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綱(1444一1499)字廷憲,浙江瑞安人。據嘉慶戊辰本《瑞安縣誌)(卷八人物文苑23頁)《兩浙名賢錄》載:居梅頭裡,七歲以能書命為翰林院秀才。天順七年授中書舍人內閣制敕房辦事。成化二十一年,升吏部昂中宏治四年升太僕寺少卿。歷事三朝。謙恭勤慎,位陟清華布素如寒士。至於周急解紛視棄金帛若土苴。人以是重之。書法尤為一時所推。凡進御諸書及丈制詔多其手筆,後卒得賜祭葬。
姜氏自幼學書,初師黃蒙(字養正),七歲便以書名得命秀才。可見他天資聰慧。至於他小小年紀所學之書為何體?這還得從其師身上探求答案。《溫州志藝文》(清辛巳本王繼明修纂)載:善楷書。永樂中書舍人。宮殿坊匾碑刻多其所書。黃氏肯定是教授姜立綱楷書入門。幼年的大字啟蒙,對於姜立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對姜立綱書法有微詞的人是項穆。他曾說過:「民則(沈度)立綱儘是趨時吏手。」明代還有一個叫範欽的人,也說:「立綱臃腫痴濁,大類算子,世顧好之,遞相宗習」。王世貞在他的《藝苑卮言》裡說:「立綱小變二沈為方整就其體中可謂工至,而不免俗累。」
首先,客觀上講,姜立綱作為一個書家,已經獨立形成自己的風格,世人已經接受姜體字,已經說明他有不同於趙董及沈度的地方。就是在明朝中後期,其價格也不減吳門書家。明收藏家項子京在《書畫跋》裡說:「姜立綱自置身金紫,今遺蹟至京都,價亦不見不減希哲(祝枝山),履吉(王寵)。效之者多白衣躋顯貴。」一些人專靠練姜字發家。這並非虛傳。《萬曆野獲編》載:嘉靖間,吾鄉有談相號木泉者,幼而門役,長而偉議,工書,習姜太僕立綱體。人京師值也廟西內修醮,因得以書供事齋官,丈被寵眷。積官工部左侍郎。」
其次,姜立綱書法創作絕非食古不化,泥古不前。他也注重師造化,得天然之旨趣。何喬遴在《名山藏》裡說:「姜立綱臨湖舍作『皆春'二字,適有操舟者過其前,衝濤搏浪,字遂寫成風波行舟之勢"。
這與雷太簡聞江聲而書藝大進,黃魯直光徵夫蕩槳而悟書理一樣,都是書法家資質聰穎,才識卓拔的結果。試想,此二字怎麼會有臺閣體的半點影子呢?它一定是瀟灑飛動,綿綿渺渺的趣味淡蕩迴腸,不絕如縷。瑞安玉海樓藏有姜立綱草書立軸《李太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從整體上看,近沈度體格,但又比沈氏豪放舒展,頗得章草三昧,又取懷素之筋絡,長線如戟短筆有鋒,連帶婉轉有度,節奏疾遲間優雅從容,整篇氣息雍容高貴古意昂然。他與沈氏的距離拉得很開:字形修長左右開張,清勁圓潤,循章草而覓古意,似乎是宋克的章草的影子。
再次,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觀點,成.為系統性的理論。把它們寫在《東溪書法》裡。清嘉慶戊辰本(瑞安縣誌》載:今吾鄉所藏立綱遺筆及八法一卷又有東溪書法一卷見黃氏書目。這是同時代書家所難以企及的。
最後,姜立綱的書法天賦還表現在他對篆書,隸書小楷和繪畫的把握上。在溫州市龍灣區海城街道辦事處(原瑞安市梅頭鎮)東溪村姜氏宗祠裡,有一塊(姜赤崖祠堂記》的篆額就是姜立綱的手筆。姜立綱也能畫。《六研齋筆記(瑞安縣誌卷十雜誌遺事)載姜立綱世傳其楷法嚴整未嘗知其畫。餘偶得其一幅瀟疏聳秀以黃鶴山人為宗特筆意稍未化耳。
姜立綱去世後,明孝宗皇帝遣使浙江布政司溫州知府鄧淮渝祭之。這在整個明代乃至中國書法史上都是罕見的,也許可以作為後人評價姜立綱的歷史地位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