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T「一哥」科創板上市大考 影像市場進口替代可期

2020-12-18 健康界

在全球戰疫緊張進行的同時,國產醫療器械領軍企業之一的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軟醫療)也迎來了上市大考。

6月30日,東軟醫療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創板IPO招股書,並獲受理。據招股書顯示,東軟醫療此次擬募集9.65億元,用於新一代超高端CT整機與核心部件研發項目、高場磁共振整機與核心部件研發項目、新一代高性能超聲產品與部件研發項目等項目。

長久以來,東軟醫療一直深耕高端醫療裝備研發,研製出一系列覆蓋多梯度的產品,廣泛的市場佔有率足以體現這家企業強勁的實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東軟醫療向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捐贈兩臺套 128 層高端 CT 及軟體系統,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選擇在科創板上市或許能夠帶領國產大型醫療裝備跨入新的時代。

國產CT「一哥」

東軟醫療是國內領先的大型醫學診療設備製造商,主要從事大型醫學診療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解決方案與服務,產品覆蓋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系統(CT)、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DSA)、通用 X 線成像設備(GXR)、超聲診斷設備(US)、核醫學成像設備(PET/CT)、放射治療產品(RT)、體外診斷(IVD)設備及試劑,是國內醫學影像領域產品線較為齊全的少數企業之一。

作為20多年老牌械企,東軟醫療在CT領域所創造的「第一」也數不勝數,包括第一臺國產品牌 CT、第一臺國產品牌單層螺旋 CT、第一臺國產品牌雙層螺旋 CT、第一臺國產品牌16層 CT、第一臺國產品牌 64 層 CT、第一臺國產品牌128 層 CT和全球首臺單源極速能譜CT等。

圖片來源:東軟醫療招股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出具的市場研究報告,截至2019年末,東軟醫療在中國市場的 CT 保有量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在中國市場的CT銷售額連續三年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CT的對外出口量亦連續三年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

圖片來源:東軟醫療招股書

在中國CT市場佔有率中,東軟醫療持續多年銷售額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CT設備保有量也是國產第一,僅次於GE、西門子、飛利浦。CT對外出口量,東軟醫療亦連續位居國產第一。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在此背景下,東軟醫療奔赴科創板IPO備受行業期待,同時也填補了A股市場上CT領域龍頭企業的空白。

政府補助佔利潤比過半

根據招股書顯示,目前,東軟醫療擁有數位化醫學診療設備、設備服務與培訓、MDaaS解決方案、體外診斷設備及試劑等四大業務線,2019年,四大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65.65%、25.43%、4.49%、4.43%。

圖片來源:東軟醫療招股書

2019年,公司核心產品CT系列單價、銷售量齊跌,多款產品銷售額有所下滑。CT系列單價、銷售量、銷售額分別為156.47萬元/臺、527臺、8.25億元,分別同比減少15.49%、1.50%、9.28%。與此同時,其他主要產品MRI、GXR、US系列產品銷售額分別同比減少16.10%、5.29%、9.42%。

2017-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5億元、19.26億元、19.25億元。其中,公司營收主要來源於CT設備,2017-2019年,CT設備的營收佔比分別高達48.04%、51.88%、43.24%。

圖片來源:東軟醫療招股書

而從財務報表可見,東軟醫療的銷售收入在2018年發生了高達33.31%的增長,但隨後陷入了停滯。在營收幾乎沒有變動的情況下,東軟醫療的淨利潤從2018年的16974.58萬元降至2019年的8827.75萬,降低幅度達48.00%,同期扣非淨利潤也從8276.57萬元降低至3512.86萬元,降低幅度達57.55%。

圖片來源:東軟醫療招股書

2017-2019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1.55%、41.27%和39.82%,總體也呈下降趨勢,公司表示,主要系公司產品銷售結構變化所致。

根據東軟醫療財報顯示,2019年淨利潤大幅減少主要系資產處置收益、其他收益分別減少5745.02萬元、3400.95萬元,2018年公司以智慧財產權作價7500萬對瀋陽先進醫療設備技術孵化中心有限公司投資,投資比例30%,該筆交易實現無形資產處置收益5250萬元;其他收益減少主要系2019年政府補助的減少。

2017-2019年,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含軟體產品增值稅即徵即退)金額分別為7727.65 萬元、8071.42萬元和4670.47萬元,佔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13.48%、40.76%和50.88%。

東軟醫療表示,如果未來不再持續獲得政府補助,將對公司業績形成較大影響。

百億市場迎來進口替代

我國醫學影像設備領域長期由跨國企業主導,近年來國產替代進口取得一定成效,但跨國企業仍佔據較高市場份額,本土企業總體體量偏小、競爭力偏弱,甚至以價格戰搶佔市場份額,導致質次價低設備流入市場,也打亂行業正常競爭秩序,部分引發劣幣驅逐良幣風險。

整體而言,我國醫療器械目前還是以中低端為主,產品結構升級空間大,若能在高端領域取得突破,進口替代前景廣闊。

根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影像產業鏈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醫療影像市場規模達到511億元(73億美元),佔全球醫療影像市場17.4%;2010年至2017年中國醫療影像市場規模的複合增長率達到6.5%,遠超全球增速1.0%。

圖片來源:《2020年中國醫療影像產業鏈研究報告》

在國產影像設備發展的道路上,包括東軟醫療、聯影醫療、邁瑞醫療、開立醫療、賽諾威盛、萬東醫療、明峰醫療、開普影像、思多科等在內的多家企業也正向不同維度的市場輸出自己的產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景動態掃描PET-CT uEXPLORER探索者、「時空一體」超清TOF PET/MR、3.0T探索磁共振、超高端640層CT、一體化CT-linac等一批世界首創和中國首創器械是聯影醫療的標誌。

繼聯影之後,國內還有許多企業也在朝著一流的路線不斷前進,賽諾威盛則是其中之一。據了解,賽諾威盛已經自主研發了16排、32排、64排(128層)等系列CT產品,攻克了CT探測器等核心技術。而東軟醫療則是少數堅持自主創新研發的醫學影像設備代表企業之一。

此外,東軟醫療也正在加速國際化戰略布局,搶先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底子差」但市場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報告,東軟醫療的CT對外出口量連續位居國產第一,MRI海外累計發機量在國內廠商中排名第一。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東軟醫療積極參與全球抗疫,截至目前,公司已陸續向南美、中東、非洲、東歐等區域的數十個國家交付了數百臺CT、方艙CT、移動DR等高端醫學影像設備。

招股書顯示,截止去年底,東軟醫療海外營收已佔到公司營收總額的四分之一左右。東軟醫療成為少數能在國內、國外同步開拓市場,實行國產替代進口的國產企業代表。

然而,從進口到國產的替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至於未來如何發展,還需企業自身根據技術趨勢調整發展方向,以自身服務的市場為目標,制定相應的戰略與方案。

(文章綜編自36kr、未來智庫、火石創造、動脈網、億歐智庫、公司公告)

相關焦點

  • 正面剛通用、西門子的國產CT一哥,能值多少錢?-虎嗅網
    時至今日,東軟研發生產的CT設備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依然領先於其它國產品牌,僅次於GE、西門子、飛利浦,擔得起「國產CT一哥」的稱號。 因其享有這樣的江湖地位,自2015年東軟醫療從東軟集團中獨立出來後,業內關於其上市的揣測從未停止。如今,東軟醫療科創板IPO的申請已被上交所受理,這一重要節點終於有了定數。
  • 「國產CT一哥」東軟醫療闖關科創板,「後浪」衝擊下淨利遭腰斬
    文 / IPO頻道出品 / 節點財經近日,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軟醫療」)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東軟醫療以CT起家,是當之無愧的「國產CT一哥」。隨後,東北大學計算機影像中心成立,國產CT的整機研發啟動。1994年,國產CT原型機研製成功並通過了國家檢測。1995年,時任東軟集團董事長的劉積仁,將東北大學計算機影像中心併入東軟集團進行項目孵化。1998年,東軟醫療成立,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身CT-C2000上市,國產CT自此進入產業化發展的軌道。
  • 東軟醫療衝刺科創板,國產CT廠商謀局高端醫療設備和AI落地
    曾研發了第一臺國產CT的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軟醫療」)正在積極謀變。近日,東軟醫療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創板IPO招股書且獲受理。若順利通過,東軟醫療將成為在科創板上市的第一隻國產大型高端醫療設備股。
  • 「返老還童」進入下半場,國產佔有率超60%,完成進口替代
    2020年終最後一波消費熱度隨雙12結束逐步冷卻,在市場回歸理性之前,部分單品趁大促表現不俗。以生物科技企業基因港主導的「返老還童分子」為例,京東健康12.12戰報顯示,其憑藉店鋪成交第一登榜,延續此前雙11成交熱度。另有數據顯示,國產青春分子市場佔有率已超60%,完成進口替代,正式進入下半場。
  • 國產CPU按下快進鍵,龍芯擬登陸科創板,國產電腦全面上市可期
    科創板IPO大致有四個階段,改制階段、上市輔導、申報、股票發行及上市,擬IPO企業上市輔導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不過在科創板上市企業的輔導期一個月驗收的也不少,去年寒武紀從上市輔導到科創板申請獲受理不到一個月時間。今年中芯國際的速度更快,5月6日啟動上市輔導,6月1日科創板上市申請正式獲受理,6月19日過會,7月16日正式登陸科創板,前後不到兩個半月的時間。
  • IVD龍頭科美診斷科創板IPO過會 發展前景可期
    IVD國產替代正當時   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is,簡稱為IVD),即將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從人體中取出後進行檢測,以檢測結果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根據羅氏診斷的數據統計,體外診斷能夠影響60%的臨床診療方案,但其費用只佔整個臨床診療費用的2%,具有較大的商業價值以及實際意義。
  • 醫學影像設備市場風險分析簡報
    基於產品類型對醫學影像進行分類,主要包括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醫用磁共振成像(MRI)、醫用超聲設備、數位化X 線機(DR)和核醫學成像設備等。全球醫學影像產業集中度較高,西門子、通用電氣、飛利浦和東芝四家企業市場份額約佔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80%以上。在中國醫療器械市場中,影像設備市場為最大的市場。
  • 2020年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國產品牌任重...
    原標題:2020年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國產品牌任重道遠   在醫療器械發展中,醫學影像設備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同時也是醫療設備高端
  • 國產CT龍頭東軟醫療衝刺科創板
    近日,東軟醫療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公司以CT產品起步,擁有20餘年的CT技術積累,在CT領域創造了多個「中國自主品牌第一」。公司此次擬募資9.65億元,用於核心產品、技術及部件研發項目以及營銷網絡、品牌與培訓體系建設項目。
  • 航天宏圖董事長王宇翔:資本賦能「國產替代夢」 遙感終將走進生活
    王宇翔等第一批科創板上市公司創始人身價倍增。    身價倍增沒有讓王宇翔停下腳步。當天上午,王宇翔在上交所完成了航天宏圖上市首日的敲鐘儀式,下午便踏上了飛往山西的出差行程。回憶起那一天的奔波,王宇翔笑稱,上市就像考上了大學,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到了資本市場的新平臺,就要把我們的優勢發揮得更好,把我們的技術做得更領先,服務範圍要更廣,要對我們的員工和投資者負責。」
  • 國內最大功率半導體企業上市!背靠央企,能否實現晶片進口替代?
    作為科創板「紅籌」第一股、國內最大的功率半導體企業,華潤微電子上市之後頗受關注。國家設立科創板,其戰略意義之一就在於針對「華潤微」這樣擁有世界級潛力的企業,讓他們快速募集資金、快速做大做強,也讓更多的海外優質公司回歸A股。
  • 中國大陸半導體材料市場的新突破,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國內大部分產品自給率較低,基本不足30%,並且大部分是技術壁壘較低的封裝材料,在晶圓製造材料方面國產化比例更低,主要依賴於進口。另外,國內半導體材料企業集中於6英寸以下生產線,目前有少數廠商開始打入國內8英寸、12英寸生產線。
  • 正奇金融投資企業科美診斷科創板上市成功過會
    科美診斷是一家主要從事臨床免疫化學發光診斷檢測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憑藉多年的努力,其積累了廣泛的銷售渠道和豐富的研發經驗,在免疫化學發光細分市場贏得了一定的競爭地位、品牌形象和市場知名度。
  • 國產CT老牌廠商東軟醫療衝擊科創板 「前浪」與「後浪」角逐醫療影像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金小莫)訊,國產CT老牌廠商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軟醫療」)科創板IPO獲受理。若順利,東軟醫療將成為科創板上市的第一支大型醫學診療設備股。 在國內CT行業,東軟醫療已是鼎鼎有名。
  • 國盛智科:技術跟跑國際先進 高檔數控工具機進口替代可期
    作者:齊宣6月9日國盛智科刊登科創板IPO招股意向書,公司於6月12日開始IPO詢價推介,並將於6月17日開展網下和網上申購。證券簡稱:國盛智科,證券代碼:688558。公司的智能生產裝備和服務贏得了包括傑瑞股份、杭可科技、億森模具等優秀製造企業客戶的認可,同時成為加拿大赫斯基、日本東芝機械、德馬吉森精機、瑞典山特維克、德國寶馬格、美國卡特彼勒等全球領先智能製造裝備企業的精密鈑焊件或鑄件供應商。
  • 國產心血管器械上市公司十大金剛,雲起龍驤!
    我們認為,產品壁壘高且研發管線豐富、所在賽道臨床需求迫切且市場廣闊、團隊經驗豐富且多元等等,都是沛嘉醫療成為資本寵兒的原因,隨著沛嘉的成功上市,資本助力,加速公司內生外延,相信公司未來可期!TOP 7:先健科技  (01302.HK)——封堵器國產龍頭,主營業務穩步增長,在研臨床管線後續發力可期
  • 北京和眾匯富:未來5年國產替代加速,關注這個機會!
    ,例如生化診斷領域,已經基本完成進口替代,是過去 5 年的黃金細分市場。市場格局  目前國內市場基本形成「4+4」的競爭格局,羅氏、雅培、西門子、貝克曼4家外資巨頭佔有超過 70%的市場份額,國內企業邁瑞醫療、新產業、安圖生物、邁克生物4家的市場份額在10%左右。通常我們認為器械領域在實現了20%-30%的國產替代以後,會迎來加速進口替代的過程,例如港股的愛康醫療和春立醫療在前兩年就經歷了這個過程,股價都是大幾倍的漲幅。
  • 進口奶粉供應鏈遇大考 國產品牌銷量或迎「小陽春」
    海外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進入國內市場產生影響。「疫情期間,國內市場上進口奶粉是在消耗存量,目前應該還有一部分在海上運輸,這部分產品到貨後,國外品牌在一段時間內是沒有新貨的。」一位奶粉企業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國產奶粉品牌在此期間會替代進口奶粉,銷量會有部分上漲,「價格也可能隨著原材料價格波動出現增長,這屬於市場行為。」
  • 國產IVD行業困局:價格優勢不再 高端產品突破艱難
    「在傳統的酶聯免疫逐漸被淘汰、IVD市場進入者日益增加的局面下,當前眾多國產龍頭也紛紛開始向化學發光、分子診斷等高技術壁壘的細分領域發展。從這一點講,樂普診斷上市後的道路也並非一路坦途。」12月8日,北京一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經理王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時至今日,在三甲醫院檢驗科,絕大部分產品仍然使用進口產品,而化學發光的試劑更是超過90%的產品使用進口產品。
  • 大博醫療:看好骨科高值耗材市場國產替代趨勢
    以醫用高值耗材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業的大博醫療(002901)二級市場股價自年初以來頻創新高,目前市值已經突破400億元。近日,大博醫療發布2019年年報問詢函回復公告,對存貨佔比、「兩票制」影響、銷售模式等市場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