在著問題,打撈這艘沉船的事業就一直被擱淺。
這卻也給了別人可乘之機——1999年,一位名叫邁克·哈徹的英國"尋寶者",通過一本"古籍"推算出"寶藏"的位置,帶領著團隊,盜取了36.5萬件精品瓷器,並給他帶來了5億多的收益。
邁克·哈徹意外成為"尋寶者"
不過邁克·哈徹成為"尋寶者"其實是一場意外。他出生於1940年,從小在孤兒院長大,而艱苦的生活環境,是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對金錢有了特別強烈的渴望。他從懂事起就開始尋找,一切可以使他致富的書籍,或者方法。
邁克·哈徹不止一次幻想自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讓他和孤兒院的朋友們過上好日子。成年後的他,一開始也和眾多普通人一樣打工了幾年,賺夠一定積蓄了,就在1940年,從英國跑到了澳大利亞,用這些錢開了一家海洋商業打撈公司。
原本只是想打撈以前戰爭時期,被大炮擊沉的商場和軍艦上面掉下的橡膠和廢舊金屬而已。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邁克·哈徹打撈到了第一艘古船——一艘沉在南海,裝有2萬多件中國明代時期瓷器的古船。他嘗試著將這些文物賣給了收藏家,結果得到了數百萬美金的報酬。
這比邁克·哈徹前幾年掙的錢加起來還多,於是他便改變了公司的業務方向——找尋南海區域的古代沉船。
他開始了"尋寶之路",甚至為了準確推測出這些古船可能沉沒的地點,他變得十分"好學"。他去往了世界各地的大型圖書館查詢資料,還聘請了許多大學生搜集舊的航海圖和其他情報。
通過不懈的努力,邁克·哈徹花費了幾年的時間,打撈出了不少軍艦還有古代沉船,差不多有80多艘。而他也因此揚名,成為了著名的"海洋探險家","成功的尋寶人"。1984年,邁克·哈徹潛心研究了荷蘭幾位探險家的航海曆程。
然後在荷蘭一家公司塵封了很久的檔案館裡,邁克·哈徹發現了關於一艘巨船的消息,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因為這艘船在1752年的時候,承載著大量的瓷器和黃金,從中國廣州駛向了荷蘭,卻在航行了十幾天後,不幸觸礁沉沒了。
邁克·哈徹都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在南海地區發現了這艘船,並將23.9萬件瓷器,還有125塊的金錠打撈上岸。這批文物,就是耿寶昌和馮先銘在拍賣會上失之交臂的那批,而邁克·哈徹自這時起,就一直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剋星。
在體會到"打撈文物"能給自己帶來巨大收益後,邁克·哈徹便特意重金聘請了幾位考古人員,負責收集古代遺留下來的"寶藏"的信息。這些考古家也沒讓他失望,先後幫助他打撈了不少"寶藏",而在1999年,有位考古學家通過一本"古籍"— —荷蘭人的航海指南,發現一個巨大的"寶藏"。
在1822年1月,一艘名叫"泰星號"的巨型帆船,從中國廈門出發,前往爪哇,它載有包括各種茶具、化妝盒等100多萬件瓷器,然而在它經過中山群島時,不慎觸礁,徹底沉沒。船上過千的乘客,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被路過的船隻救起,其餘人全部命喪大海。
邁克·哈徹立即派人找到了關於那支船隻的消息,大致鎖定了"泰星號"可能沉沒的區域,之後他便帶上自己的團隊,偷偷潛入了中國的南海區域。剛開始他們的搜尋工作並不順利,直到1999年5月的時候,一位潛水員在深海裡發現了"寶藏"的蹤影。
邁克·哈徹喜出望外,連忙帶領著團隊將海中100多萬件文物全部打撈上來,並交給了專家檢驗,證明這些瓷器全都是出自康熙年間的瓷器,幾乎全部都是精品。所有人都如同"餓狼"見到"食物"一般,盯著這批"寶藏"。
然而邁克·哈徹思考了一下後,挑選了36.5萬件最好的瓷器,剩下60多萬件文物竟然全被他摔碎——因為他深知"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只有量少才能襯託出這批文物的寶貴,他才可以藉此抬高價錢。這些文物被偷運出了南海,販賣到了德國,給他帶來了5億多的收益。
這件事被中國發現後,邁克·哈徹的存在極大的刺激了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為防止這種不幸的事情再次發生,張威帶領著"水下考古隊"去到歐洲專門進行潛水訓練,訓練的強度非常大,潛水服都磨爛了好幾件。
張威曾經直言,"通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如今中國的"水下考古隊"不比任何一個國家遜色,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自2002年起一直到2019年,中國的"水下考古隊"終於將"南海一號"打撈完畢,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