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種思想,盯人戰術和攻勢足球同樣魅力四射引人入勝。盯人戰術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人盯人防守和區域盯人防守,兩者都自成體系富有變化。
人盯人防守在1920年到1950年間大放異彩,在1990年前大多數的球隊在比賽中堅持人盯人防守策略,尤其是德國。
圖1-人盯人防守示例
每一個隊員都有自己盯防的對象,彼此相距很近以便第一時間就能完成攔截,還不能丟了自己的人。優勢很明顯,直接上去找一個人,他走哪跟哪。
這種防守體系源於傳統的W-M陣型,因為兩隻球隊都採用W-M陣型,對陣雙方就默契地盯住了彼此。
一般情況下,進攻根據防守的風格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最為明顯,像9號這樣的隊員開始回撤,就像1953年希代古提對陣英格蘭的那樣。
圖2-9號開始回撤
人盯人防守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被盯防的隊員離開了他們的位置,盯防者必須立刻做出決定,跟上它或者放棄,如此就會產生兩種結果,要麼跟上去留出來空當,要麼讓對手擺脫防守。
解決這個辦法的方法之一就是靈活地盯人防守,依然是人盯人防守,當對方的進攻隊員不停地橫向或者縱向跑位的時候,就將防守的任務交給自己的隊友。
這對於打雙中衛的球隊更容易實現,外側的中後衛盯防對方的前鋒,如果前鋒橫向跑位,那麼中後衛就將防守任務交給清道夫,這樣就很難將防守隊員引出來形成多打少的局面。
圖3-清道夫負責盯防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兩翼壓迫風靡球壇的情勢下,人盯人防守策略逐步向著基於空間的區域防守延伸。每一個防守隊員都有一塊責任區域,如果有對手進入自己的防區,那麼立刻上前盯防。
區域的劃分基於每個人在場上的位置,中場相互盯防,如果對方中後衛前壓到中場,前鋒就拖住他,如果沒有,前鋒就回來參與防守。這種形式的盯人防守和高位壓迫的情形類似。這種形式的盯人防守和高位壓迫的情形類似。
圖4-區域示例
最後一個也是最常用的盯人防守形式,尤其用在陣地戰中,那就是一名隊員盯住對方的最具威脅的人物,也就是對方的「創造者」。
其他隊員採用區域防守的形式,「破壞者」盯住對方的核心人物,將他的威力降到最低。任何一名球員都可以做「破壞者」,有時候球隊的陣型就會根據「破壞者」的位置發生改變。比如馬魯萬·費萊尼是球隊的核心,當他防守對手的組織型中場時,就從「創造者」轉變為「破壞者」。
人盯人防守向區域防守發展的苗頭產生於1950年的巴西,特別是莫雷拉時期的弗盧米嫩塞隊,在他的治下,4-2-4陣型的兩個中後衛之一可以前壓,也可以在一個邊後衛前壓後都待在後場。
圖5-中後衛前壓
因為此時區域防守才剛剛興起,所以中後衛會有備用的情況。但是隨著足球理念中空間意識的提高,隊員們開始從空間的角度看待球場。
阿里戈·薩基的米蘭要求隊員通過考慮球、位置、空間和隊友四個要素決定自己的位置。區域盯人防守得益於此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更有戰鬥力,因為球隊在面對壓迫時表現得更加自然。
區域盯人防守逐步向基於位置或者基於人的趨勢發展。基於位置的區域盯人防守,將球隊作為一個個的方塊整體橫向或者縱向移動用來壓迫,主要是擠壓空間和封堵傳球選擇。從而控制整個球場。
圖6-基於位置的區域防守
基於人的區域盯人防守和基於空間的區域盯人防守不同,它是將持球人作為一個點,整個防守體系調整自己的位置和持球人保持緊湊,作為一個整體移動。
圖7-兩種區域防守示例
現在足球中,區域盯人防守策略已經應用得非常成熟,而人盯人防守策略也依然廣泛的存在於陣地戰中。
今天內容就到這裡,更多精彩足球教學敬請繼續關注足球之路!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精彩乾貨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