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一篇題為《賽先生在中國還是客人嗎?——「賽先生」創刊致辭》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大量轉載。
文中,作者回顧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並提出:「探討中國的科學文化,希望有助於中國的科學早日達到梁啓超先生對中國學術的期許:『研究高深之學理,發揮本國之文明,貢獻於世界之文明』,也有益於科學精神進入中國文化的內核。」
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文中提到的《賽先生》則是他與另外兩名學者聯合主編的新媒體。
7月21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第一時間聯繫了饒毅。電話裡,他對《賽先生》的創刊頗感欣慰。
「幾個月前,我和清華大學教授魯白、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謝宇在討論中意識到,要改善我國的科學,不僅需要改革體制,而且需要改進文化。」饒毅說。
魯白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是一名神經科學領域的「老兵」。對他而言,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是知識本身,科學還帶來探索未知世界的快樂」。魯白認為,如此愉悅之情值得全社會分享,《賽先生》正是這樣的平臺,「我們邀你同行,共圓科學夢」。
社會科學界公認的一位領軍人物謝宇則認為,《賽先生》的目的是以文會友,為更多學術圈同行搭建一個相互聯絡的網。
「不僅增進了學術圈的友誼,也將對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頗有裨益。」謝宇說。
魯白和謝宇也將這些發自肺腑的感受,坦誠地寫進他們為《賽先生》撰寫的創刊詞裡。魯白在《我的科學夢》中寫道:「科學與我,有著一輩子的不解之緣。不惑之年,我曾寫下過『尋夢,追夢,圓夢』的自勉條幅,藉以緬懷我多年的『賽先生』之旅。」
謝宇則寫道:「科學的精神不僅僅局限於自然科學,也有必要應用於社會科學,應該讓社會科學家們也來關注科學、重視科學。」
3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正是因為這些對科學研究的共同體驗以及對科學文化的共同嚮往,走到了一起。
饒毅強調:「我們希望與大眾分享現代科學的喜怒哀樂,成為我國科學文化的一部分。歡迎大家的投稿!」
他介紹說,《賽先生》是一份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科普讀物,主要滿足利用手機、iPad等移動閱讀終端進行閱讀的讀者,目前主要以微信公眾號(即面向公眾訂閱的社交媒體)和APP為傳播模式。
《賽先生》上線第一天,3名聯合主編的創刊致辭便備受關注,更為平臺聚集了不少人氣。第二天,《賽先生》順勢推出第二篇文章《對話:中國科學發展的困惑》,以饒毅、魯白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的對話體形式探討中國科學決策的種種問題。
饒毅告訴記者,未來團隊還會努力將其打造成對科學和科學文化感興趣的海內外華人的平臺。有關科技動態、科學人物、科學制度等更豐富的內容,將以科學家撰稿、演講、訪談等形式展現。
來源:《中國科學報》
關注《賽先生》請加微信號:iscien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