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頻《乩身》丨世間皆苦,我是常英

2021-02-10 明媚的裂痕

她的每一寸皮膚都是實實在在的,都是肉身做的,她知道她永遠無法藏匿自己、隱遁,她是唯一不分晝夜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那個人,就像她是戲臺上燈光裡唯一的戲子。她是多麼孤單。

圖丨網絡

世間皆苦,我是常英

文丨明媚

《乩身》講了一個以算命為生的女孩悲涼的一生。她因為失明成為棄嬰,所幸被一個好心的老人收養,但老人深知不能陪她一生,為了能讓一個盲姑娘在這個並非所有人都心懷慈悲的世間安然而獨立地活下去,他從小就將常英當成男孩子養活,因為只有眾人知道他是一個男子,他才能從某種程度獲得一種安全。他把常英的名字改成常勇,留短頭髮,穿男人的衣服和鞋,到了青春期要束胸,不能在院子裡晾月經帶,甚至還要站著小便。但她尖細的嗓音以及渾圓的臀部這些女性特徵總是藏不住的,於是常勇在眾人眼中,就成了一個不男不女的陰陽人。

爺爺本以為教會她算命至少可以幫她謀求一種安身立命的方式,但爺爺去世以後,並沒有多少人找她算命。走投無路之下,她只能在夜深人靜以後去尋些垃圾填飽肚子。而更加不幸的是,她還是被人發現她是一個女人,並遭遇了強暴,意料之中的是,她並不知道那個男人是誰。當流浪漢楊德清提著些點心走進她的房舍,她仍然以為那是之前那個男人來看她了,而她懷孕了。可能就是因為遇到了楊德清,常勇直到流產,直到生命的最後都不知道這其中秘密的殘忍,也是因為這相遇,她收穫了來自人間的唯一一捧微茫的閃光。

她和楊德清都是被卻波街遺棄的人或者說是被人間遺棄的人,一個瞎子和一個閹人,連一條街都走不出去,活著的意義可能就是將苦難示眾,為看客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他們都是不被當成人對待的。兩個被遺忘甚至被唾棄的靈魂互相擁抱,大抵才能用彼此的體溫抵禦世間的冷酷和傷害。他們已經不是人了,所幸就做得徹底一些。為了生活,他們去做馬稗,為了讓人們相信他們是人鬼之間通靈的使者,他們就須忍耐常人無法想像的痛,楊德清一次又一次將鋼籤穿過兩腮,把自己的額頭抽打得血肉模糊,直到最終他的臉已然不是一張人臉,在難耐的疼痛中悲涼地死去了。失去了楊德清的常勇再也沒有一個可以取暖,可以依靠的人,留給她的只剩下無邊的黑暗以及巨大的未知,或許還有十面埋伏的傷害和殘忍。最後,卻波街要拆遷了,所有的老房子即將夷為平地,眾人面臨舉家搬遷,面臨失去安身的生計。而常勇連那所安放她肉身的老宅也要被毀滅了。當龐大的推土車駛向街巷兩旁的房屋,常勇將身上塗滿汽油,在火光中毀滅了她所在人間的軀殼。

那個留著短髮,穿著男人衣服,甚至還要站著小便的女孩子,我還是想喚她常英。我想在自己的文字把性別還給她,把她自己還給她,讓她不用束著胸,能留一頭水妖般的長髮,能穿著裙子婀娜多姿地展現身材,雖然這是微不足道的。爺爺出於一種保護,把她的性別藏了起來,但爺爺並沒有想到,這塵世的殘忍從來不分性別,一個失去了自己的人才失去了最堅硬的鎧甲。但更加殘忍的是,常英沒有為自己辯解和選擇的權利,因為她是一個瞎子,一個無依無靠的女瞎子,已經讓她失去了一切選擇的自由,如果不隱藏自己,她只能更加不幸地任人擺布。

當性別被掠奪,常英才更加渴望證實她所有屬於女子的符號。但這一切,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坦然地裸露,就像在一個人的燈下,才能安心攤開的日記。黑暗是常英一生的戀人,也是她一生的羈絆,她在黑暗中難認人間的方向,只能依靠數字拼湊街巷的模樣,從生辰八字和聲音中辯識人和人的不同,但也只有在黑暗中,她才能成為不被觀察的對象,變成透明的存在,她才能像遊魚一般自由地穿梭。只有在這樣的時刻,常英才能打開束帶,袒露出本真的身體,印證自己是一個女人。因而當一個喘著粗氣的男人攀上她的身體,撫摸她的雙乳,進入她的內裡,對於他每一次野蠻的衝撞,常英並不覺得痛苦,這甚至是她長久以來渴望的觸碰,她報複式的回應分明就是在無聲地這人世控訴,她要用這種方式來吶喊,來確信,自己是一個女人!一個女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這樣的慰償,她所有被束帶和粗布衣服壓抑的嫵媚和情慾在那一刻得到了展示和補償,所以你無法從道德層面把那次強暴判定為一種罪行,因為那次悲慘的侵犯,對於常英來說是一場救贖,這多麼諷刺!

圖丨網絡

楊德清和常英應該是彼此短暫生命中的唯一的詩意。他們是一樣的人,一樣如同螻蟻一般可以被任意詆毀,傷害和唾棄的存在,他們殘缺的靈魂只有在互相依偎時可以天衣無縫地融合,這種融合,也像是暗夜中螢火蟲的微光,證明光明依然還在人間。在孫頻的另一篇小說中有這樣一句:「什麼是他們的道德?道德就是把所有近乎氣絕的快樂和無以復加的傷口都割開了給人看供人消遣,絕不能獨享。」而常英和楊德清大概就是這場人間盛宴中最大的貢獻者。

常英絕不孤獨,楊德清也是,這個世界有多燈火通明,靚麗多姿,也就有多少骯髒晦暗的所在。他們這些人可能流走與黑暗本身,也可能就曝光在光明裡。他們被審視的目光觀察著,成為最低矮最汙穢的溝渠,而他們卻也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每一寸光明裡,在靈魂的任何一處。不知哪一時刻,你也可能成為他們。在偌大的天地中,眾生皆苦,沒有一片靈魂逃離得了擺布,沒有誰生來就是要遭遇傷害的,因為你我都一樣。小說裡這樣寫道:「這世界上其實根本無所謂孤獨,因為沒有什麼是抵達不了的,最真實、最恆久的東西其實就活在人的一念之間,你不讓它死,它就永遠不會死。你在意念中想著它的擁抱的時候,它就會一直用巨大的羽翼抱著你。」因此,所謂萬念俱灰是那些失去了意念的人,只有那團聖火一直燃燒著,心中的那個我一直沒有被放棄,他和她,他們就始終是鮮活的。

在此,我用小說的最後一段作為此文的結束。「在即將失去意識的最後一秒鐘裡,她的盲眼在金色的火焰裡第一次看到了她自己的身影,一個女人嫋娜的身影站在一條金色的大河邊,一頭拖及腳跟的長髮,衣袂紛飛,她正低頭看著自己在河中的倒影,如臨水照花。」常英,對是常英,用這樣的方式告別是想對眾人宣告:我是常英。


相關焦點

  • ‖《乩身》
    ——孫頻·《乩身》作者丨謝丹儒攝影丨藝子1.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讀孫頻的作品了。因為讀了,總會忍不住想寫點什麼。一開始我是打算隔一段時間再讀孫頻的作品的,那段時間連續讀了好幾篇給我留下的「後遺症」不可謂不深:深入思考之後,我發現自己的見識著實膚淺,停留於表面,只顧著宣洩自己的情感,甚至到後來有種為了表達而表達的匱乏和無力。我害怕這種感覺,怎麼說呢?
  • 《乩身》:疼痛中的堅守和拯救
    《乩身》是孫頻的作品《鹽》中的一篇文章。讀這篇《乩身》,我幾次中斷,看不下去,文中卑微如塵埃的小人物、廢墟般的生活空間、扭曲至變態的情感……這些讓我陷入極度的痛苦,卻又欲罷不能,幾次放下又幾次拿起,繼續將這些沉重的文字讀完。文中講的是被拋棄的女孩常英,因為雙目失明,爺爺擔心她受到侵害,硬生生把她塑造成了男人常勇。
  • 作家孫頻攜新書來深:「王文蘭」的生命力像極了深圳女人
    不久,老周莫名從小島上消失不知所蹤,來島上守礦的「我」也違背了合同,提前回大陸,只留下王文蘭還在堅守著要在島上開發所謂旅遊項目的「理想」。在活動現場,孫頻談起自己為什麼對孤島如此感興趣,「因為我覺得每一個作家都是一座孤島,生活狀態就是一個孤零零的狀態,每天有一張書桌有一個電腦,在一個人的房間裡,不停的編故事寫故事。
  • 專訪|孫頻《我們騎鯨而去》:所有逃離皆為歸來
    之所以把小說背景設置在一座遠離人間的荒島上,是因為它契合了孫頻的部分心境。「我是一個有避世感的人。我會產生這種感覺可能還是與個人的性格有關係,一個敏感細膩的人有時候容易產生逃離感。」孫頻坦言,其實疫情對她的生活方式影響並不大,因為就是沒有疫情的時候,她每天的生活也主要是面對自己。「人的本質就是這樣,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座孤島。」
  • 《陳情令》世間萬物皆苦,你明目張胆的偏愛就是救贖
    那時嘗過了世間最大的苦,也經受了最重的傷,有家不能回,思人不得見。曾在亂葬九死一生,不得而出,而今卻是自己主動踏入,成為避身之所,也是諷刺。但終究是心之所向,無怨無悔,也怨不得人,只是心中難免感傷,人非草木,又如何灑脫自在。
  • 孫頻小說《鹽》:為什麼身陷泥沼的人,反而應該被尊重和愛?
    小說《鹽》寫了小故事《乩身》、《東山宴》、《無相》、《祛魅》、《我看過草葉葳蕤》、《因父之名》,每一個小人物都有自身獨特的經歷,這些人物或逃離、或掙扎、或妥協,在自認為最好的選擇裡死亡和重生。《乩身》: 她坐在油氈的一朵牡丹花上,一邊流淚,一邊微笑,像一尊真正的佛。
  • 抓乩身(童)之過程:
    抓乩身(童)之過程:       正神要抓乩身﹝代言人﹞是早有安排的,且對乩身視如己出,正神要大發揮﹝用乩身﹞,正神須上天曹向玉帝請領救世旨
  • 「喪度200%」的走心文案:世間萬物皆苦,而你的寵溺則是救贖
    我給過所有人解釋的機會,這個世界卻從未給過我一次。 2.You always say this is the last time, but every time you say so. 你總說這是最後一次,可你每次都這麼說。
  • 孫頻:寫作孤獨而枯燥,沒有真正的內在動力會很難支撐
    幾年前,作家孫頻就來到了這樣的岔路口。 將故事舞臺設置於荒島,對孫頻來說滿足的是一種探索欲望:「四周茫茫皆大海,小島就變成了『囚籠』,是非常孤獨的地方,而且這種孤獨是抽離於大陸上豐富物質世界的孤獨,這是我很有興趣探索的地方。」 這種「抽離」,在何平看來,是一種在為小說「做減法」的方式。
  • 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認輸
    你說生活太苦了,太累了,未來太遠了,沒有什麼盼頭,沒有什麼期待。可是你看,世人匆匆追逐碎銀幾兩,眾生皆苦,人間萬物可愛且值得。眾生皆苦,你也不要輕易認輸啊。眾生皆苦,你有可能有幸遇到屬於自己的歸途,也會有幸成為別人的救贖。來人世間空空走過幾十載,在世上兜兜轉轉,感嘆過上天的不公,卻又祈禱上天保佑。期盼著總有一天出人頭地,也盼著總有一天傾盆大雨終會小雨轉晴。
  • 佛說:眾生皆苦,只可自渡!
    其餘四苦皆是人七情六慾、因果業力所感召。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眾生皆苦,苦在心地。世人皆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卻不知最方便的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心裡。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說:一念一輪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常有朋友與我抱怨,生活太苦,過的好沒意思,求神拜佛沒少去,卻沒什麼變化,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他們中不乏有大老闆,也有普通小市民,但是談及到生活,都有著各自的苦水。其實,眾生皆苦,芸芸眾生都在這個婆娑世界之中,婆娑世界雖大,但是苦海無邊,想要脫離苦海,自渡才是關鍵。
  • 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摸魚兒》丨(26)每天10分鐘跟徐子讀詩詞
    據說他的祖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燾的兒子,後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南方向漢族學習,他們家隨著遷了過來,改姓元,實際上還是少數民族的身份。還有一個地方是有一首歌曲叫《梅花三弄》,是瓊瑤老阿姨寫的詞,裡面歌詞中也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一句,所以,知道全詞的人不多,知道這第一句的人是不少的。這首詞按照作者自己的序裡面所說,有一個故事:16歲那一年,元好問去參加考試,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抓大雁的人跟他說:「今天早上我抓到了一隻大雁,就把它給殺了。
  • 萬般皆苦,只可自渡;很喪的一句話朋友圈文案!
    2.生不逢時,所到之處皆是命數。 3.終其一生,不過是南柯一夢。 4.所有失望都來自「我以為」。 5.只因在風中,聚散不由你我。
  • 詩詞丨世間百態人情暖,萬般滋味皆生活
    日常那些細小的快樂,縱情的悲傷,無盡的孤獨,寒夜的思念...組成了我們不長也不短的人生,萬般滋味,皆是生活。今天,就跟隨詩詞君一起,透過詩人的筆觸,去發現我們經歷過的生活,去感受我們擁有過的悲歡與喜樂。往後餘生,不抱怨不憂愁,既然總要發生,不如深情相擁!生活中,我們都有咬牙堅持的曾經。
  • 世間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在傳統的行業裡,有一句順口溜:世間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說的意思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就是撐船打鐵磨豆腐。世間三苦之一:撐船在古代,水運相對陸運來說成本更低,速度更低。陸運一般是用馬車來作為運輸工具,而馬車的容量太小,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手和馬匹來組成車隊。
  • 我的苦,你從來不懂
    苦,世人皆嘗只要你活著,你就會吃過苦頭百般滋味,獨自體味我的苦,你從來都不懂人世間的苦,是一種磨難>女孩深情地付出變得一文不值這個世界,真心付出真的不一定能夠換取真心但是格局還是要有以德報怨,最美麗的期許可苦難還是要有女孩自己來嘗有的人,苦盡甘來有的人,一生皆苦
  • 眾生皆苦,別輕易認輸
    的確,我們走過半生,我們不願服輸,因為我們知道:眾生皆苦,別輕易放棄。像張愛玲說的那樣:中年以後的男人,真的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眾生皆苦,別輕易認輸。沒有什麼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2013年,李開復罹患淋巴癌。
  • 詩詞鑑賞丨世間百態人情暖,萬般滋味皆生活
    日常那些細小的快樂,縱情的悲傷,無盡的孤獨,寒夜的思念...組成了我們不長也不短的人生,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的也是「今」。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可知,唯有今天,才是能牢牢把握的時間!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 現代詩丨我與春風皆過客
    我路過了一片櫻花林,認識了一朵三月開的花。風與月與世間昭華,皆從我耳畔淌過。我與櫻花共飲醉,我與春風共枕眠。我路過了馬尾藻海,認識了一隻歐洲鰻鱺。水與礁與壯闊波瀾,皆從我眼前掠過。我與鰻鱺棄明月,我與春風共相合。我路過了珠穆朗瑪峰,認識了億萬年前的貝殼。風與石與皚皚白雪,皆從我指尖划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