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江陰人都在關注江陰半島微信公眾號
驛、驛站:古時供應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歇息、暫住、換馬的地方。驛道:古時交通大道,即為傳車(古時驛站的專用車輛)、驛馬通行而開闢的大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機構的國家之一,據史料記載,早在商代就已出現了驛傳(歷代為官員往來和文書郵遞設置驛站而徵的徭役)。發展到元代,驛站規模更大,組織更嚴密,在當時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福清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開發時間較晚。唐末五代王審知主閩時期,福清在太城設太平驛,官吏主驛事,設驛長或驛吏。30裡設一驛,驛站設驛夫或驛丁,由附近民眾輪流服役。
南宋景定五年(1260年)福清驛鋪初具規模,全縣設二驛:太平驛、漁溪驛;一站:宏路站;五鋪:常思鋪(在今鏡洋紅星村)、太平鋪、假面鋪(在宏路金印村)、漁溪鋪、蒜嶺鋪。
元元年(1264年),改驛為站,後站鋪並用,福清設兩站:宏路站(原太平驛)、蒜嶺站(原漁溪驛);九鋪:縣前鋪(在縣府前)、常思鋪、磨石鋪、太平鋪、高車鋪(在宏路高車自然村)、金印鋪、玻璃鋪(在上逕嶺腳村)、漁溪鋪、蘇溪鋪。
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二驛:宏路驛、蒜嶺驛;21鋪:縣前鋪、宏路鋪、高車鋪、太平鋪、磨石鋪、常思鋪、金印鋪、玻璃鋪、漁溪鋪、蘇溪鋪、蒜嶺鋪、南門鋪(在縣城南門兜)、錦屏鋪(在龍江安民村)、海口鋪、牛田鋪、三山鋪、桃林鋪、後坑鋪、城西鋪、溪梧鋪、薛田鋪。每個鋪有鋪兵1—5人
明清時代福清設15個鋪,分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屬省府通向閩南的南驛道,北自閩縣的大田驛(今閩侯縣祥謙)入縣境,經常思鋪、磨石鋪、太平鋪、高車鋪、宏路鋪、金印鋪、玻璃鋪、漁溪鋪、蘇溪鋪、蒜嶺鋪,南出莆田的莆陽驛,為南北之通衢;另一條是把福清東、南沿海與縣治、南驛道連接起來,從縣前鋪向西接宏路鋪,向南經南門鋪、錦屏鋪,折向東至海口鋪,向南至三山鋪、萬安衛(具體見圖)
明、清時代驛道路線圖
這些驛道全是人工開拓,盤山越嶺,狹隘崎嶇,寬的1米多,窄的0.4米許。部分路面鋪砌有石臺階,部分為泥土路,如遇雨天,遍地泥濘,行人步履維艱。驛道每5裡或10裡設涼亭1座,供行旅暫避風雨、乘涼休息之用。清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裁驛歸郵」,福清驛站全部裁撤。
民國時期,在古驛道的基礎上,福清有9條通往四鄰的縣際古道。福清北鄰福州、閩侯、長樂,有4條古道:第一條,從融城經聖帝橋、樓鏡、新人店、作坊、老虎店、石糊嶺進入長樂草樓、蕉嶺、觀音亭、東渡、坑田,乘小火輪駛往福州;陸路25公裡,為民國時期通往省城福州的主要道路。第二條,由北門經縣籠、埔尾進入閩侯臺嶺、東西臺、油樹、坊口、大義、蘭圃、枕峰、峽南,過烏龍江至福州,長35公裡(這條大道,明清兩朝稱為「閩融官道」,並在大北門附近立有石碑為記)。第三條,由西門經霞盛、上鄭、宏路、太城、琯口,越常思嶺進入閩侯時洋、橫嶼、扈嶼、大義、蘭圃、枕峰、峽南,過烏龍江至福州,共65公裡。第四條,從海口、城頭、梁厝,進入長樂松下、江田、古槐、北山,抵長樂縣治,長32.5公裡。福清東隔海與平潭相望,有兩條路:一是從海口乘船經嶼頭達平潭;一是從高山經北坑乘船達平潭。西南與莆田接壤,從漁溪沿古驛道經蒜嶺、橋尾,進入莆田境內的江口、涵江。西北與永泰縣毗鄰,有兩條路:一是從東張經一都進入永泰縣境;一是從東張、嶺下進入莆田的大洋,轉抵永泰。這些道路都有穿行於崇山峻岭的地段,沿途人煙稀少,時有盜匪攔途截劫,商旅不堪其攏。
由城區通往五鎮的道路,也都是砂礫路面的小道。融城至海口10公裡,經龍山寺、東劉、裡美、車頭、後路;融城至漁溪20公裡,有2條路:一經霞盛、上鄭、宏路、金印、下曹、玻璃嶺,一經利橋、霞樓、蒼霞、岐陽(朝陽)、三條嶺、油塘、上逕;融城至龍田15公裡,經利橋、霞樓、安民、桂巷、岑兜、南厝、東閣、七裡塍、聞讀、上薛;融城至高山35公裡,經龍田、羊仔墓、嶺頭、三山、薛港;融城至東張12.5公裡,經霞盛、上鄭、宏路、真武殿至東張(原東張)。
古驛道不僅在當時政治生活中(傳遞軍情)發揮重要作用,且為上層人物前往京城聯絡、民間商業活動提供方便,還為文化人士進京考試創造有利條件。
我們的文章有些可能國外無法看到,如果你喜歡,請轉摘給周圍的朋友,如果你有文章想發表,請投稿93776263@qq.com,(商業文章不可)謝謝!
江陰人第一微信文摘江陰半島微信(共有關注者20萬),從這裡您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江陰大小事、生活消費、海外江陰人等信息。是您居家出行必備神器,江陰半島歡迎您的加入。
①回文章頂部,點標題江陰半島進行關注(推薦)
②點右上角按鈕可收藏並分享本文
精彩江陰,一手掌握。
江陰半島ID: jybd0591 (長按複製)
亮點:✎江陰半島是江陰鎮幸福人的分享平臺,是江陰人必加的一個微信號 jybd0591
必須關注的江陰人微信號
拿出你的手機掃描以下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