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20年的窘境,不少人被失業、被負債,從此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全國被公示的「失信被執行人」(民間俗稱「老賴」)的人數已經突破1590萬。
加上2020年大環境的影響,雖然沒有明確統計出來人數,但相信只多不少。
除了一開始就抱著「老賴」想法的人,現實中很多信用卡負債人都是很無奈地進入負債,走進負債的「死循環」中。
想還款卻沒還款能力,想協商卻沒有協商分期的機會,在各種負面的影響下,負債已經滾動成了雪球一般,根本無力償還,只能成為「老賴」。
那麼現實中,一個信用卡負債人是如何走進負債「死循環」的呢?
信用卡負債人的「死循環」,其實就是一種還款無能的狀態。
自身的負債遠遠超過能承擔還款的能力。比如月工資2000元,但是信用卡要償還10萬元。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懸殊的收支差距呢?大概有以下兩種原因:
第一種:早期各家銀行為了跑馬圈佔信用卡市場,審核門檻不夠高。各家銀行的業務員為了完成KPI,對申請人的情況進行一定「美化」,導致授信額度過高或者是過高的信用卡額度。這種因為銀行等外力影響造成的原因,屬於次要問題。第二種:負債人自身的用卡行為,畢竟「不借不貸,無債無憂」。很多負債人將信用卡額度視為自身存款肆意使用,比如「短借長用」、投資理財、甚至是奢侈虛榮消費、房屋首付等等,這也是最主要的問題。
通過以上兩種方式造成的信用卡逾期,本身還款能力和欠款就不匹配,自然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而負債人需要承擔的後果,比想像的嚴重,面臨各種壓力。
催收壓力:每家銀行都有其催收的特色,電話、簡訊、郵件,甚至上門催收,每一個都能給負債人的心理極大施壓。尤其是上門,不論是到工作單位還是家庭住址,都會讓很多負債人情緒崩潰。更何況還有一些三方催收會用相對含糊的詞語說出「走法律程序」、「報案」之類的說法,真假難辨。還款壓力:信用卡逾期後產生的欠款,只還本金解決不了,還包括違約金罰息、循環利息等。就像是月工資3000元的負債人,要償還10萬元的信用卡欠款,即便是每月還進去2000元,可是還錢又能怎樣,都抵扣掉了銀行的違約金罰息,根本沒有觸及到本金。法律壓力:信用卡畢竟和民事刑事掛鈎,銀行作為債權人如果起訴,基本上肯定勝訴了。如果負債真的走到這一步,依然不能按照銀行規定的還款方式還款,進入強制執行階段後,就變成了「失信被執行人」的身份,成為被公示的身份。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要處處被限制高消費……
在此期間,很多負債人會產生消極負面甚至是逃避的想法,因此就會從「還款意願強烈」到「得過且過」到最後放棄。
從一個普通的信用卡負債人,陷入到負債的「死循環」,最後成為了一個「可憐而不幸」的「老賴」。